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袁紹陽 劉 銳
搬出山坳坳 生活美滋滋
—— 都勻市易地扶貧搬遷搬出脫貧攻堅新局面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袁紹陽 劉 銳
以就業和增收為核心,以改變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為主線,讓百姓安居樂業,都勻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當頭炮”。
整潔有序的小區樓內,家家戶戶貼上春聯、掛上紅燈籠,一身新裝的老老少少圍聚一起,打糍粑、吃庖湯……這是2017年春節,首批入住都勻市“金恒星”移民安置點的110戶群眾在新居里歡度佳節的熱鬧景象。
2016年11月18日,首批110戶來自都勻市歸蘭鄉貧困邊遠山區的少數民族搬遷群眾搬進了“金恒星”移民安置點的新家。在這之前,市政府為每戶移民購置了近萬元的家電、家具及生活用品,讓搬遷群眾“拎包入住”。
移民安置點毗鄰的“金恒星浙商建材城”,是“全省五個100城市綜合體”之一,距離市中心6公里,可提供工作崗位3000個以上,其中可為每戶搬遷群眾提供2個以上工作崗位。
切實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致富,是都勻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核心。自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以來,都勻市始終堅持“政府主導、群眾自愿、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結合實際逐步探索出“22536”搬遷模式,同時確保后續扶持政策的落實措施。
黔南州委常委、都勻市委書記吳丹說,都勻要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當頭炮”,就是要以就業和增收為核心,以改變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為主線,讓百姓安居樂業。
2016年10月29日,都勻市卡魯村蘇金春家居住了60多年的木房子突然發生火災,一家人面臨無家可歸。經過都勻市移民局的協調,蘇金春一家提前住進了已經配齊家電、家具的“金恒星”易地扶貧安置點新房,還與安置區內的企業簽訂了用工合同,生計問題得到解決。
蘇金春高興地說:“以前一家7口擠在60多年前修建的木房子里,路不好走,交通不方便,孩子上學也麻煩。現在我在社區里做保安,每月有1800元的收入,比在家里種地好太多了,兩個孫子也進入了附近的學校讀書。”
“我們一直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致力于解決搬遷群眾住得下、穩得住的問題。”都勻市移民局副局長張云軍說,在實際工作中,都勻市創新推廣“22536”搬遷模式,“以崗定遷、以產促搬”。即移民將戶口遷入安置點并自愿轉為城鎮戶口的每戶給予2萬元現金獎勵;搬遷人員因人擇崗,每戶根據自身情況給予2個以上工作崗位,做到先就業、后搬遷;易地扶貧搬遷精準扶貧戶可以在農商行貸款5萬元入股企業,每年可得到3000元入股分紅;對搬遷入城鎮、產業園區和中心村的易地扶貧搬遷戶,自遷入之日起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按城市低保標準給予6個月的城市臨時生活救助。
值得一提的是,為解決“金恒星”移民安置點群眾的就業問題,由“金恒星建材商貿城”在移民搬遷前預先安排崗位,并在未遷入之前,為搬遷戶提供固定住所、免費水電等供他們使用,生活必備物品則由移民、民政、扶貧等相關部門提供,實現搬遷群眾“先就業、后搬遷”。
“‘金恒星’移民安置點是都勻市探索‘先就業、后搬遷’新型搬遷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安置點。”都勻市副市長龍仲芳介紹,通過“金恒星”移民安置點上的城市綜合體產業平臺帶動,對做好移民后期發展扶持、搬遷人員因人擇崗,從根本上實現脫貧具有積極意義。
今年,依托中心城市優勢,都勻市還將整合各類就業資源,向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提供3000多個就業崗位。
除了“先就業、后搬遷”新型搬遷模式,都勻市還摸索出其他三種移民搬遷模式。墨沖鎮“1+N”多元化就業安置模式,“1”即為一戶易地扶貧搬遷戶配置1個門面,“N”即為多種就業方式(就近就地就業、自主創業、農旅興業、勞務輸出就業、公益崗位兜底就業);毛尖鎮的“移民搬遷與茶旅經濟發展有機融合”旅游安置模式,把移民安置點建成美麗鄉村示范點、鄉村旅游點,借助旅游發展帶動搬遷群眾增收致富;歸蘭鄉“移民搬遷與產業發展互促互進”的集鎮安置模式,著力發展有機農業等產業,助力搬遷群眾增收。

