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惠
【摘要】 目的:探析自控鎮痛泵在骨科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及護理。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骨科術后應用自控鎮痛泵(PCA)的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均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措施,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分析護理效果。結果:經護理后,患者疼痛評分在0~3分,無痛苦表情,可配合治療和護理。PCA使用期間,患者出現尿潴留2例,惡心嘔吐2例,腹脹便秘3例,壓瘡2例,皮膚瘙癢1例,對癥治療后緩解,對PCA的使用沒有產生影響,所有患者均康復出院。結論:骨科手術后給予患者自控鎮痛泵,鎮痛效果明顯,不過由于藥物作用患者會出現一些并發癥,因此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自控鎮痛泵; 骨科; 鎮痛效果; 護理干預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2-0087-02
疼痛是機體手術造成組織損傷的一種生理反應,如果疼痛癥狀比較嚴重,對術后患者康復造成嚴重的影響,對患者生活質量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合理、有效的鎮痛能夠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促進術后康復。自控鎮痛泵(PCA)目前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屬于新的鎮痛模式,通過不同患者的需求不同,控制藥物劑量,其優點在于該方式能夠維持血藥濃度穩定,鎮痛效果顯著,安全性好,并發癥少,對于術后配合護理十分有利[1]。不過該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并發癥,如尿潴留、便秘、腹脹等,為探析自控鎮痛泵在骨科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及護理,本文將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骨科術后應用自控鎮痛泵(PCA)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骨科術后應用自控鎮痛泵(PCA)的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0~68歲,平均(44.2±7.8)歲,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22例,胸腰椎骨折8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后均馬上給予PCA,給藥速度控制在1.5~2.0 ml/h,
鎮痛時間維持2 d。PCA配方:0.6~0.8 mg芬太尼+100 ml的氯化鈉溶液或300 mg的曲馬多+0.3 mg的芬太尼+100 ml的氯化鈉溶液。
1.2.1 術前教育 疼痛是比較復雜的生理反應,同時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術后患者對疼痛的反應充滿恐懼,對術后康復及生理功能均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術前護理人員對患者做好心理疏導,十分必要,能夠有效提高術后應用PCA的效果。首選,護理人員可讓患者看一下PCA的樣品,并詳細和患者講解PCA的優勢,例如,可緩解術后疼痛,有利于手術的成功,此外,重點要向患者說明術后使用PCA對創口愈合、骨折愈合等沒有影響,消除患者的顧慮,護理人員還要和患者說明PCA的使用方法,可自己控制鎮痛泵的按鈕,根據自己的耐受情況啟動,以免他人開啟劑量過大,引起不良反應,或者劑量過小,沒有鎮痛的效果。
1.2.2 導管和留置針護理 術后患者會返回病房,應將其PCA固定好,并檢查PCA導管是否牢固,對患者穿刺部位可使用無菌的敷料覆蓋,應用專門的膠布固定,以免脫出。每日護理人員定期進行檢查,檢查穿刺周圍及導管,在協助患者翻身時應注意不要擠壓到導管,保持氣通暢,進而保障藥物正常輸入,注意鎮痛泵的藥物速度應保持在1.5~2.0 ml/h。
1.2.3 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1)體溫:由于在使用麻醉藥物后或者術中有輸血后體溫會發生降低,因此,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后應馬上測量患者的體溫,如果比較低應給予保暖措施。同時,護理人員應注意每半小時為患者測量一次,做好記錄。(2)呼吸: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口唇的顏色等,同時監測患者血氧飽和度,及時發現異常。如果患者原本患有呼吸系統疾病,護理人員對此類患者應提高警惕,并適當降低藥物的濃度。(3)血壓:麻醉鎮痛藥物會對患者的交感神經產生興奮作用,會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促使心排血量降低,血壓發生降低。如果不能及時發現患者低血壓,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患者應用PCA期間,護理人員應每半小時測量一次血壓,如果患者血壓降低至正常范圍內的8%,在患者耐受及病情允許的情況可加快輸液速度;如果患者血壓降至正常范圍內的20%,應停止使用PCA,并給予升壓藥。(4)觀察患者精神狀態:PCA中多采取鎮靜藥物,患者出現嗜睡的情況比較多,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其精神狀態,如果患者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下,呼吸在10次/min,應馬上通知醫生進行處理。(5)下肢感覺及血液循環:對于全麻或者下肢局部麻醉的患者,一般情況下,術后6~8 h患者下肢麻木的情況就會消失,感覺神經恢復正常,如果應用PCA可能會延長,下肢血流緩慢,形成深靜脈血栓的情況比較多,因此,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早期進行足背和小腿屈伸鍛煉,預防血栓的發生。此外,骨科手術患者術后需要對傷口加壓包扎,這便導致患者術后下肢發生缺血、腫脹的情況,此時,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腳趾、手指的顏色及其血運情況[2]。
