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緒剛
提升軟實力 推進地方特色文化傳播與保護
文 楊緒剛
德江縣“儺堂戲”被專家學者們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粗獷豪放的土家“舞龍炸龍”被譽為“東方狂歡節”,這兩個獨有的特色文化為何能在德江傳播至今,保持原始風貌,值得探究。
地方特色文化作為一個地方的民族血脈和軟實力,需要長期的傳播和保護才能得以延續。如何使特色文化能夠得到傳播與保護,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德江縣“儺堂戲”被專家學者們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粗獷豪放的土家“舞龍炸龍”被譽為“東方狂歡節”,隨著歷史變遷,“儺”在中原發達地區基本消逝,炸龍在全國也鮮見,這兩個獨有的特色文化為何能在德江傳播至今,保持原始風貌,值得探究。
德江“儺堂戲”起源于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是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屬于儺戲之一,由酬神、插戲和正戲三部分組成。德江古為“蠻夷之地”,又處巴楚邊緣,春秋屬楚,戰國時并入秦。因烏江舟楫之利,受巴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雙重浸染,濃郁的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背景,成就了儺儀活動和儺戲千年綿延的土壤。“儺堂戲”在德江分布甚廣,幾乎遍及21個鄉鎮和街道,至今仍有131壇。
德江“儺堂戲”粗獷、活潑,有24臺古老劇目,表演動作夸張、豪放、變化性強、旋轉幅度大、唱腔質樸、語言詼諧、音樂獨特、內容豐富,具有原生性。儺戲絕活中的開紅山、上刀山、下火海、抓油鍋等表演讓人感覺驚心動魄。

德江“儺堂戲”、土家“舞龍炸龍”等地方特色文化體現了土家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圖為儺舞迎賓客。(李 潤 / 攝)
1987年,以德江儺面具為主的“貴州民族民間儺戲面具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戲劇大師曹禺把德江儺戲與萬里長城相媲美,發出了“中國戲劇史應當重寫”的贊嘆,中國儺戲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先生觀看表演后稱德江儺戲為“中國戲劇活化石”。此后,德江“儺堂戲”走出山門,走向全國。2003年,“中國梵凈山儺文化研討會”在德江召開,28個國家和地區的78位專家學者對儺文化開展探討和交流。
德江“舞龍炸龍”文化有上千年歷史。從商周起,德江的先民們對“龍”情有獨鐘。德江土家炸龍,早先是以龍求雨、舞龍酬神,后來漸漸演變為酬神娛人。過去,參與炸龍者都是男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近年也有女性組隊參加,謂之“姊妹龍燈”“娘娘龍燈”。每年正月初九出龍,正月十四、十五兩天舞龍,元宵節晚上炸龍。
德江“舞龍炸龍”活動主要包括“起水(祭水)—亮龍—送帖子—入戶舞龍—送龍寶—賽龍—炸龍(元宵節)—燒龍等環節。其中炸龍是德江人過年的重頭戲,每家每戶都準備火炮和煙花等到正月十五炸龍。到這天,每只龍燈隊伍的成員都會脫去上衣,頭戴安全帽上街舞龍,炸龍的人會用一根長長的竹竿綁著鞭炮,等舞龍隊伍經過時,點燃煙花、鞭炮對龍燈隊伍進行“轟炸”。在煙火的照耀下,敲鑼聲、鞭炮聲響徹縣城,直至凌晨才結束。
2010年以來,每年參加德江縣元宵節“舞龍炸龍”的龍燈都達到60條以上,還有銅梁火龍、松桃寨英滾龍、貴陽青巖舞龍等省內外龍燈隊伍參加表演,吸引周邊區縣和省內外數萬名游客觀看。
德江“儺堂戲”里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儺技絕活、古代劇目等歷經數千年歷史,如今仍散發著獨特魅力,以其數量繁多、造型別致、意蘊深邃而堪稱一絕。
德江土家“舞龍炸龍”文化在節慶氣質上非常接近西方狂歡節,被稱為“東方狂歡節”,2006年被列入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每年都吸引中外游人和海內外媒體聚焦。
“世界儺戲在中國,中國儺戲在貴州,貴州儺戲在德江”。德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對“儺堂戲”的保護與傳承,多年來不斷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加大保護、傳播、弘揚力度。1993年3月,德江被貴州省文化廳授予“儺戲之鄉”稱號;2003年初,中國儺戲經中國藝術院推薦,由亞太文化中心專家評審確定,被正式列入亞太文化中心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2005年底,德江“儺堂戲”被文化部列入50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德江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之鄉——儺戲之鄉”。目前,德江正在城南新區籌劃興建“中國儺城”,不久的將來,德江的儺文化將會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近年來,德江縣修復完善了“德江縣儺文化紀念館”,建立了儺文化展覽中心。“十三五”期間,德江縣將“儺堂戲”、土家“舞龍炸龍”文化列入地方特色文化產業開發的重中之重,加強對原生態儺堂戲自然村的保護,出臺了科學化精細化的“舞龍炸龍”傳播和保護措施,逐漸形成一套新時代文化傳播的科學化管理制度。
目前,德江正加大對文化產業開發經營管理、藝術編導、產業研究等高尖人才的挖掘和引進力度,不斷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向外界展示德江“儺堂戲”、土家“舞龍炸龍”等地方特色文化。
德江“儺堂戲”、土家“舞龍炸龍”等地方特色文化不僅體現了土家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且凝聚著土家族先民憧憬美好生活的創造精神。
加快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開發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德江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定位的打造“黔東北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機遇,確定“綠色發展,健康發展,快速發展,主動發展,投身發展”的文化產業開發新機制、新概念,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指導下,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其成為德江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樹立文化新發展理念。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涵、傳播先進文化為己任、打造文化品牌為目標,高起點謀劃、新技術參與、大決心實施,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資源這一開發文化產業、發展旅游產業的最大優勢,加強創意、加速發展,突出重點、整合資源,力爭把德江“儺堂戲”、土家“舞龍炸龍”特色文化打造成為以古儺神風、夢幻德江為載體的大型音樂文化節,提升特色文化內涵,實現“古戲今演地方化,語言風格多樣化,化雅為俗大眾化,幽默趣味化。”
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立幾支能夠起到帶頭示范,素質精良、技藝高超、作風過硬的“儺堂戲”演出團。強化儺面具雕刻,形成系統性科學化的雕刻程序及具有一定規模化的人才隊伍。組建一支高水平的歌舞團,演出以“夢結龍緣”為品牌的大型音樂歌舞晚會,包裝成既蘊涵原生態元素又具有時代氣息的歌舞表演。
樹立優質的服務體系理念。堅持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契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完善市場機制為手段,優化政務環境、提供政策服務為目標,憑借“黔東北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交通區域優勢,建立起完善的服務體系,為儺文化的傳播提供及時、高效的優質服務。
樹立“走出去、請進來”的發展理念。按照開放式培養、合作式發展的要求,深入研究打磨包裝,整合儺文化資源,借助外力加速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起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發展理念,制定強有力的發展動力機制和寬松的扶持文化產業傳播發展政策,形成多元的融資機制、人才體系,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播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德江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