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孫 蕙
從“三不沿”到“三臨近”:多彩貴州“貨”通天下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孫 蕙
不沿江、不沿邊、不沿海的貴州因中央給力、自身努力、巧借外力,提出近江、近邊、近海的開放理念,突破地域藩籬,構建大開放新格局。
3月6日至15日,貴州省赴歐洲開展的經貿交流活動收獲頗豐:與奧地利多貝瑪亞索道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在建設貴州工廠、推動貴州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升級等方面達成共識,項目合作金額約200億元人民幣;與瑞士聯邦中小企業聯合會簽署《共建瑞士(貴州)產業示范園協議》,總投資規模約50億美元,2022年建成后年總產值將達到150億美元左右。與國外商協會、企業達成多項合作共識。
“此次經貿交流活動讓貴州在積極開展對外開放中打了又一個漂亮仗,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多彩貴州新形象、新風貌!”省商務廳廳長、省投資促進局局長季泓說。
對外經貿活動碩果累累,折射出貴州近年來開放路徑的變化。剛剛閉幕的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將開放作為貴州未來發展重要命題之一,提出要充分利用近海、近邊、近江區位特點,積極推進投資貿易和入境旅游便利化,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讓貴州開放之門開得更大、開放之路走得更遠。
連日來,渝黔鐵路貴州段正抓緊鋪軌,預計12月中旬可正式通車。屆時,貴陽到重慶的鐵路旅行時間,將由現在最快的8小時壓縮至2小時以內。開通后的渝黔鐵路將與既有的滬昆高鐵貴州西段、東段以及貴廣高鐵,形成十字形高鐵骨架網,貴陽東連湘贛、西接云南、北上成渝、南下桂粵,東、西、南、北四大通道將全部打通。
打開全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布局圖,貴州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支撐帶的中間腹地,具備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條件。
“一個內陸省份搞開放的先決條件是路。”省社科院區域經濟所所長黃勇認為。
貴廣高鐵、滬昆高鐵相繼建成通車、烏江、珠江流域等水域航道陸續通航、“黔深歐”國際海鐵聯運班列及“黔渝新歐”貨運班列開通運營,貴州與長江經濟帶各省“市”一線牽,實現通關一體化。2016年,貴陽機場新開航線20條,重點通達東南亞國家,通達城市達90個。“一帶一路”在貴州交會,貴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完成進出口額達20.1億美元。
“立體開放格局逐漸形成,貴州從后方走向前沿。”省發改委規劃處處長張志宏說。
向北,可經川渝連接亞歐大陸橋,直接融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向東,可經長沙、南昌連接長三角地區,借力上海自貿區擴大對外開放;向南,可以通過高速鐵路和公路連接兩廣,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西,過云南進入東盟地區,連接中印緬孟經濟走廊,逐步形成全方位開放態勢。
貴州積極走出去,泛珠會、渝洽會、南博會、東盟博覽會、亞歐博覽會等刮起陣陣“多彩貴州風”;深耕對外交往重點國家和地區,省主要領導帶隊與瑞士、韓國、歐洲和臺灣在文化旅游、經貿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入,進出口市場覆蓋全球,僅今年一季度,貴州對外直接投資額就達8317萬美元,同比增長848%。
熱情請進來,酒博會、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數博會、中國—東盟教育周等開放型平臺的搭建讓貴州“朋友圈”越來越大,友好省州、友好城市達50多個,目前,累計入黔500強企業達185家。以開放引進生產力、以開放促進發展轉型升級,聯通內外,貴州全方位的區域開放新格局形成。
2014年,國務院提出打造長江經濟帶,按照“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帶”的發展定位,面臨既要“趕”又要“轉”雙重發展任務的貴州,圍繞“率先建設依托黃金水道的集疏體系”,找準著力點和切入點,主動加強與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戰略對接和規劃銜接,共同推進區域內重大交通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同時,借力長江經濟帶戰略及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的迅速發展,貴州以“近海、近邊、近江”現實優勢,依托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一大批新興產業的隆起,在“新常態”下顯現出“不尋常”的發展勢頭。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不是中國的獨奏,而是全球的合唱,已成為貴州對外開放的重要活動平臺。圖為在2016年論壇年會開幕式上侗族大歌表演。(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李 森/攝)
“央企入黔、民企入黔、外企入黔,貴州對外開放可謂精彩連連。”貴州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王秀峰說。
同時,長江黃金水道的接通,打通了貴州與主要城市的快捷通道,貴州在加強與長三角等沿江地區的有效“嫁接”中,實現互補互動、融合發展。“大量待開發的生態畜牧業,優質蔬菜、茶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一路向東’,支撐沿江地區發展。長三角對貴州是帶動,貴州對長三角是支撐,兩地互動發展前景非常樂觀。”黃勇認為。
長江經濟帶建設使貴州不再“山高路遠”,并成為資金和人才的洼地,74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成為貴州最重要的對外開放平臺,新醫藥、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文化旅游和新型建筑建材等優勢產業逐漸成為貴州經濟支柱。貴陽綜合保稅區目前已注冊近800家企業,涉及國際貿易、加工貿易、高端服務業、現代金融業等產業,為貴州發展內陸型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支撐帶中間腹地的貴州,已然具備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條件,目前正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海關、無水港等開放平臺,以開放倒逼改革,以開放倒逼結構調整,在“趕”和“轉”中搭上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快車。
轉方式、調結構、高起步,傾力打造五大新興產業,是貴州對外開放的的前瞻性謀劃。其中,大數據產業“無中生有”,異軍突起。
“當初選擇從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轉移,貴州大數據強勁的發展勢頭是公司的首選。”貴州以晴光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以晴一直堅信貴州是個“潛力股”。同樣相中貴州大數據發展前景的還有阿里巴巴、華為、富士康、高通、戴爾等知名企業。
“大數據產業框架迅速搭建,越來越多的投資商向貴州這片嶄新的‘沃土’投來青睞的目光。”貴安新區黨工委書記馬長青說。
未來五年,貴州確保新引進落地2家以上國際大數據核心企業、10家以上國內知名大數據龍頭企業、50家以上國內有影響力的大數據優強企業。并以大數據推進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增強新動力激發新活力,做強重點開放平臺,提升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貴陽綜合保稅區等“1+8”開放創新平臺聚集能力,建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辦好重大對外開放活動,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等區域發展。
“如今在貴州,2000公里外市場與20000公里外市場沒有區別,貴州也能‘貨’通天下。”季泓說。
同樣作為貴州對外開放的“長板”,大生態、大旅游成為貴州吸引外界目光的綠色資源。貴州在長江經濟帶的11個省市中,生態資源優勢凸顯,2014年8月,貴州獲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按照“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新走廊”要求,貴州進一步強化貴州的生態功能地位,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成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讓貴州成為熱帶沿海地區的一個大公園、后花園。全省旅游產業持續井噴。今年第一季度,旅游接待人數、旅游總收入增速達35%。
新理念、新機遇、新追求,貴州對外開放之門越來越大、開放之路越走越遠。
(責任編輯/蒙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