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
為適應人口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新形勢,從2013年開始,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發(fā)生了巨變。2013年開始,實行“單獨兩孩”政策,到2016年,國家正式取消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兩孩時代”的到來似乎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兩孩政策也一直被認為是再次點燃巨大人口紅利的引信。時至今日,“單獨兩孩”政策已實施三年多,“全面兩孩”政策也已實施一周年了,這些政策反響如何?政策效應是否符合預期?
政策效果顯現(xiàn) 尚有一定差距
1月22日,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召開新聞發(fā)布會,計劃生育指導司司長楊文莊、婦幼司司長秦耕介紹,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1‰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推算,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達到1786萬人;根據(jù)衛(wèi)生計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全國住院分娩活產數(shù)為1846萬人。
兩孩政策效應初步顯現(xiàn),符合預期。
楊文莊介紹,2016年是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的第一年,也是實施單獨兩孩政策的第三年,出生人口達到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比2015年的出生人數(shù)1655萬,多了131萬。
“200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771萬人,之后下降到2002年的1647萬人。2003年到2013年這十年間,出生人口始終在1600萬上下波動。”楊文莊說,2014年以來,伴隨著生育政策的調整完善,出生人口有了明顯增加,尤其是2016年,超過了1786萬,是2000年以來最高的出生人口年份。出生人口比“十二五”時期年均增加了140萬以上,所以政策實施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
楊文莊介紹,生育政策的調整完善,帶動了二孩出生明顯增加。2013年以前,二孩出生比重在全年出生人口占比始終保持在30%左右。2015年和2016年,二孩及以上占比超過了45%,提高了十幾個百分點。
根據(jù)之前的測算,“十三五”期間是生育政策調整完善,特別是全面兩孩政策效應集中釋放的一個時期,年出生人口在1700-2000萬人之間,總和生育率在1.8左右波動。“‘十二五期間育齡婦女每年減少350萬人左右,‘十三五每年減少500萬人左右,由于生育政策調整完善,出生人口仍保持穩(wěn)定增長的態(tài)勢,說明政策效果顯現(xiàn)。”
衛(wèi)計委宣傳司副司長宋樹立也指出,近年來,我國符合政策生育率不斷提高,“單獨兩孩”、“全面兩孩”政策平穩(wěn)落地,優(yōu)生優(yōu)育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生育觀念的主流,并強調“全面兩孩”政策落地完全符合預期。
楊文莊進一步指出,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目前看雖然完全符合預判,但相關配套經濟社會政策和群眾生育意愿、生育行為還有一定差距,還需要完善有關的配套政策措施。
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政策的實施遠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大中城市的父母們并沒有一窩蜂的選擇生下第二個孩子,而是更多地選擇觀望與權衡其中的利弊。
據(jù)易讀財經查閱生育等相關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從2013年實施單獨兩孩政策以后,中國符合生育二孩要求的1100萬夫婦中,僅有18%申請了二孩生育,民眾生育二孩的意愿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強烈。
衛(wèi)計委婦幼司司長秦耕介紹,2016年,全國住院分娩活產數(shù)達到1846萬,較2015年增長了11.5%,二孩比例和高齡高危孕產婦比例明顯增高。2016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19.9/10萬,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下降到7.5%0和10.2‰,在2015年基礎上穩(wěn)中有降。符合全面兩孩政策人群中,35歲以上占了2/3,屬于臨床的高齡產婦。秦耕介紹,去年上半年,衛(wèi)計委印發(fā)意見,以高齡產婦為重點,全面加強高齡、高危孕產婦的管理服務和臨床救治。主要突出三個方面。
一是關口前移,加強生育前的咨詢,為這些高齡婦女規(guī)范提供科學備孕的指導、妊娠風險的提示等服務。
二是抓住關鍵,做好孕產婦的系統(tǒng)管理,篩查危險因素,識別高危孕產婦,對高危孕產婦嚴格實行專案管理,密切監(jiān)視治療妊娠的合并癥和并發(fā)癥。
三是守住底線,強化危急重癥的轉院和救治,完善孕產婦和新生兒危急重癥的轉診和救治的網絡,保證危重的孕產婦和新生兒能夠得到及時轉運、救治,確保有效銜接和綠色通道暢通。
生還是不生?這是一個問題
一個不容回避的現(xiàn)實是,隨著大城市人口的聚集,城市生活成本迅速提升,這就抑制了二孩的生育爆發(fā)。上海一項關于生育的調查報告顯示,僅有12.51%的家庭,妻子的生育意愿高于丈夫。在另一項調查中,高達30%的家庭,夫妻對生育二孩的意愿不一致,僅有25%的夫妻有生育二孩的意愿。生育二孩意味著生活成本大幅提升,很多大城市中的工薪階層無力負擔這一成本,只能無奈選擇放棄生育。還有很多家庭出于對孩子意愿的尊重,選擇放棄二胎的生育。