1.2.4 不良反應觀察和護理 (1)尿潴留。患者在使用PCA后,鎮痛效果顯著,對尿急、尿急等不適感降低,尿潴留的發生率比較高,因此,術后3~5 h是患者排尿的最佳時機,護理人員可通過熱敷、按摩腹部等方式進行誘導排尿[3]。如果患者癥狀依然不能夠緩解,可考慮給予患者導尿管。此外,應用PCA期間,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尿液的情況,注意尿管的護理,以免發生泌尿系統感染,患者拔除尿管的時機和停止應用PCA的時間一致。(2)惡心、嘔吐。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一般是阿片類藥物興奮延髓中樞引起,如芬太尼等。也可能與術前空腹等因素有關。護理人員應囑患者平躺,頭偏向一側,如果患者嘔吐癥狀比較嚴重,應給予止吐藥,依然沒有緩解,應停用PCA。(3)便秘、腹脹。芬太尼等是鎮痛泵比較常用的阿片類藥物,該類藥物對患者腸蠕動具有抑制作用,術后出現便秘、腹脹的幾率比較高,腹脹會致使患者腹壓升高,加劇疼痛程度,對術后康復不利。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術后8 h不定時翻身,12 h可在床邊短時間的站立,這對緩解腹脹比較有利。對于便秘的患者可給予胃復安肌注,維生素B1肌注,直至患者排氣[4]。(4)壓瘡。鎮痛期間,患者需要臥床休息,如果翻身不定時,身體局部血液不流通,容易出現壓瘡。護理人員對于不宜翻身的患者,可在局部受壓部位放置軟墊,對于能夠翻身的患者,密切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定時更換體位,以免發生壓瘡的情況。(5)皮膚瘙癢。有的患者對阿片類藥物有變態反應,進而皮膚出現瘙癢的癥狀,多為機體組胺釋放增加導致。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瘙癢的原因。
1.3 疼痛評價標準
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0分說明患者無痛,1~3分說明患者疼痛感比較輕微;4~6分說明患者疼痛感處于中度;7~9分說明患者疼痛感處于重度;10分說明患者疼痛劇烈,無法忍受[5]。
2 結果
經護理后,患者疼痛評分在0~3分,無痛苦表情,可配合治療和護理。PCA使用期間,患者出現尿潴留2例,惡心嘔吐2例,腹脹便秘3例,壓瘡2例,皮膚瘙癢1例,對癥治療后緩解,對PCA的使用沒有產生影響。所有患者均康復出院。
3 討論
骨科手術后,疼痛是最為常見的癥狀,不僅會破壞內環境及生理康復,同時對患者的功能訓練也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術后給予骨折患者疼痛護理是關鍵。通常情況下,對于手術后患者多給予肌注、口服等鎮痛藥物來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過這些方式無法達到個體化治療,鎮痛效果不佳。此外,鎮痛藥物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如果給藥不合理,就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把握好藥物的劑量十分重要[6]。
臨床上傳統的鎮痛方法多為術后給予患者止痛藥物,雖然具有一定的鎮痛效果,但是患者容易對藥物產生依賴性,且不良反應多。鎮痛泵屬于一種單位時間內流量較小的靜脈給藥止痛裝置,其鎮痛泵內的藥物多為芬太尼、曲馬多等[7]。鎮痛泵具有很多優勢,如可以個體化給藥、藥物劑量少、不良反應少、血藥濃度穩定、效果顯著等,應用前景好。本研究中,經護理后,患者疼痛評分在0~3分,無痛苦表情,可配合治療和護理。PCA使用期間,2例患者出現尿潴留,2例出現惡心嘔吐,3例出現腹脹便秘,壓瘡2例,皮膚瘙癢1例,對癥治療后緩解,對PCA的使用沒有產生影響,所有患者均康復出院。這與王蘭云[8]的研究觀點一致。不過針對這些并發癥,護理人員應了解鎮痛泵內的藥物相關知識、鎮痛泵的原理、不良反應等,在使用過程中,應加強巡視,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從而達到良好的鎮痛目標,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1]俞小紅.護理干預對預防骨科術后鎮痛泵所致尿潴留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44-45.
[2]李晶.鎮痛泵在骨科術后患者中的應用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8):44-45.
[3]李翠玲.護理干預在預防骨科術后鎮痛泵所致尿潴留的臨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1):197.
[4]趙靜麗.骨科術后應用鎮痛泵的護理與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10):134-136.
[5]李萍.骨科術后患者應用鎮痛泵的護理體會[J].醫藥與保健,2015,23(3):102-103.
[6]張淑慧.護理干預對預防骨科術后鎮痛泵所致尿潴留的效果評價[J].醫藥前沿,2015,12(29):208-209.
[7]張慧.護理干預在骨科術后鎮痛泵所致尿潴留預防效果觀察[J].飲食保健,2016,3(4):88-89.
[8]王蘭云.骨科老年患者術后鎮痛泵應用的觀察與護理[J].醫學信息,2015,28(7):131.
(收稿日期:20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