


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 主要內容
結對協作
廣東省對口幫扶廣西壯族自治區,主要由深圳市負責實施,重點幫扶百色市、河池市。深圳市要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市、縣(市、區)之間結對幫扶,探索在鄉鎮(街道)之間、行政村之間結對幫扶。同時鼓勵社會各界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石漠化片區縣)開展捐贈、志愿服務等活動,動員駐桂廣東企業就地幫扶、回饋當地,形成政府援助、社會參與的結對幫扶工作格局。
產業協作
兩省區依托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粵桂特別合作試驗區等相關泛珠合作平臺,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促進流域合作發展和粵桂一體化發展。按照 “市場主導、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共同發展 ”的原則,積極推動兩省區產業合作。發揮廣西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支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基地,培養一批帶動貧困戶發展的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文化旅游企業等,幫助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產業、轉移就業等實現穩定脫貧。堅持市場導向,鼓勵廣東有實力的企業到廣西投資興業,引導廣東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向廣西貧困地區轉移,加大產業轉移力度,選準產業對接點,有計劃地推進雙方產業對接,建立有效整合雙方資源、跨區域對接的產業集群。深圳市要加強與百色市、河池市的產業協作,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勞務合作
進一步加強兩省區勞務合作,建立和完善勞務輸入輸出精準對接機制,開展勞務結對子,建立穩定的勞務輸入輸出地。搭建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勞動力資源、空缺崗位信息互通共享和匹配對接,為廣西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到廣東務工的人員提供崗位信息、就業推薦、職業指導、政策咨詢、招聘洽談等免費就業服務。開展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繼續以 “訂單培訓、定向就業”的模式開展就業扶貧培訓工作,幫助有意愿到廣東務工的貧困人口提升技能,實現就業。雙方共同研究新政策,不斷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
建設新農村
兩省區要聚焦扶貧攻堅,支持一批貧困村開展新農村建設,通過建設貧困群眾安居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現有居住地的文體公共服務設施及落實脫貧致富項目,改善貧困村(屯)村容村貌,提升發展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通過新農村引領,帶動其他貧困村加快發展。深圳市要加強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協作,采取“產業+基地+企業”的培養模式和創業導師全程跟蹤輔導的培養方法,推進粵桂兩省區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項目。
教育協作
兩省區教育部門繼續做好對口協作、師資培訓、對口招生和支教工作。廣東選擇部分實力強、辦學水平高的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與廣西貧困地區學校(幼兒園)建立對口協作關系;廣東每年選派一批教師志愿者到廣西貧困地區中小學校、幼兒園支教。廣西每年選派一定數量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骨干教師和高校領導干部到廣東跟班學習或掛職鍛煉。提升職業教育協作水平,利用廣東職業教育資源和頂崗實習就業崗位,鞏固職業教育協作試點成果,提升廣西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就業能力。在國家東中西部合作培養計劃框架下,招收廣西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學生就讀廣東的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
醫療衛生扶貧協作
加強兩省區在醫療衛生機構對口協作、遠程醫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分類救治等方面的合作。繼續做好對口幫扶廣西貧困縣縣級綜合醫院的幫扶工作,實施遠程會診、遠程(病理)診斷和遠程教育等醫療服務功能,提升對口縣級人民醫院專科技術水平和醫療管理水平。每年從廣西貧困縣選派縣級衛生人才前往廣東跟班學習。廣東選派一批醫療專家到廣西指導培訓,幫助廣西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提升自治區、市、縣、鄉四級醫療衛生管理水平、診治能力、服務功能。
旅游扶貧協作