衛(wèi)計委2015年生育意愿調查結果顯示,因為經濟負擔、太費精力和無人看護而不愿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分別占到74.5%、61.1%、60.5%。照料壓力、養(yǎng)育成本、女性職業(yè)發(fā)展,以及追求生活質量等因素,對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的約束增強了。
另有調查顯示,育兒成本已經占到我國家庭平均收入的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個負擔。托育服務短缺非常嚴重,0-3歲嬰幼兒在我國各類托幼機構入托率僅為4%,遠低于一些發(fā)達國家50%的比例。80%的嬰幼兒由祖輩參與看護。近年來,大中城市房價攀升,影響一些家庭的生育決策。一些用人單位擔心女性生育兩孩提高用人成本,一些地方女性產假、哺乳假等權益落實不到位。
母嬰設施缺乏,女性在兼顧家庭和事業(yè)發(fā)展方面,存在著很多的顧慮。
俞女士是省城一家媒體的從業(yè)人員,她的丈夫是一名交警,夫妻倆平時工作都很忙,他倆的兒子已經4歲多了,本來完全可以考慮生育二孩。然而,他倆一直沒有把此事提上議事日程,原因就是擔心生育二孩后,經濟和精力方面扛不住。俞女士和丈夫都不是南昌本地人,雙方父母都在鄉(xiāng)下老家,經濟條件很一般,目前還在還房貸。如果要生二孩的話,首先在經濟方面就有點不堪重負,另外,小孩生下來以后,也沒人照料,自己請長假或請保姆帶小孩都不現(xiàn)實。
許女士和丈夫王先生都是江西某金融機構的中層管理人員,兩人的年薪加一塊有好幾十萬元,就經濟實力而言,他倆生育二孩應該沒有任何壓力。然而,他倆的女兒已經9歲了,卻遲遲不見其有生育二孩的任何動靜。許女士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由于工作繁忙,而且經常出差,全國各地飛來飛去,所以女兒出生以后,一直由保姆照料,自己跟孩子在一塊的時間少得可憐,經常是自己出門上班時女兒還沒醒,下班回家后,女兒又睡著了,久而久之,女兒跟自己都有點生疏,倒是跟保姆很親。許女士覺得自己給女兒的關愛太少了,一直心存愧疚。如果再生二孩的話,還得繼續(xù)請保姆照料,孩子還是得不到應有的母愛,所以她跟丈夫商量后作出決定,不再生育二孩,盡量多抽點時間去陪陪女兒。
盡管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每個人的想法和境遇也不盡相同,但俞女士和許女士的心態(tài)還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楊文莊說,中央明確提出構建家庭發(fā)展支持體系,鼓勵按政策生育。國務院40多個部門明確分工,推動任務落實。一方面,積極構建配套的政策體系,完善醫(yī)療、托育、教育、社保、稅收等相關經濟政策,加強婦幼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本生育免費服務制度,加強兒童醫(yī)療服務供給。積極開展托育服務,大力推進學前和中小學義務教育均等化,開展相關福利制度的政策研究,完善促進性別平等的政策措施,保障女性就業(yè)、休假等合法權益,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系。
“從發(fā)達國家的經驗看,各國在鼓勵生育上,主要采取經濟支持、提供托幼服務,還在女性就業(yè)方面提供一些便利和促進政策。但政策實施的效果一般有5到10年的滯后,這也提示我們需要在政策制定落實方面,加緊做、加快做。”楊文莊說,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加強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的建設,倡導家庭負責任、有計劃地生育。重視家庭建設,夫妻共同承擔養(yǎng)育子女的責任,不要把責任都推給母親。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比如加強助產服務、加強婦幼保健能力的建設、加強托育服務,保障女職工生育期間的勞動權益等。
針對一床難求的現(xiàn)象,秦耕認為這不是全國普遍現(xiàn)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在三級醫(yī)療機構。“通過調整擴增、分級建檔、聯(lián)合互動等方式,力爭在一個區(qū)域內每千分娩量達到17張產科床位。”他說,在加強機構建設、補齊硬短板的同時,應加強緊缺的人才隊伍建設,包括兒科醫(yī)生、產科醫(yī)生、助產士等等,希望在“十三五”期間,增加緊缺人員14萬人。
國家衛(wèi)計委婦幼司副司長宋莉表示,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累積生育需求集中釋放,高齡、高危孕產婦比例增高,保障母嬰安全面臨挑戰(zhàn)。
宋莉指出,面對新形勢,國家衛(wèi)計委加強了生育前咨詢與服務,設立生育服務咨詢室,提供有針對性的綜合服務,規(guī)范提供科學備孕指導、妊娠風險提示等服務。同時做好孕產婦系統(tǒng)管理,盡早篩查危險因素,識別高危孕產婦,嚴格實行高危孕產婦專案管理,密切監(jiān)測、治療妊娠合并癥和并發(fā)癥。
要把好事辦好還需政策護航
“全面兩孩”政策是為了激發(fā)人口紅利,緩解中國未來老齡化社會的種種問題,但只能緩慢推進。
據(jù)法新社報道,“全面兩孩”政策將為中國國內不斷萎縮的勞動力和加速老齡化的社會現(xiàn)狀帶來潛在的改善,但是這一改善需要大約20年以上才會出現(xiàn)顯著效果。由于長期實行獨生子女制度,中國的人口結構面臨嚴重的挑戰(zhàn)。據(jù)易讀財經查閱數(shù)據(jù),中國目前60歲以上的人口約有2.2億,占據(jù)總人口數(shù)的16%。而這一數(shù)字還在不斷提升,到2050年,中國的勞動力將大幅減少23%左右。
不管“全面兩孩”政策未來的推進效果如何,我們都必須面對人口紅利消失的嚴峻事實。而下一波紅利的爆發(fā)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更何況目前潛在紅利的累計狀況并不樂觀。
中共五中全會公報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fā)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這一政策的實施順應了人口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新形勢的要求。
專欄作家李正緯撰文指出,在我國的獨生子女家庭,由于沒有兄弟姐妹,孩子終日孤獨地玩耍;獨享雙親溺愛,自私、驕橫的性格狂野生長;過度依賴家庭,與社會格格不入,在競爭中處處敗北;獨“擋”四親贍養(yǎng),父母一旦倒下,生活便舉步維艱。獨生子女制度誘發(fā)的種種怪象,令人唏噓!這時,很多人都希望讓孩子們有個伴!
