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霍亂(又稱搖頭瘟)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熱性、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發病急、死亡快、拉綠色稀便為其臨床特征。隨著養鴨業的發展和養殖數量的增加,鴨霍亂危害也日益明顯。
1.流行特點
鴨霍亂以30日齡的雛鴨發病較多,多發生在春、秋季節。因為在這兩個季節氣溫較高、多雨潮濕、天氣驟變。病鴨、帶菌鴨以及其他病禽、帶菌禽是主要傳染源。易感鴨通過被病禽排泄物及其直接、間接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或由病禽分泌物經呼吸道感染,同時皮膚的損傷也是感染本病的重要因素。該病帶菌鴨或被感染鴨經長途運輸或在管理不當、天氣驟變、不良環境等影響下導致抗病力降低,造成該病的流行。
2.發病情況
某養鴨戶飼養800只雛鴨,35日齡時鴨群出現拉綠糞,有的很快死亡,故前來診治。據了解,其免疫程序為:3日齡肌肉注射鴨病毒性肝炎活疫苗,7日齡皮下注射鴨疫滅活苗,10日齡皮下注射鴨瘟活疫苗,14日齡皮下注射高致病性禽流感滅活苗,21日齡皮下注射多殺性巴氏桿菌滅活苗。
3.臨床癥狀
病鴨精神沉郁,采食量減少,體溫43~44℃,咳嗽、氣喘,呼吸困難,不斷搖頭,拉黃綠色稀糞,嗉囊腫脹,倒提時從病鴨口鼻中流出酸臭液體。
4.剖檢病變
眼結膜發紺,皮膚上有出血點,肝臟呈土黃色,腫大質脆、表面有出血點或壞死灶,膽汁充盈,腸道黏膜充血、出血,心包積液,有纖維素性滲出,肺臟出血,氣管黏膜充血、出血。
5.實驗室檢驗
無菌環境下提取病死鴨肝臟,涂片,瑞氏染色,鏡檢可見短小、兩極濃染的卵圓形短小桿菌。
無菌環境下提取病死鴨肝臟,磨碎,稀釋,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上,37℃條件下培養24小時,可見到樣本上有灰白色露珠樣小菌落。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和實驗室檢驗綜合判斷本例為急性鴨霍亂。
6.治療
隔離治療病鴨,用青霉素每只注射1.5萬國際單位,每天兩次,連用3天。大群鴨飼料中均勻拌入0.05%的土霉素和l%的霍亂靈散,連用5天。同時加強消毒、通風換氣,一天一次;提高營養;對病死鴨尸體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品進行無害化處理。3天后死亡停止,疫情被控制;5天后鴨群精神好轉,各方面指標恢復正常。
7.預防
鴨舍位置應符合農業部規定的標準,鴨舍及其周圍環境應向陽干燥、衛生清潔、空氣新鮮,建筑設計、設施設備、工藝流程和運輸工具應能滿足動物防疫需要,應有合格的技術人員和完善的管理、防疫制度。
育雛前應將鴨舍沖洗干凈、晾干后再用消毒液噴霧消毒,將鴨舍內的溫度表、燈泡、加熱設備等安裝好,待晾干后將塑料網、水槽、料槽等用具一并放入鴨舍,然后密閉用甲醛和高錳酸鉀溶液熏蒸消毒兩小時以上,然后通風換氣兩天以上,待無刺激性氣味后方可育雛。
育雛前預備好預防用藥、多維電解質、葡萄糖、開口料,溫度升高到育雛溫度后,依照既定程序從規模大、信譽好的孵化場引入健康雛鴨,引入后即可飲水。水溫在20℃左右,飲水1~2天后即可喂開口料。
育雛期間鴨舍內的溫度、濕度、照明時間、光照強度和飼料營養應能滿足相應時期鴨的生長、生理的需要,飼料應新鮮,飼喂次數應科學,飲水應清潔、充足。
飼養期間應對進入鴨場的外來人員和車輛加強管理和消毒,應堅持“全進全出”的飼養原則,至少應將不同批次和用途的鴨分開飼養。
應根據本地以及本場以往疾病發生和流行的情況制訂出科學有效的免疫接種程序、藥物預防、清掃消毒、通風換氣等防疫程序,并切實執行;疫苗和藥物應到正規的機構購買,過期、變質的疫苗和獸藥嚴禁使用。
發現病鴨應找正規的獸醫師診斷和治療,不要受獸藥經營回扣、獎勵等迷惑而亂用藥。否則,輕則用藥過多、康復緩慢、影響生長而造成經濟損失;重則疫情擴散、大批死亡、藥殘中毒等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甚至要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