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鴻依
摘要:現如今,攝影已經已走過一百多年的歷史,攝影已經不僅承擔著客觀記錄瞬間的使命,而是越來越加入更多主觀因素去表現。現在的攝影在拍攝理念,表達語言,展現形式上都有所突破,從而慢慢的被眾人所接受。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攝影、攝像器材的不斷更新,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觀察方式發生根本上的改變與趨向不同的生活方式。而通過攝影的主觀能動性同樣會給人們的思維掀起一陣風暴,也改變了人類對美的認識,提高了廣大人民陶冶情操,欣賞美的樂趣。
關鍵詞:“主”觀意識 拍攝理念 數碼圖像
中圖分類號:J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8-0157-02
一、當代社會攝影發展現狀
大家都知道,任何藝術門類應該先掌握技巧和方法,才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創作。但是隨著科技飛速發展,技術層面所占的比例已經逐漸的變少了。就拿攝影來說,在膠片時代,攝影師在拍攝的時候是不能及時看到拍攝效果的,所以每拍攝一張照片都需要謹慎的對焦、測光,后期在暗房制作的時候也是小心翼翼。而現在已經進入數字時代,攝影師拍攝的時候通過相機能夠及時的看到自己所拍攝的畫面,感覺哪里不妥當可以隨時調整,拍攝時甚至不用相機的內側光或者測光表了,數碼圖像在后期制作之后直接一條龍的將圖片輸出出來。所以說在技術層面,現在的高科技產品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很多攝影師將工作的中心放在攝影的主觀性上,也就是拍攝的創意、創新等等。數字時代的到來,并不是對攝影藝術的破壞,而是給攝影表現帶來一種全新的方向。數碼攝影不僅是對攝影技術的一個顛覆,也是對人們對傳統攝影理念的一個顛覆,它的出現為攝影師提供了更多創作的可能性。數碼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攝影師傳統的審美和創作方法,而且增加了攝影師“主”觀意識下創作的表現力。在這個大環境下,科技的進步給攝影帶來的便利拓展了攝影藝術語言,也預示著攝影以后的發展方向。
二、當代社會攝影的“主”觀意識創作發展趨勢
攝影藝術在很多年前就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復制了,現在的攝影是一種全新的主觀聯想和表現。攝影現在也不再是嚴謹的呈現真實存在的事物,而是通過攝影師的主觀表現手法創造獨一無二的圖像。即使攝影在表現上有很多局限性,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數字影像的逐漸成熟,攝影模式也在悄然的發生改變。在這個過程中,攝影的側重點逐漸從客觀呈現轉變為主觀表現,這就是攝影的“主”觀意識。
現在很多優秀的攝影師非常注重攝影技術與“主”觀意識相結合,以此方法體現自己的創作理念。所以現在的攝影藝術更加的抽象,在藝術形式、表現方法等方面也有了很多創新。近些年的快速發展和轉變,讓大家真切的體會到現如今的攝影表現方式和早年照相館、婚紗影樓拍攝照片風格上的巨大反差。攝影的”主”觀意識在于創造和表現,不僅在觀念上創新,在形式上也有創新。很多人會認為應該先有觀念才會有形式,但是現在大眾消費者在審美上不會去探求觀念,而是更注重于形勢,所以有的時候形勢也在帶動著觀念。
三、攝影的“主”觀意識創作的辯證關系
筆者認為攝影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如何來深入解析這句的含義是大家研究的重點,攝影是由繪畫衍生出來的,大家在畫畫的時候,可以根據構圖需要主觀的改變一些畫面的布局,在表現手法上可以加入很多主觀的色彩。但是大家手中的相機其實本就是客觀的記錄世間萬物的,大家通過相機既改變不了被攝物體的形態比例,也改變不了其固有的顏色,但是可以通過改變拍攝的景別、拍攝的角度、高度,或者選擇拍攝的時間來呈現更加主觀的畫面。比如一個建筑物是具象的,但是它的結構線條或者建筑細節大家都可以看作是抽象的。攝影的“主”觀意識必須是原創的,需要攝影師具有觀察生活的能力,從生活當中提取到美,再用自己的攝影語言主觀的將他們提煉展現出來。其實生活當中抽象的美無處不在,比如說水紋、投影、斑駁的墻面、地上的斑馬線、路邊的柵欄等等,能夠弱化物體原來的面貌,細心的去觀察尋找所看事物中點線面的對比,明暗的對比,動靜的對比,大與小的對比都會形成一幅幅抽象攝影作品。
