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松
上海這么大,在老一輩那兒找到上千件“補了又補的舊衣服”不難。但是,在兩萬多名小學生參加的作文比賽中,面對“我最喜歡的古代人物”和“我家的傳家寶”兩個作文題時,上千個孩子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外婆留下的一件補了又補的舊衣服,這簡直是個奇跡。
兩個作文題中選一個,按一半對一半粗略估算一下選作文題的人數,寫“傳家寶”的應該是逾萬人。上千人寫的是“補了又補的舊衣服”,就是十分之一的比例。
這么小的孩子,都拿外婆補了又補的舊衣服來“撞衫”,顯然不是家家都有一件“補了又補的舊衣服”的巧合,而是孩子們在作文命題面前假大空思維的露底。
“我家的傳家寶”這樣的作文題,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到現在,標題“經典”到了不改一字的地步,一看出題者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憶苦思甜”來激發學生的正能量,用心良苦,出發點好得沒得說。
但是,長期以來,這道經典作文題的經典材料,基本上是“縫縫補補又三年”式的勤儉節約不忘本的故事。
寫過這種作文的人中,應該沒幾個人敢摸著良心,說自己沒編造過故事。改卷的老師其實也心知肚明,但按照打分的標準,老師們需要這樣的情節。
課堂內外的作文指導老師,包括家長,也按照這樣的評分標準來引導孩子,結果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講有正能量的假話的習慣。
“我家的傳家寶”這道題百出不厭,最關鍵的,是這道題在寓意設計上有先天的正確性,在引導方式上有放之四海皆正確的育人能量。
但是,似乎大部分地方的勤儉節約教育,“湊巧”地出在這同一道題上,都把目光集中在“傳家寶”上,這其實就可能是個“逼”人說假話的懶漢題。
天底下不是誰家都有傳家寶的。很多人家就是磕磕絆絆地奔好日子,并不太在意舊物的丟棄。當然,愛書的留些藏書給下一代,愛財的傳件金玉首飾給后人。
從上個世紀起,“我家的傳家寶”這道作文題,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想到最多的,就是奶奶或者外婆那件“補了又補的舊衣服”,恐怕沒人敢寫金玉首飾。
到了后來,他們中很多成了作家的,人到中年,寫傳家寶之類的回憶文章,大多會是某幅貴重的字畫,或者某件祖傳的金玉首飾。
“補了又補的舊衣服”在學生作文里傳了一代又一代,表面上看,是正能量的主題在老師們手上傳了一屆又一屆,實際上是假大空的作文方式被過了一手又一手。
眾多學生作文里的這件“補了又補的舊衣服”,實際上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孩子們在說假話,但因為這個假話主題正確,所以中聽。因為中聽,所以能得到高分。
這讓他們從小就領會了一個“規則”:主題正確的時候,說假話也能得高分。這其實是畸形的。
講真話,需要從娃娃抓起,需要從抓娃娃教育的成人做起。
中國最需要的一件傳家寶,肯定不是奶奶或外婆那件“補了又補的舊衣服”,而是講真話的習慣和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