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敏
【摘要】 目的:探究全麻與腰硬聯合麻醉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臨床效果,探討其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48例,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全麻方式配合手術,觀察組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方式配合手術,觀察兩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時間與完全阻滯時間及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均較佳,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麻醉起效時間與完全阻滯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兩種麻醉方式均能滿足手術需求,但腰硬聯合麻醉方式起效快,并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腰硬聯合麻醉; 全麻; 髖關節置換術; 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1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2-0029-02
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多種髖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能夠使患者髖關節的功能得以恢復,減輕患者的痛苦。但由于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年齡一般較高,身體機能有所減退,對于各種手術耐受性相對較差,手術會給其帶來極大的痛苦[1]。在手術過程中為患者選擇優質的麻醉方法,不但能夠減少手術帶給患者的痛苦,讓手術得以順利完成,還能減少麻醉本身對于患者身體的影響,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2]。臨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主要有全麻及腰硬聯合麻醉兩種,本研究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4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兩種麻醉方式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48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對照組男12例,女12例;年齡46~67歲,平均(56.32±2.37)歲;體重48~64 kg,平均(56.39±2.39)kg。對照組男11例,女13例;年齡47~66歲,平均(56.68±2.54)歲;體重49~65 kg,平均(57.21±2.66)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在手術之前均進行檢查,將具有手術禁忌證患者排除。然后開通靜脈通道。對照組患者實施全麻,依次靜脈注射米達唑侖(0.1 mg/kg)、丙泊酚(2.0 mg/kg)、瑞芬太尼(1.0 μg/kg)及維庫溴銨(80 μg/kg)進行麻醉誘導。術中維持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順阿曲庫胺微泵泵入,根據需要間斷吸入七氟烷,使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平穩。觀察組采用腰硬聯合麻醉的方式,選擇L2~3或L3~4為穿刺點,以0.2 ml/s的流速將2 ml 0.75%羅哌卡因和1 ml 10%葡萄糖溶液注入患者蛛網膜間隙,并置留硬外膜導管,根據手術時間間斷硬膜外推注0.75%羅哌卡因,保持麻醉平面最高在T8~12。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前后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時間與完全阻滯時間及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肺部感染、肺栓塞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麻醉效果評價標準
優:麻醉誘導較為平穩,無明顯應激反應,血流動力學未發生改變,蘇醒時間控制較好,并且無不良反應與并發癥。良:麻醉誘導時偶爾有嗆咳現象,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血壓與呼吸不夠平穩,有輕微并發癥。差:麻醉誘導不平穩,應激反應較為激烈,患者血流動力學發生變化,并且有明顯并發癥。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對比
通過數據統計結果可知,對照組與觀察組的麻醉效果均較佳,優良率分別為87.50%和91.6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與完全阻滯時間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與完全阻滯時間明顯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手術之后,兩組患者均有認知功能障礙(POCD)、肺部感染、肺栓塞等不良反應發生,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50%,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3%。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并且對于鈣離子的吸收能力較差,普遍存在骨質疏松的現象,因此髖關節骨折、骨性關節炎等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3]。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關節骨折、嚴重骨性關節炎的有效辦法,該手術方法在臨床上的應用已經趨于成熟,不但能夠緩解患者的病痛,還能有效恢復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對于提升老年患者生命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
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疾病的的效果較佳,但是手術本身也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生理疼痛,并且手術過程中使用麻醉藥物也會對患者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手術時為患者選擇優質的麻醉方案十分必要[5]。實施麻醉能夠減輕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疼痛程度,是髖關節置換術中的必要環節,但是不同的麻醉方式,對患者的影響也有一定的差別。臨床上最常見的兩種麻醉方式是全身麻醉及腰硬聯合麻醉[6]。全身麻醉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麻醉方式,該方式鎮靜與麻醉效果較佳,大多數手術都可以在全身麻醉下完成。但相關研究表明,在髖關節置換術中采用全身麻醉會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不受到大眾的喜愛,且該種方式蘇醒時間較長,同時,全身麻醉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肺部感染及麻醉后認知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的發生,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7]。腰硬聯合麻醉復合了腰麻與硬膜外兩種麻醉方法,既發揮了腰麻起效快,鎮痛肌松完全,腰骶神經阻滯充分和局麻藥用量少的優點,又保留了硬膜外麻醉能隨時加藥滿足長時間手術要求,且對患者影響小,逐漸被應用到髖關節置換術中,它能夠降低患者在術中的滲血率,同時,對于患者產生的副作用較小[8]。這與曾擁軍[9]在《髖關節置換術中全麻與腰硬聯合麻醉的臨床對比探究》中觀點相似。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實施全身麻醉,觀察組患者則實施腰硬聯合麻醉,兩組患者麻醉優良率均較高(對照組為87.50%,研究組為91.67%),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較佳,具有較好的麻醉鎮痛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與完全阻滯時間明顯較短,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劉曄[10]在《全麻、腰硬聯合麻醉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臨床效果比較》中所得觀點相似。由此可知,雖然全身麻醉與腰硬聯合麻醉在髖關節置換術中均有較好的麻醉效果,但是采用腰聯合麻醉的方式對患者產生的不良影響較少,且起效時間與完全阻滯時間均較短,因此腰硬聯合麻醉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價值更高。
參考文獻
[1]邱凌.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對比[J].當代醫學,2016,22(24):19-20.
[2]謝鐵驪.全麻與椎管內麻醉對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腦氧代謝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6,3(5):604-605.
[3]王德浩.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對比[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2):60-61.
[4]呂杰.老年全髖置換術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對術后麻醉恢復效果的影響[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11(3):115-116.
[5]歐漢軍.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麻醉效果比較[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5):86-87.
[6]陳文賀.全麻和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4):79,28.
[7]姚永壯.髖關節置換術中全麻、腰硬聯合麻醉效果對比[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8):1506-1507.
[8]李燕萍,盧玉蓉,李曉欣.不同麻醉方式用于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2):17-18.
[9]曾擁軍.髖關節置換術中全麻與腰硬聯合麻醉的臨床對比探究[J].中國處方藥,2016,14(5):104-105.
[10]劉曄.全麻、腰硬聯合麻醉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臨床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2016,22(27):26-27.
(收稿日期: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