站在國家的高度,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更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我國人口比重、性別比例、年齡層次的一次“戰(zhàn)略部署”。連續(xù)二十多年的計劃生育,不知不覺地把我國帶入了一個“低生育”陷阱,黑龍江、吉林、遼寧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03、1.03和1.0,甚至比日本、韓國都要低,嚴重的人口斷崖已威脅到經濟的發(fā)展。同時,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過總人口數(shù)的10%,老齡化國家實至名歸;人口比例的嚴重不協(xié)調,十余年后兩千多萬精壯的小伙找不到對象的窘境將會真實上演,危機悄然降臨,改變已然迫在眉睫!
然而,當下的父母們卻很糾結,為什么要生二孩?生了二孩誰來帶?二孩的生活、教育如何保障?這三大問題深深地困擾著很多人。這些具備生育二孩的80后和90后們,已逐漸成為了家中的頂梁柱,而夫妻雙方四位老人逐漸老去的重擔已然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再加上獨生子女生活、教育上的開銷讓他們難有精力去撫養(yǎng)另一個孩子。在很多中國家庭中,明知只生一個孩子會帶來很多弊端,但迫于生活壓力,很多人還是放棄生育二孩的打算。
不管怎么說,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單獨兩孩”政策放開之前,曾有學者妄下定論,認為中國人口即將面臨暴增發(fā)展態(tài)勢。如今看來,二孩申請并未出現(xiàn)擔憂中的“井噴式”增長,全面兩孩政策也沒有令公眾欣喜若狂。如今,少生、優(yōu)生的生育觀讓年輕的父母們覺得,與其多生還不如精心培養(yǎng)一個孩子,一個優(yōu)秀的孩子一樣可以“防老”。
廣東省人口發(fā)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教授認為,“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已經一年,變化相當明顯。去年“2·22”全國二孩家庭日發(fā)布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二孩家庭最多提及的關鍵詞是“累、煩、忙”,而二孩帶來的幸福感被家長們放在較后位置。今年的數(shù)據(jù)則有明顯變化,認為二孩帶來幸福的家庭明顯增加,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家庭明確表示更加幸福了。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說明人們從在“圍城”外徘徊的焦慮,到進入“圍城”內有了“痛并快樂著”的真實體驗。
不過,隨著全面二孩時代的到來,我們也不能回避諸多現(xiàn)實問題。代際之間育兒觀念的矛盾沖突更為突出。此外,二孩家庭面臨著職場、家庭難以兼顧的實際困難。和父親相比,二孩母親在職場發(fā)展方面面臨更大壓力。因此,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需要更全面系統(tǒng)的社會配套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目前已有些設計,但尚未很好到位。
董玉整呼吁,擁抱全面二孩時代,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事,也需要政府、社會和企事業(yè)單位的一起努力。例如建設更多的母嬰室,方便母嬰出行。鼓勵和規(guī)范建設托幼機構,方便父母上班。要進一步維護婦女兒童的權益和利益。要善用經濟杠桿,例如探索將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方式從按個人征收調整為按家庭征收,對雇用生育期婦女的企業(yè)給予適當?shù)臏p稅優(yōu)惠等,有限緩解婦女生育帶來的多方壓力,包括社會對女性就業(yè)的顯性和隱形的歧視等。
法國社會學家孔德曾說,人口是一個國家的命運,人口問題始終是關系國家興衰成敗的大問題。從調整生育數(shù)量政策,到調整生育間隔政策,到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再到“全面兩孩”政策,前進的步伐沒有停滯不前。相信生育政策的動態(tài)調整定會讓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