都勻市政府為搬進“金恒星”移民安置點的群眾提前準備了生活用品,讓搬遷群眾“拎包入住”。(文 勇/攝)
通過對4個安置類型的探索,都勻市及時調整了“十三五”搬遷規劃,將多元化安置調整為市區集中統一安置。其中,2017年計劃在“三江堰”、南郊、“金恒星”(三期)3個安置點,搬遷1300戶5681人,其中貧困戶712戶2872人;2018年計劃搬遷944戶3803人,其中貧困戶475戶1909人。
移民工作三分難在搬遷安置,七分難在后期扶持。
2012年以來,都勻市累計完成生態移民、扶貧搬遷2550戶9873人。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涉及6個安置點,現已完成安置房建設803套,完成搬遷入住803戶3483人。
對于已經完成搬遷安置的移民,如何在搬出后繼續給予扶持?如何以“造血”方式幫助他們發展致富?如何讓移民成為“新市民“?成為都勻市迫在眉睫的問題。
2016年9月,都勻市向全市印發《關于扎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發展的實施意見》,著力突破以上難點問題。
實施意見提出,要以改善貧困群眾生存、生活、生產環境為主線,聚焦增強易地扶貧搬遷戶后期發展能力,積極整合各種惠農資源,積極拓展“五個三”內涵,對居住條件惡劣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確需同步搬遷農戶實施易地搬遷,落實后續扶持政策措施。
搬遷群眾在拆除舊房和完成宅基地復墾后,除享受人均1.5萬元現金獎勵外,市政府還出資對復墾的宅基地以房屋占地面積計算后進行補償,10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房屋可得到4萬元左右的補償。同時,簽訂宅基地退出協議后,在搬遷一個月內騰出舊房的,每宗宅基地獎勵1萬元。移民搬遷之后自愿轉戶的,每戶給予2萬元獎勵,并享受城鎮低保、城鎮醫保、農村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不愿轉戶的,仍然享受原農村低保、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養老保險保。
“意見出臺后,移民工作需要‘全市聯動’,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從土地、醫療、養老保險、戶籍、產業發展等方面,讓搬遷群眾真正搬出‘窮窩窩’,甩掉‘貧困帽’,成為新市民。”都勻市移民局生態科科長王輝說。
在移民搬遷安置點,都勻市設立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站,市人社局根據移民對象的學歷、年齡、就業意愿等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培訓,提高移民就業能力,目前已實現343人穩定就業。市教育局已將第一批搬遷移民的137名子女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安排入學。
同時,完善“三個機制”,讓搬遷群眾穩得住。
在集體經營機制方面,依托“金恒星”區位優勢,以謝官沖社區為載體,成立都勻市金恒星小區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從“金恒星”移民安置點的搬遷群眾中選取一部分人員參加由市人社局組織的家政服務培訓,結業后由家政服務有限公司進行派工。
在社區管理服務機制方面,以黨帶群,以網格化為出發點、小區為中心進行全覆蓋,并按照網格化管理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以小區、樓幢為單位,在小區設網格長一名,每棟樓設網格員一名,網格長由謝官沖社區干部擔任,網格員由每棟樓選出。
在群眾動員機制方面,以網格化管理、黨帶群、星級家庭評選活動為載體,在出現問題時,由移民戶中的網格員或黨員先予以解決,如解決不了,及時上報社區,由社區解決,同時在移民戶中評選出星級文明家庭,以點帶面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在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行動期間,都勻主攻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兩大主戰場,取得階段性成效。易地扶貧搬遷是扶貧脫貧工作的主要手段,既實現斬斷窮根的目標,也能加快推動都勻向都市轉變的進程。”都勻市委副書記、市長鄧忠學說。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