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曉
特別策劃IN FOCUS
加強職業教育 培養“工匠精神”
文/本刊記者 張曉
廊檐與花窗,茶壺與梅瓶,刺繡與版畫……這些傳統文化之美,源自于木匠、陶匠等諸多手工匠人的精湛技藝,是他們的細心打磨為日常生活涂上了色彩,溫婉的、雅致的,或是喜慶的。
歲月的年輪中,技藝在演變,但匠人精神卻在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2016年,“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里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在多年強調GDP增長率、追求速度之后,我國也希望把中國制造變成品質的代名詞。在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背景下,在中國制造2025的時代召喚下,“工匠精神”不僅代表了精益求精、代表了品質,也被賦予了推陳出新的創新內涵。

2015年10月,來自上海的培訓團赴澳大利亞參加培訓學習,圖為學員在南澳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實訓現場
如何才能培育“工匠精神”?教育是根本。
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從職業教育抓起。本期特別策劃為大家帶來的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職業教育經驗,不是書本上的教條,是幾個培訓團組赴德、美、澳培訓的切身感受,是身處職業教育行業的一線老師、管理人員帶著問題求取而來的真經。
2015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上海市中職教育辦學模式創新與職教國際化視野拓展培訓團”赴澳大利亞進行了培訓學習。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質量保障,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物流業的職業資格類型、層次,行業或學校對取得相關資格的培訓課程設計、組織、鑒定,課程培訓包與專業設置……來自上海各職業學校的學員們,是帶著這樣長長的問題清單開啟澳洲之行的。
澳大利亞以TAFE為核心的職業教育被許多國家借鑒和學習。TAFE是政府舉辦的培訓機構,澳大利亞全國有TAFE學院250所。“TAFE學制更富彈性,TAFE整合和打通了中學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發展通道,TAFE的學生在澳大利亞職業資格框架下有很多的選擇。具備高級文憑的學生申請入讀本科大學,可以獲減1至1年半的學分,直接升讀學士二年級(澳大利亞學士學制為三年)。”令學員孫國權、肖莉印象最深刻的是,“TAFE教育從內容的技能包設定、教學實施、師資培養、學生訓練,處處體現行業的身影。”比如政府和教育部設置專門的中間代理機構,負責從TAFE現有的培訓項目中選取適合學徒制培養的技能操作培訓項目,溝通行業協會和企業業主,溝通學校、業主、學生、家長,簽訂工作協議,學生帶薪上學,四年畢業可以拿到高中文憑和學徒證。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在業主那里就業。
在地球的另一邊,長沙市職業教育德國培訓考察團也在2015年11月開始了在德國的培訓,了解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的精髓。
“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體系在國內已炒得沸沸揚揚,各職業院校也紛紛效仿。一方面安排老師下企業實踐,一方面聘請企業技術員工做兼職教師到學校授課。不能說完全沒效果,但總覺得有隔靴搔癢之感。近距離學習德國的雙元制,才明白其原因在于進口和出口不一樣。”長沙財經學校教師王朝輝走進德國后,終于對德國的雙元制有了直觀的了解和深刻的感悟,“在德國,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前,先找到一家企業并和企業簽訂合同,成為企業的學徒并確定所在的工作崗位。由企業將這些學徒名單提供給學校,學校根據企業各工作崗位的要求完成對學生的培訓,而且一般學校學習一周,企業實習兩周,交替進行,三年半的時間完成全部培訓。學生從學校畢業,取得相應文憑,直接到企業工作。所以,學校既不管招生即進口,也不管就業即出口。反觀國內的職業教育,先得想方設法招生,再使出渾身解數培養,最后挖空心思為學生尋找就業崗位,整個過程是學校在跳單人舞,企業很少參與。”
但企業又為什么愿意花錢委托學校培養學徒呢?長沙市職業中專學校的周飛輪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認為其中行業協會的作用尤為明顯。“有了行業協會的存在,德國的職業教育實現考教分離,培訓由學校負責完成,考試則由行業協會主持,企業參與,考試合格就獲得相應的從業資格證書,確保了教學質量的監督與客觀認定。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企業出錢委托學校來培養,質量是可靠的,培訓內容是與企業工作崗位零距離對接的,這是企業愿意深度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來自瀏陽市職業中專的陳中西說,要培育定力,塑造大國“工匠精神”。“德國千千萬萬中小企業、家族企業,幾代人專注于一個產品、一種服務,這是一種定力;德國人精益求精,這是一種追求的定力;德國以手工制造業立國,法蘭克福城市廣場巨大的手、敲擊的鐵錘,無不提醒國人不忘根本,矢志制造業,這是一種定力;走進企業,我們看到許多年長的企業工人,他們十幾年、幾十年、甚至父輩、祖輩就在同一家工廠工作,崇尚勞動,勞動光榮,社會上沒有鄙視看不起職校學生和企業工人的認識,這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定力。”
有人把“工匠精神”稱做職業教育的靈魂。對于這諸多國外經驗,很多東西也許我們無法直接照搬,但我們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才有助于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才能點亮屬于我們自己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