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元
【摘要】 目的:對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即B-Lynch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效果進行觀察與探討。方法:選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出血患者68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組34例患者行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對照組34例患者行傳統手術方法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產后出血量、產褥病發生率及治療有效率。結果:經過相應方式治療后,在手術時間、產褥病發生率、產后出血量及治療有效率上,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效果顯著,具有較高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 剖宮產術; 產后出血;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2-0147-03
據臨床資料統計,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出血約占產后出血現象的75%。宮縮乏力的常見因素有: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宮腔感染、多胎妊娠、羊水過多、巨大兒、瘢痕子宮等。目前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2.7萬產婦死于分娩過程中出血或產后出血,因此將產婦死亡率降低的關鍵因素即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1-2]。目前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的主要手段為按摩子宮,應用宮縮劑,宮腔紗條填塞或宮腔球囊壓迫止血,但有時效果不甚理想。在剖宮產術中出血時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是最簡單、方便、有效、經濟的止血方法。經采用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可以有效減少結扎子宮動脈上行支及子宮次全切除術或子宮全切術的幾率。本次研究選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剖宮產術中宮縮乏力性出血患者68例,對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效果進行觀察、分析、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剖宮產,術中出現宮縮乏力性出血的患者68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年齡24~35歲,平均(28.6±2.3)歲,其中初產婦32例,經產婦36例。全部患者均行腰硬聯合麻醉及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不存在子宮、附件合并癥。全部患者在剖宮產過程中,胎盤娩出體外后,產婦就出現大出血,全部產婦的出血量均超過800 ml,同時產婦的子宮表現出“軟袋”樣。其中34例患者行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將其設定為觀察組,34例患者行傳統手術方法治療,將其設定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年齡、產次、剖宮產指征(雙胎妊娠、前置胎盤、剖宮產史、重度子癇前期、巨大兒、產程延長或停滯)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手術治療,首先對患者的子宮進行按摩,對患者出血部位采取熱鹽水紗布進行墊壓止血,及采用宮縮劑,對患者的出血部位進行8字縫合,宮腔紗條填塞,對患者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等傳統的止血方式。
觀察組行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對產婦的產后大出血進行治療,首先醫護人員對產婦的子宮實施按摩,對于患者發生出血部位采取紗布墊進行壓迫止血,同時采用宮縮劑如縮宮素宮體注射及靜脈注射縮宮素,效果不佳時盡快使用前列腺素類藥物如欣母沛,隨后觀察5~10 min,如止血無效,則立即對患者實施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手術方法:采用1號可吸收線,在子宮切口右側3 cm的下緣2~3 cm處由外向內垂直進針,出針位置為相應子宮上緣部位,在距離宮角的位置大約3~4 cm處的宮底,將縫合用線繞向子宮的后壁,保持垂直繞線,在與前壁出針的對應位置進針,進針部位直至宮內,到達宮腔后再次出針。再從右到左向子宮后壁穿出。與子宮體的表面緊貼,將宮底繞過,一直到子宮前壁下段,子宮切口上2~3 cm處進針,通過宮腔在切口的下段與左側的進針處同一水平出針(為避免子宮收縮之后縫線松弛,套住腸管或大網膜,引進腸梗阻,最好在子宮前后壁多縫1~2下),將縫線拉緊,在子宮下段表面有一段橫行的兩線端打結,促使宮體體積縮小,呈現縱向壓縮狀,再次用手加壓宮體,子宮止血效果好,則可對子宮切口進行縫合。將子宮切口縫合完成后,將其放入腹腔歸位,對其進行10~15 min的觀察,查看其是否存在切口滲血癥狀,患者的陰道內是否存在著出血的癥狀,以及子宮的顏色是否存在異常情況,如均無異常,則可關腹。
1.3 療效判定
有效:經過治療后,陰道的流血量明顯減少或停止出血,流血量<50 ml/h,子宮的收縮能力良好,質地變硬,出血量減少,生命體征逐漸恢復平穩,尿量正常。無效:未符合上述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時間及產后出血量對比
在產后出血量、手術時間上,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術6例,行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術結合宮腔填紗26例,無效2例,行子宮次全切除術進行治療,治療有效率為94.12%;觀察組均行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手術全部成功,手術縫合時長為2~7 min,治療有效率為100%,均能成功保留子宮。相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更為優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恢復情況對比
對照組術后發生產褥病10例(29.41%),發熱3例(8.82%),觀察組患者術后僅發生產褥病5例(14.71%),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7.1±1.7)d,觀察組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為(5.2±1.3)d,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經術后隨訪,B-Lynch縫合術未發現宮腔粘連,子宮復舊及月經恢復與正常剖宮產無明顯差異。
3 討論
臨床上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即產后發生大出血,引發產后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產后子宮收縮乏力、凝血功能障礙、產道裂傷、胎盤因素等。大量學者通過研究證實,在導致產婦大出血的原因中,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最常見原因[3-4]。在對剖宮產產后大出血進行處理時,傳統方法為采用宮腔紗條填塞止血,但是該種處理方法很容易導致患者的出血部位發生感染。采用子宮動脈及髂內動脈結扎進行止血的處理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仍然不理想,有效率不高,同時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手術創傷面積,不利于創傷恢復,加之該處理方式對操作醫師的熟練度要求極高,因此臨床普及難度大,不適宜推廣使用。子宮切除術雖能有效治療剖宮產后子宮大出血,但該種處理方式對子宮進行切除,使得機體的盆腔結構遭受破壞,且患者因此不能再生育,不僅對患者的生理造成嚴重傷害,還給患者的心理造成嚴重打擊[5]。因此不到迫不得已時,不建議采用此種處理方式。
子宮背帶式縫合術即B-Lynch縫合術,該種術式被首次提出的時間為1997年,由英國MilfonKeynes醫院首次報道[6]。該手術方法簡單易行,止血效果立即顯現,可有效減少因產后出血導致子宮切除的患者數量,使患者的生育能力得以保留。該術式的止血機理為:由于物理壓迫作用,使子宮壁上的弓狀動脈血流速度得以有效減緩,血流量減少,在對子宮進行局部加壓后,使得血流更容易形成血栓,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的觀察組在手術時間、產后出血量、產褥病發生率及治療有效率上均優于采用傳統手術方法治療的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對剖宮產產后出血進行治療時,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的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付景麗,鄭劍蘭,張小瓊,等.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2,3(22):215-217.
[2]吳仕元,康昭海,袁勁進.產后出血預測評分及防治機制在預防剖宮產宮縮乏力性出血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12(35):115-119.
[3]應豪,段濤.剖宮產與產后出血[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3(16):165-167.
[4]羅麗婭,趙銳敏,王正容.剖宮產產后出血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5,16(28):2519-2521.
[5]呂麗娜.子宮背帶式縫合術治療剖宮產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1,24(16):50-51.
[6] Endemann D H,Schiffrin E L.Endothelial dysfunction[J].J AmSoc Nephrol,2010,15(8):1983-1992.
[7] Izzard A S,Rizzoni D,Agabiti-Rosei E,et al.Small arterystructure and hypertension:adaptive changes and targetorgan damage[J].J Hypertens,2011,23(2):247-250.
(收稿日期:20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