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虹 李峰 劉俊杰
摘要:高校戲劇社團活動的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一項重要分支,開展校園戲劇已成為加強高校學生思想素質教育、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高校戲劇社團活動的開展對學生觀看者和表演者有著同時進行思想上雙向教育的功能。本文從高校戲劇社團內涵以及高校戲劇社團歷史追溯進行研究,分析其與大學生思想素質培養的關系以及如何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校戲劇社團建設 思想教育功能 大學生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8-0147-03
在國外,很多國家早已將戲劇作為一門常規的教育學科引進學校的普通常規教育體系中。西方學者對校園戲劇開展的教育作用一直有深入的研究,而我國還鮮有學者將戲劇作為普通學校常規教育開展研究。戲劇社團建設是校園文化活動開展以及學生對情感思想上認知教育工作開展的良好的途徑。
一、高校戲劇社團內涵
所謂戲劇是以舞臺為載體,演員動作與對話為表現形式,以故事的形式為劇目內容,為觀眾當場表演?,F在論文學術文獻上有很多對校園戲劇進行的定義,校園戲劇社團活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也充分體現了當代學生的創新創作能力。筆者根據不同的學者對校園戲劇的定義對校園戲劇作出以下總結:校園戲劇是指以在校師生為創作演出主體的,在校師生為主要觀眾的,在課余時間進行的,非盈利模式的校園業余戲劇。
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以話劇、情景劇、戲劇小品等為主要形式,校園戲劇多種形式的存在為增進參與者的理解力度,提高學生對于戲劇的多種參與形式的認識,也為學生活動參與提供多種途徑。戲劇活動的開展實現了校園文化品味和學生審美質量更好的提高,也從而加深了校園文化內涵的擴大,豐富師生的校園生活,充沛了師生的精神生活與情感世界,增加了師生之間友好互動,也為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良好途徑。
二、高校戲劇社團存在的意義
中國戲劇自出現起就在中國時代的更替中有著其重要表現和意義。
(一)戲劇活動與我國高校同步誕生
中國最早的話劇誕生于1899年,上?;浇碳s翰學苑學生在圣誕晚會上自編自演的“時事新戲”。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成立了“春柳社”,成為第一個中國話劇社團。社團成立之后一批宣傳弘揚愛國精神的話劇巨作在日本東京公演,公演的話劇巨作《黑奴吁天錄》同年在上海上映開始了話劇在中國的開場。在此之后,留學美國的胡適一手創作了《終身大事》成為第一個中國具有現代意義的話劇劇本,在國內高校上演,反應十分響烈。至此出現了中國第一批由歐陽予倩、汪仲賢等人為主的中國戲劇的開創者。在當時現代戲劇的推動之下,涌現出一批專業的戲劇作家大師級人物,其中我們最為熟知的《雷雨》編劇曹禺,他從中學開始開展戲劇創作,隨后成為清華大學戲劇社團的骨干成員,并參與《娜拉》《國民公敵》《雷雨》《少奶奶的扇子》《錢狂》等優秀話劇的演出和編導。這些都為校園戲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新革命時代校園戲劇的蓬勃發展
校園戲劇具有很強烈的時代性,20世紀初期,以提倡高尚的業余戲劇演出為全新模式的愛美劇受到中國民眾的歡迎,并受到當時眾多大學的響應和積極配合,使得戲劇在校園中得到推廣和普及。當時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各大學院紛紛進行話劇演出,學生演劇愈演愈烈,應運而出很多優秀的劇目。愛美劇也為當時商業化、庸俗化的戲劇產生有力抵制效果,將中國早期的話劇引向一個新的歷史革命發展階段。至此也出現了一系列如田漢《放下你的鞭子》、洪深《五奎橋》等帶有革命意識的戲劇作品,這些作品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公平現象,宣傳教化了貧瘠封閉落后的民眾思想。
1929年,雨后春筍般以上海藝術劇團為首的全國各地的劇團紛紛成立了,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劇作家,如夏衍、曹禺等,校園戲劇舞臺水平也逐漸得到很大提高。戲劇在中國戰爭革命時期有著其獨特的歷史形象。抗日戰爭期間,涌現出的很多戲劇編輯工作者和演繹工作者,他們結合時代的號召編排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并號召各界人士團結起來共同抗日為主要內容的劇目,這些具有強大號召力和感染力的戲劇劇目的公演在校園以及各界區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劇目的公演為廣大學生傳遞自強不屈不受壓迫人民奮起的思想,很多學生就此投筆從戎趕赴革命戰爭的戰場。這一時期的高校戲劇活動宣傳了新文化思想,開展了以救亡圖存為時代主題的革命宣傳工作。也為新時期的中國現代戲劇事業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三)戲劇在改革開放后的復興與新發展
改革開放時期的高校戲劇活動的開展是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后的復興工作。各大校園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學生社團,相繼自編自演反應新中國的新人新事物的劇目。1981年,代表劇目《炮兵司令的兒子》,由上海大學生文藝會演出,是自改革開放第一個戲劇劇目。
戲劇的時代性隨著時代的更替發展也出現了局限性,這種局限性也為戲劇以后發展模式的轉變起了很大作用。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經濟開始快速發展,一直到21世紀初期,隨著電視以及音像制品的家庭普及,使得傳統戲劇受到很大影響。戲劇觀眾人數愈況日下。但是大學生對文化娛樂的高漲與高校不具備電視音像制品的矛盾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校園戲劇活動氣候,校園戲劇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代。首都師范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公安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各大學院都紛紛成立了自己的話劇團。這些話劇團的成立也為校園戲劇成為氣候奠定了基礎。1988年,北京各大學院話劇團掀起了一場歷時一月之久的高校話劇巡演活動,從此之后高校巡演活動成為一種規定,北京各大學校每年都會以巡演的方式舉行戲劇活動,并且這種活動以邀請全國各大院校劇團來京演出的方式使得校園戲劇文化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推廣和普及。2001年,成立“北京大學生戲劇節”,隨后開展了全國范圍的戲劇分場活動。戲劇活動形成全國推廣規模。
