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弟雄
【摘要】 目的:探討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式,調查2015年4月-2016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4例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患者的一般資料,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確診為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按照是否實施院前急救,將94例患者分為研究組(院前急救,n=54)與對照組(常規處理,n=40),對比兩組搶救效果。結果: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顯示,研究組患者恢復良好率、中度殘疾率分別為44.4%(24/54)、27.8%(15/5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0.0%(4/40)、7.5%(3/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重度殘疾率、植物狀態率、死亡率分別為14.8%(8/54)、7.4%(4/54)、5.6%(3/5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5.0%(14/40)、27.5%(11/40)、20.0%(8/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送診時間、開始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患者的救治過程中,實施系統性院前急救的效果顯著,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關鍵詞】 重型顱腦外傷; 多發傷; 院前急救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6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2-0122-03
近年來,隨著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顱腦創傷患病人數不斷增加,并發展成為急診科常見危急重癥[1]。特別是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多發傷,有著較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需采取積極措施進行干預[2]。而作為搶救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院前急救能為患者贏得搶救時機,避免出現二次創傷[3]。本研究以94例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式,調查2015年4月-2016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94例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患者的一般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重型顱腦外傷診斷標準[4];并合并多發傷。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是否實施院前急救,將94例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54例患者中,男36例,女18例;年齡20~66歲,平均(30.0±10.5)歲;致傷原因:26例為交通意外傷,17例為墜落傷,6例為擠壓傷,3例為重物砸傷,2例為其他;受傷到就診間隔時間為30 min~5 h,平均(1.8±0.6)h;合并傷:30例為骨與關節創傷,26例為胸腹創傷,17例為眼或頜面創傷,其中,25例顱腦創傷合并兩處以上部位創傷。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0~66歲,平均(30.1±10.4)歲;致傷原因:22例為交通意外傷,12例為墜落傷,3例為擠壓傷,2例為重物砸傷,1例為其他;受傷到就診間隔時間30 min~5 h,平均(1.8±0.5)h;合并傷:24例為骨與關節創傷,22例為胸腹創傷,14例為眼或頜面創傷,其中,20例顱腦創傷合并兩處以上部位創傷。兩組患者年齡結構、性別結構、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不采用院前急救,主要是按照入院時損傷具體情況,給予患者建立靜脈通道、氣管插管、吸氧、抗休克等常規處理,并進行氣胸及血胸處理、休克處理、大出血處理、延期骨折處理等針對性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在入院前實施系統性院前急救,主要包括急救時迅速到達現場,對患者病情做出正確評估,對危及生命的創傷進行積極處理;實施氣管插管,確保呼吸道通暢;針對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立即對其實施心肺復蘇;創建靜脈通道,快速將代血漿、生理鹽水、甘露醇等輸入;給予患者吸氧處理,留置輸液管、導尿管,確保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狀態,及時安全轉送至醫院。轉送途中確保呼吸道通暢,妥善固定輸液管道,對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保持平穩,避免出現二次損傷。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以格拉斯哥預后評分標準評估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患者干預后,存在輕微異常神經癥狀或體征,但恢復原有社會活動及職業活動,為恢復良好;以患者干預后,可以獨立生活,或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以往某些活動已不能恢復,為中度殘疾;以患者干預后順利清醒,但不能獨立生活,日常生活需依靠他人幫助,為重度殘疾;以患者治療及護理后,可自主護理,但不能做出其他有意義反應,肢體存在反射性反應,偶爾可自發睜眼,可吞咽口中食物,為植物狀態;死亡[5]。(2)觀察兩組患者送診時間、開始手術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通過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格拉斯哥預后評分評定結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恢復良好率、中度殘疾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重度殘疾率、植物狀態率、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送診時間、開始手術時間對比
研究組患者送診時間、開始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具有發病急、病情兇險、病情復雜等特點,需采取積極措施進行處理,挽救患者生命[6]。臨床上大量實踐證明,加強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患者的院前急救,能為其贏得寶貴急救時間,可提升救治成功率,改善預后[7-8]。
院前急救的前提是及時、正確、客觀對患者疾病進行評估,這需要醫護人員熟練掌握疾病診治知識和技能,早期按照患者臨床表現作出正確診斷,避免漏診[9]。此外,還需要嚴格遵守先開放性后閉合性損傷、先重后輕的原則,優先處理危及生命的病情[10]。針對存在顱內血腫,可能引發腦疝的患者,在做好全面檢查的同時,通知醫院相關科室做好術前準備,合理應用甘露醇,對患者顱內壓進行控制[11]。針對合并大血管損傷、臟器破裂等只有實施大手術才能控制病情的患者,立即通知相關科室做好協調配合準備,為患者創建綠色通道,快速運轉到醫院進行專科治療,正確分辨并發癥主次及不同科室側重點,順利搶救患者[12]。針對呼吸暫停或呼吸不規則的患者,對其實施氣管插管處理,以呼吸機或氣囊輔助通氣,及時清除氣管內分泌物,改善換氣、通氣功能[13]。
本研究中,實施院前急救的研究組送診時間、開始手術時間均短于未實施院前急救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14]結果相符。由此可知,在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患者的救治過程中,實施系統性院前急救,能縮短患者送診時間及到手術時間,為其贏得搶救時間。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恢復良好率、中度殘疾率分別為44.4%、27.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0.0%、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重度殘疾率、植物狀態率、死亡率分別為14.8%、7.4%、5.6%,低于對照組的35.0%、27.5%、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15]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在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患者的救治過程中,實施系統性院前急救的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預后,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雪峰,張洪祥.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救治和預后因素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3,18(3):349-351.
[2]徐少華,江偉,易洪斌.59例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急診患者臨床救治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8):74-75.
[3]向旭平.院前急救在重型顱腦損傷并多發傷中臨床診治分析[J].四川醫學,2014,35(4):464-465.
[4]關心,羅英華,郭杵強.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的早期救治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3):47-48.
[5]楊新疆,趙開亮,麥泉云.交通傷中重度顱腦損傷合并多發傷的院前急救[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1):72-73.
[6]王建榮.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救治及預后分析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1,5(3):21-22.
[7]解輝,王彬.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的救治及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7):233-234.
[8]朱茂芳.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的救治及護理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10(18):4029.
[9]鄧卓超,余偉桂,曾細平,等.多發傷合并重型胸外傷的救治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6):36-37.
[10]王觸靈,南曉東,張麗環,等.道路交通傷致重型顱腦損傷的緊急救治[J].疑難病雜志,2011,10(6):451-452.
[11]江川.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嚴重多發傷的臨床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7(8):1725-1726.
[12]許進昌.重型顱腦損傷院前急救的臨床體會[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4(1):29-30.
[13]申進強.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的院前急救分析[J].醫學信息,2016,29(6):44-45.
[14]吳竹.顱腦外傷患者院前急救及護理分析[J].河北中醫,2012,34(6):922-923.
[15]寧根江.重型顱腦損傷合并多發傷120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8):61-62.
(收稿日期:20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