很多人都會認為攝影作品是由相機拍攝的,相機是客觀記錄的,所以應該算具象作品,抽象和具象都是相對的,所有的具象作品中都有抽象的部分,抽象性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為本來藝術創作表現的就是一種抽象,也就是把具象的東西提取出一部分加以表現。抽象藝術要比具象藝術更加多元化,也有更加廣闊的表現空間。在攝影領域,很多年前攝影師就用中途曝光、二次曝光、跟蹤對焦等拍攝手法將具象的東西表現出來,因為改變了物體固有的明暗,結構和形態,展現給人們的是大家從來沒有看到或者不敢想象的畫面。這就是主觀抽象的表現帶給人的感官刺激。
四、如何提高攝影的“主”觀意識
攝影的“主”觀意識審美是和意境不能分割的,意識審美是意境的載體,沒有了主觀的審美意識,意境也就不存在了。應該把審美和意境有機的結合起來,既要有形式也要有內容。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是需要形式和內容的,這也是這件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攝影者的“主”觀意識是要通過對所看到景物進行提煉和升華,利用獨特的視角展現更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在光和影上也要不斷的追求變化,不斷的用新穎的表現手法進行嘗試,后期制作的時候也可以用幾種手法進行潤色。
評判一幅攝影作品是否優秀并不在于攝影本身,而是在于攝影師對所拍攝內容的理解和詮釋,需要看攝影師是否有一個獨到的切入點去表現主題,從而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將事物的本質展現出來。攝影的初級階段是比硬件,比器材;攝影的中級階段是比技術;攝影的高級階段是比頭腦,也就是“主”觀意識。所以攝影最難的并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意識層面的問題。攝影師的表現方法是次要的,但是“主”觀意識,拍攝理念才是最重要的。創意的層次決定著作品的層次。所以優秀的攝影師一定要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和創新精神。
傳統攝影的審美應該是絕對真實客觀的反映出拍攝的景物,但是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數碼相機和電腦的普及,攝影師可以用PHOTOSHOP等圖像處理軟件調整圖像,將兩張甚至多張圖像疊加,重組,增加圖像的對比度、飽和度等等,可以形成全新的影像作品,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
五、結語
現在處于信息時代,也是數碼時代,也可以說是網絡時代,在這個大環境下科技的進步,硬件的不斷完善,不斷的給攝影藝術創作帶來更加便利的條件。所有的事物不外乎內容和形式,兩者是分不開的,但是兩者的發展不一定會同步,一樣的內容,表現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攝影師由于自身審美品位的不同,會就同樣的內容給觀者展現出不同風格的作品。筆者認為真正所謂最本真的藝術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沒有了,現在的藝術家都是在將不同的藝術門類重組,從而構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如果藝術家們僅僅靠模仿別人的作品去生活,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就不會進步了。攝影和很多藝術門類相比還是很年輕的,而其最初的特征就是真實客觀,并且可以復制。所以攝影人肩上的擔子很重,需要不斷的充實自己,在攝影理論的基礎之上,利用自己的“主”觀意識進行攝影創作。注重攝影技術,同樣也注重審美,一幅成功的攝影作品會具備信息、娛樂、藝術三個方面的特征,才能和觀者產生共鳴,才能有藝術的感召力,才能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徐希景.大學攝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周信華,施達民現代攝影基礎教程[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7.
[3]李欣,雷達飛.商業廣告攝影[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