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玲
【摘要】 目的:分析護理關懷理念對ICU危重患者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方法:2016年1-6月,對筆者所在醫院108例ICU危重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融入護理關懷理念,對比兩組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睡眠質量評分、疼痛評分及ICU監護時間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8.15%,對照組護理滿意率為85.19%,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關懷理念在提高ICU危重患者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方面有積極作用,建議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 護理關懷理念; ICU; 護理質量; 滿意度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2-0076-03
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搶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場所,患者病情發展快、病情危重、死亡率較高,與醫院其他病房相比,設備儀器多、患者接受的侵入性操作多,且負性情緒較為明顯,對臨床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1]。現階段,在ICU危重患者護理工作中融入護理關懷理念,在提高醫院整體護理水平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討了護理關懷理念對ICU危重患者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6月,對筆者所在醫院108例ICU危重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54例。觀察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18~68歲,平均(45.24±2.34)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8例,大專及以上21例。對照組男31例,女23例,年齡18~69歲,平均(45.31±2.33)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20例,大專及以上2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通過醫院理論委員會審批,患者均在知情狀態下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患者入住ICU時間超過2 d,能夠配合完成護理工作。排除有認知障礙、溝通障礙及智力障礙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護理、用藥指導、輸液護理、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項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將護理關懷理念融入護理工作中,具體內容如下:(1)應用關懷理念營造舒適的病房環境。ICU病房的環境盡量體現出家庭的溫馨及舒適,保持室內環境清潔、空氣新鮮、光線柔和、溫度舒適,在進行護理操作時要盡量減少噪音的產生,適當調整監護治療儀器及呼吸機的聲音,盡快處理儀器的警報聲,在夜間盡量減少醫療及護理活動,保證患者的睡眠質量。(2)應用關懷理念進行心理及生理護理。在護理工作中要采用和藹可親的態度及通俗易通的語言與患者交流,告知患者親屬探視時間,對于情緒較差的患者要主動與其交流,并耐心傾聽患者主訴,給予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心理舒適度。在生理護理工作中,關注患者面部表情變化情況,重視其生理疼痛問題,告知患者疼痛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對其進行疼痛相關的健康知識宣教,讓患者能夠正確接受;對于疼痛嚴重患者遵醫囑適當給予鎮靜、鎮痛藥物,減輕其疼痛程度。(3)采用關懷理念進行多樣化的溝通。對于采用呼吸機治療或氣管切開治療的患者,因其語言表述受限,可引導其采用手語或紙筆進行表述;在搶救患者或死亡患者時要及時用布簾進行遮擋,防止加重其他患者的心理負擔。手、足及頭部均活動受限者,要有專人員進行守護,指導患者通過口型、睜眼、閉眼等方式進行消息的傳遞,以便于開展護理操作。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睡眠質量評分、疼痛評分及ICU監護時間等指標。(1)SAS評分、SDS評分。采用SAS評分、SDS評分對兩組研究病例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行評價,評分>50分表示患者發生了焦慮癥狀及抑郁癥狀,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2]。(2)睡眠質量評分。選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分值為0~21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3]。(3)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價,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4]。(4)護理滿意率。采用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對患者護理滿意程度進行調查,調查表內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舒適度、醫療環境、服務態度及治療環境等內容,分值為0~100分,其中90分以上(包括90分),表示非常滿意;分值為70~89分,表示基本滿意;分值低于70分,表示不滿意。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SPSS 19.5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研究病例護理質量對比
觀察組ICU監護時間(2.38±1.05)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4.37±1.21)d。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睡眠質量評分、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研究病例護理滿意率對比
觀察組、對照組護理滿意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939,P<0.05),見表2。
3 討論
現階段,人們的健康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及安全意識不斷提高,醫療模式也不斷發生變化,采用傳統“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們多樣化的護理需求,護理工作也要緊跟時代步伐作出調整[4]。近幾年,“以人為本”的新型護理理念逐漸在醫院護理工作中開展,在護理工作中積極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將護理關懷理念融入到患者護理工作中,在提高醫院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的同時,可大大提高患者護理滿意率,體現了患者在整個醫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滿足了現代人們多樣化的護理需求[5]。
ICU作為危重癥患者聚集的科室,危險因素較多,對醫院護理要求也更高。重癥監護室患者處于陌生的環境及醫療設備的包圍中,再加上重癥監護室特殊的陪護制度,意識清醒患者可出現明顯的緊張、害怕、焦慮、抑郁及焦躁等多種負性情緒,不僅影響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還不利于機體的康復[6]。重癥監護室醫護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主要將精力放在患者疾病的治療上,忽略了意識清醒患者的心理變化,不能全面了解患者護理需求,造成重癥監護室患者心理問題較為突出,導致護理質量下降。所以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夯實的護理專業知識及技能,還要從多方面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重視患者住院期間的生理舒適度及心理舒適度。人文護理關懷屬于人性化護理模式的一種,是生物-醫學-心理模式轉變后產生的新型護理模式,在對患者疾病治療的同時為其提供多樣化的護理[7]。護理關懷的核心內容是關愛與關心,對患者的關愛及關心是其核心價值的體現,是對患者感情上的一種關懷。在護理工作中融入護理關懷理念,不僅能夠獲取患者信任,還有利于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減輕其對醫院的陌生感,激發其對抗疾病的信心,提高臨床治療依從性,保證治療效果,增加生理舒適度,減輕疼痛程度,從而促進患者康復。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睡眠質量評分、疼痛評分及ICU監護時間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8.15%,高于對照組的85.19%(P<0.05)。
綜上所述,在ICU危重患者護理工作中融入護理關懷理念,能夠有效改善臨床護理質量,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提升醫院整體護理水平,臨床推廣價值高。
參考文獻
[1]蔣爭艷.持續性的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0):139.
[2]隗強,孟曉靜,李黎明.淺談ICU重度顱腦損傷患者優質護理服務的人文關懷[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7):74-75.
[3]張秋蘭.人文關懷在ICU護理中應用的體會[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9(3):111-112.
[4]王芳.持續性的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6):17-18.
[5]馬久芳.人性化護理在ICU清醒患者中應用效果觀察[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4):72-73.
[6]胡慧.優質護理服務在老年ICU綜合征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19):1801-1802.
[7]楊霞,胡敏,袁秀輝,等.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29):3268-3269.
(收稿日期:20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