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 恒 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何金武
以節會活動助推全域旅游
文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 恒 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何金武
以節慶辦會生動直觀地推介和傳播貴州形象,拓展旅游市場。在節慶品牌的帶動下,多彩貴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正在不斷提升。
貴州素有“文化千島”和“民族生態博物館”之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力地支撐了民族節慶旅游的文化資源,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可謂“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
近年來,貴州各地依托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活動,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在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打造了一批優秀的民族節慶文化活動品牌,進一步提升了多彩貴州知名度和影響力,培育出了一塊塊文化旅游的“吸金石”。
四月的百里杜鵑景區,各種杜鵑花爭相怒放,給大地披上了斑斕的彩衣,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鵑林繪就春天里姹紫嫣紅的圖畫,迎接四海賓朋。
“杜鵑花開得特別美,環境特別好,景區的設施也比較人性化。”特地來畢節參加杜鵑花節的天津游客蘇傳康,對百里杜鵑贊不絕口。早在三月初,百里杜鵑景區就拉開了國際杜鵑花節的帷幕,僅今年清明長假三天,百里杜鵑就接待游客118.5萬人次。

連續舉辦20年的臺江苗族姊妹節,帶火了臺江旅游業發展。
自2008年以來,每年以“相約花海·浪漫杜鵑”為主題的“中國·貴州國際百里杜鵑花節”規模盛大、精彩紛呈,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游客。2011年,在中國品牌節會頒獎典禮上,百里杜鵑國際杜鵑花節還入選2011年度十大國際影響力節慶。
“一花引領、全域發展,全面地把旅游業打造成百里杜鵑的一個支柱產業。”百里杜鵑管理區旅游局局長羅冠宇說,如今的百里杜鵑已逐步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不僅如此,百里杜鵑不斷創新節慶活動舉辦方式,通過百里杜鵑國際花海音樂節、國際彝族火把節、國際風箏節、國際山地自行車邀請賽、奢香軍營山地公園沙果文化節、奢香軍營山地公園露營節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不斷延長旅游產業鏈,打造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之旅。
“以花為媒全力打造杜鵑花節,形成畢節試驗區旅游產業發展的精品,提升‘洞天福地·花海畢節’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畢節市副市長李玉平說,百里杜鵑以花節為代表的節慶活動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高,至今已形成一地舉辦、全市聯動的格局,推動引領畢節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構建了春天觀花、夏季避暑、秋天休閑、冬天康養的四季旅游格局。
實際上,不僅僅是畢節杜鵑花節,隨著貴州省鄉村旅游節、黃果樹瀑布節、油菜花節、遵義國際名酒節、凱里國際蘆笙節、中國興義萬峰林旅游節等一系列旅游文化節慶活動的舉辦,較好地推銷了貴州各地的旅游品牌,創造了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了貴州旅游文化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3月30日,農歷三月初三。黔西南州貞豐縣龍場鎮對門山村一派熱鬧的景象,嗩吶、長號齊鳴,布依族男女身著盛裝,手捧布依族米酒,唱著敬酒歌迎接遠方的嘉賓。這是一年一度的貞豐布依族“三月三”祭山節。當天,來自云南、廣西,貴陽、六盤水、安順等地的布依族代表和當地群眾歡聚古寨、共慶傳統節日。
貞豐糯米飯、竹蓀燉鵝、布依臘肉香腸、布依鹵豬腳、炒牛干巴……一道道色鮮味美、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給游客帶來視覺和味覺享受。各類精美的特色民族工藝品、名優土特產也在現場展銷,布依族手工刺繡、蠟染、布依族土花布等產品,吸引了眾多游客現場購買和訂貨。
不僅如此,布依山歌對唱、布依婚俗展示等民間傳統活動更是讓游客深入體驗到布依族文化。“今天參與了隆重的‘三月三’活動,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民風。”四川游客劉永靜在現場激動地說。
實際上,依托“布依文化、母親文化、黃金文化”三張旅游文化名片,貞豐縣在每年“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均舉辦大型民族節慶活動,向外界推介多姿多彩的布依文化。
尤其是每年的“六月六”布依族風情節,數萬人聚集在三岔河畔,同打糍粑、同唱古歌,潮涌的人流,不僅凸顯了節慶經濟,也成為貞豐縣的一張靚麗的外宣名片。
以節慶促旅游,貞豐縣嘗到了甜頭。2016年,貞豐縣旅游總收入達12.22億元,同比增幅59.1%;旅游人數161.56萬人次,同比增幅55.9%;外省游客88.76萬人次,同比增幅84.6%。

不間斷、持續性的大型節慶活動不斷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提升了多彩貴州知名度和影響力。圖為臺江縣2017年苗族姊妹節。
節會搭臺,文旅唱戲。貞豐通過頻頻舉辦特色節慶活動,不斷促進旅游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如今,以節慶辦會生動直觀地推介和傳播多彩貴州形象,拓展旅游市場,使得旅游項目得以成功宣傳,而且形成常態化旅游產品,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品牌效益。
每年春天,黔東南州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青年女子都會邀約情人游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姊妹節”由此而來,被喻為“藏在花蕊里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
4月10日,中國·臺江“2017苗族姊妹節”在臺江啟幕,展示出臺江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讓游客們感受到了融合民族文化和旅游創意的熱情臺江。
“姊妹節帶來最直接影響的產業,當屬旅游。”臺江縣副縣長曾武松介紹,姊妹節已經連續舉辦了20年,年年攀升的游客,帶火了臺江旅游業發展。據統計,今年到臺江體驗和參觀苗族姊妹節活動的游客人數已達37.1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16億元,突破歷屆游客人次最高記錄。
隨著臺江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大量涌入,臺江旅游“六要素”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全縣星級酒店2家,“農家樂”由“十一五”時期的86家發展到186家,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有力保障了游客餐飲需求。
不僅如此,臺江縣推出了施洞文化旅游綜合體、紅陽草場、翁密河漂流、南市溫泉水城等一批精品景區景點,全力推進文化旅游產業。依托苗族文化,進一步挖掘臺江特色文化資源和旅游品牌項目,不斷打造“天下苗族第一街姊妹街”等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實現了旅游產品逐漸提檔升級。
“臺江要成為以‘農文旅’一體化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傳統村落旅游目的地之一、具有一定國際化程度的世界苗族原生態節慶文化熱點旅游目的地之一和中國森林康養與山地旅游熱點目的地之一。”曾武松表示,到2020年底,臺江力爭實現接待游客近700萬人次,旅游綜合總收入近50億元。
以節慶興旅游,以旅游促節慶。多彩的民族文化,獨特的人文風情,讓游客從走馬觀花變為下馬賞花,從隨意欣賞轉變為主動參與,從而帶動貴州旅游業質的飛躍。
(責任編輯/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