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地
“請把我局第一次回復內容讀三遍,若還不理解,最好屈尊到戶籍窗口咨詢。”2016年3月28日,福建省寧德市12345政務服務平臺出現這樣一條居民訴求回復。網友評價此回復為“最個性回復”,依我看,是最沒人性的回復。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現代婦產科學主要奠基人林巧稚醫生。1921年,她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上海的招生考試。考場上,有個女生突然暈倒在地,林巧稚立刻放下筆,去救助那位不相識的女生,因而耽誤了考試。從那份未完成的試卷上,協和醫學院的考官看到了醫者的精神,破格錄取了她。1929年,林巧稚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在了協和醫院。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院被迫關門,林巧稚租下幾間房,辦私人診所,對貧苦的病人,不收分文,還多有資助。這位為了事業終身未婚的女性,在產房親手接生的嬰兒有五萬多個。很多人沒聽說過林巧稚這個人,但并不妨礙我把她的事跡告訴身邊的人,告訴那些心存雜念、沒有擺正心態面對本職工作的人。
我有一次到某機構辦事,心急如焚的我直奔服務臺咨詢:“您好,請問某某科室怎么走?”接待員頭也不抬,用手朝地面上指了指:“看地上箭頭,寫得很清楚。”人們常說構建服務型社會,尤其是窗口單位,要做到微笑服務,人性化解答。可你看看,若都這么干,還要一個大活人在那干嗎?放個揚聲喇叭,或者干脆貼張紙,紙上寫著“不明白的同志請朝地上看”,豈不方便?
說起職業良心,或者叫職業道德、職業操守,看似簡單,可真正用心做到,實屬不易。微笑服務一次不難,難的是幾十年如一日熱情周到地服務。
我們去購票、就診、問政、乘車,遇到最多的是千篇一律的“木偶”面孔,問一句答半句,努努嘴,聳聳肩,眼角瞟一下,算是給你充分解答了。這也是我們總要喊學勞模,比先進,尋找模范,重溫雷鋒精神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