加強兩省區在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旅游公共服務等旅游領域的對接與互動。借助 “兩廣城市旅游合作聯席會議”與“嶺南風光”美麗中國十大旅游品牌全球推廣工程等合作平臺,推動粵桂旅游扶貧協作工作。建立粵桂旅游宣傳推廣和客源互送機制,重點做好廣西貧困地區和紅色旅游資源的旅游線路設計與旅游產品在廣東的宣傳推廣工作,有序安排廣西旅游扶貧重點地區的干部和企業管理人員赴廣東學習培訓,安排廣東旅游業專家赴廣西開展旅游管理培訓。加強旅游業投融資合作。支援貧困村實施一批旅游開發、完善服務設施的項目。
人才支援交流
在廣東省統籌下,由深圳市分批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到百色、河池市開展幫扶,重點突出與脫貧攻堅相關的特色農業、現代工業、金融投資、規劃設計、旅游商貿、生態環保等領域,有條件的可借鑒“組團式”援助方式組成技術團隊進行幫扶。加大對被幫扶地區基層干部、專業技術人員、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培訓力度,廣西定期從貧困縣選派一批優秀年輕干部到廣東省有關市、縣(市、區)或部門掛職鍛煉,繼續實施粵桂扶貧干部培訓及協作交流等項目,定期安排廣西一定數量的教師、醫生、農業科技等專業技術人員到廣東接受培訓或跟班學習。深圳市組織動員有關學校、醫院與被幫扶地區學校、醫院結成幫扶關系,加大教育、衛生等領域人才支持。
青年公益協作
深化“希望工程”助學行動,為廣西貧困學子提供一定數量的助學名額,每年為廣西貧困地區小學援建一批“幸福廚房”,聯合社會力量深入貧困縣、貧困村開展“關愛留守少年兒童”活動。每年招募選派一批廣東“西部計劃”志愿者赴廣西貧困地區開展為期 1-2年的衛生、農技、扶貧和支教等志愿服務。開展廣東青年醫療衛生志愿者“健康直通車”進桂活動,為廣西貧困地區提供義診巡診、送醫送藥、重癥青少年救助等服務。實施青年學子扶貧行動,每年為廣西籍大學生提供“展翅計劃”實習崗位。每年暑期組織大學生隊伍赴廣西開展助力精準脫貧“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開放開發協作
推進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建設。打造粵桂一體化發展、東西部合作發展、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先行示范平臺,突破行政分割,在肇慶與梧州毗鄰區域劃出一定范圍,共建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構建開放合作支撐平臺。鼓勵粵桂毗鄰的肇慶、云浮、梧州、賀州、玉林市開展跨區域產業合作,探索合作開發 “飛地經濟”新模式。加快建設桂東發展“飛地經濟”產業合作示范區,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支持培育建設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 保障措施
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加強協作工作機制建設。建立粵桂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制度,每年召開 1次以上聯席會議,統籌協商重大事項,聯席會議由兩省區輪流主辦。建立粵桂扶貧協作?。▍^)、市、部門對接機制,明確相應責任,共同抓好落實。省區層面成立協作領導機構負責對接粵桂扶貧協作事宜,有關協作工作具體由深圳市與百色市、河池市及所在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部門協作在省區協作領導機構指導下由部門具體負責。
選派干部,推動落實
根據工作需要和有關要求,在廣東省統籌下,主要由深圳市選派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有吃苦和奉獻精神、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有感情的干部組成扶貧協作工作組,派駐百色市、河池市,每批次工作時間為 2至 3年。工作組由局級干部作為領隊,可掛任百色、河池市黨政副職,也可在廣西自治區扶貧辦兼任職務。扶貧協作干部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把主要精力放在脫貧攻堅上,按照兩省區達成的扶貧協作協議,落實好相關幫扶項目等,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加強產業帶動、勞務協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注意做好 “傳幫帶”,促進受援地干部人才隊伍建設。
加大支持,用好資金
廣東按照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方案要求,增加對廣西的財政援助資金,從 2016年開始,對百色、河池市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石漠化片區縣)按平均每縣(市、區)每年 1000萬元安排財政支援資金,視財力增長情況逐步增加,列入年度預算。加強援助資金使用管理,建立完善項目資金長效管理機制,探索以合約方式建立項目合作關系,簽訂扶貧資金項目管理責任書,加強項目協調,整合項目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廣西落實有關優惠政策,為協作項目提供良好的投資、經營環境,并加強對廣東幫扶資金的管理和監督,確保專款專用。幫扶雙方加強聯系,定期通報項目進度及資金使用情況。
強化溝通,密切聯系
兩省區扶貧協作機構及有關市、縣(市、區)要建立定期協商、磋商機制,圍繞重大協作事項加強友好協商,互通信息、通報進度、相互觀摩、聯合督導,共同推動協作事項落到實處。
擴大宣傳,營造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類媒體,廣泛宣傳粵桂扶貧協作工作的成績、經驗、先進典型、形成的政策體系,不斷擴大粵桂扶貧協作工作的社會影響,努力為粵桂扶貧協作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