三、高校戲劇社團建設探討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
由上可知,戲劇文化的傳承有其時代的引導性,是先進文化思想的先行者。戲劇于高校學生群體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和教育作用。校園戲劇文化與其他社團文化相比具有它特殊的時代性、教育性,校園戲劇文化更是反應時代思想的重要載體。
高校戲劇社團建設在新時期社會發展推動之下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也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下面以戲劇社團活動的作用與校園文化的建設之間關系的分析來探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拓展。
(一)戲劇社團活動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顯性載體。這些載體體現在:社團載體、媒介載體、活動載體。
1.社團載體。它的表現形式為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資源成立戲劇社團,自愿策劃開展戲劇相關活動。這些社團具有自主性、自發性、非營利性、實踐性、純潔性等特點,是學院自主、自發創立并開展的社團以及活動。這些社團的成立培養了學生的管理能力和活動策劃能力,活動的開展使得學生的戲劇表演能力、交際能力、個人表現能力等都得到有效的鍛煉。
2.媒介載體即學校校報、廣播站、校園門戶網、校園雜志等。校園載體可以培養學生的廣播技能、文字編輯技能,也是培養學生自信、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的良好途徑。信息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媒介載體的功能可以使學生經常關注信息文化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信息接收和整合能力等。
3.活動載體表現為活動本身。即校園內師生舉辦的如校園戲劇文化節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策劃和參與使得學生得到戲劇文化活動的鍛煉與知識思想的教育和戲劇文化的熏陶以及活動策劃能力的提高等。
(二)戲劇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思行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校園文化的開展是具有其實際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不是憑空臆想出現的。校園文化是一種對學生進行思想素質等教育的一種特殊但十分有效的形式。我們經常說一方風水養一方人。學生所處的環境——校園文化的建設對其生活習慣尤其是思想政治的教育有著其重要的暈染作用。而戲劇社團活動的開展正是校園文化開展的重要載體,為校園文化思行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途徑。
校園戲劇文化以藝術表演的形式向觀眾(學生)傳導人性真、善、美,鞭撻人性的假、丑、惡。以更為直觀的表現形式反應社會文化,完善學生人格建設,建立正確人生價值觀、丑惡觀,培養學生辨別真與假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客觀世界,增長文化知識,啟迪學生思想智慧。以藝術表現的形式增加學生對思想文化引導的可接受性。
(三)高校校園戲劇社團建設促進高校校園文化整體性健康發展
校園戲劇社團活動的開展為學生自身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渠道。先進的人文科學文化的滋養為大學生全面發展創建基礎,文化藝術的熏陶為大學生高尚品格的建立和個人審美能力綜合素養的提高提供渠道。校園戲劇文化以其特有人文性、藝術性等特征擔負了學生人文藝術素質的培養;以其特有的表達人生喜怒的視角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擴展,使其透過戲劇獲得人生的思考和真諦的感悟;戲劇以其特有的表現方式對倫理思想的理解和批判能夠充沛大學生精神倫理文化的需求,為大學生精神思想做向導的作用。
校園戲劇活動的開展可以促進大學生個體發展的思行教育性,大學生可以透過戲劇了解現代歷史的發展從而找到自我的定位和發展。通過戲劇中人物背景的表現能夠更多的體察到百態的社會生活和人性思維,從而提高自身思想感知和覺悟。
三、結語
高校校園戲劇社團活動的開展給校園文化帶來思想與思想之間的交流與迸濺,給校園生活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得學生得到“參演與參觀”雙向的文化思想教育熏陶。戲劇文化的鑒賞使得人性的真善美通過戲劇的形式有著具體的表現。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于平常教學課程中的邏輯性、確定性。這是另一種情感上多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的培養,審美與情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袁文.高校學生社團與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3年.
[2]邱燁.基于職業發展理論的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1年.
[3]羅偉崎.論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續發展[D].重慶:西南大學,2011年.
[4]蘇文倩.從社員發展看高校戲劇社團的建設——以武漢地區高校為例[J].文學教育(上),2014,(0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