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國+王加良
(1 黑龍江省林業廳尚志國有林場管理局尚志林場 150600 ;2 黑龍江省興隆林業局 151801)
【摘 要】先造后撫技術的實施,不僅提高了造林保存率30%,而且減少造林補苗損失,節約了造林成本。同時,先造后撫技術的實施,獲得了大量中間利用材,為木耳段,礦柱、工具把等多種經營和綜合利用提供了原材料,促進了林區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造林;撫育;改良低產林;林地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 formed after stroke technique, not only to increase the afforestation survival rate was 30%, also to reduce the loss of afforestation fill the gaps with seedlings, saving the cost of the afforestation.
[Key words] afforestation; tend; to improved low yield forest; forest land
由于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干擾,致使森工林區分布著較大面積的低產柞木林,以及白樺、山楊、黑樺等次生林群落。這些林結構單一,生態系統脆弱,僅能維持低效的生態平衡。為扭轉這一局面,將低效生態系統變為高效率、多功能的森林生態系統,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通過先造后撫的途徑,先后對全局的低產林進行了全面的改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跋仍旌髶帷笔侵冈诘彤a林中進行人工更新造林,在形成穩定更新層后,再進行透光撫育,消除影響更新生長的林木,并加以利用,最終培育成人工和天然混交的一代新林?!跋仍臁本褪歉鶕彤a次生林中的林隙所提供的空白生態位,因地因林而異,栽植人工更新層以填充空白生態位直至達到生態飽和狀態為止。這樣不僅能抑制非目的樹種,而且提高了林分多樣性指數,增加了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形成人工天然混交林。“后撫”就是進行定向調控以創造新種群更適宜的生態位的過程。
1 先造后撫的做法
1.1 確定先造后扼的標準條件
(1)速生樹種(主要指楊、樺等)在中齡階段,年公頃生長量在2.5m以下;慢生樹種在l.5m3以下;低產針闊混交林的過伐林則在2.0m3以下。(2)多代萌芽更新、無培育前途的柞木林、灌叢等。上述條件的不同類型均為低產次生林和低產過伐林。
1.2 選擇適宜的先造后撫的樹種
林冠下造林也要做到適地適樹,要根據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地勢、林相等條件來選擇適宜樹種。經過反復試驗得出:(1)在陰坡的下部、闊葉混交低產林下主要以營造紅松為宜;(2)在平緩坡、土壤肥沃的低產林下主要以營造落葉松為宜;(3)在160上的陡坡、土壤瘠薄干旱的胡枝子柞木林下主要營造樟子松為宜。
1.3 清理整地
(1)在低產林內,每隔lm寬(保留帶)開拓lm寬帶,全部清除灌木及發育不良的林木,為新造幼林創造良好空間。栽植株行距為1.5m x2.0m,初植密度為3300株/hm2。(2)在已清理好的林地內進行穴狀整地,其規格為20cm×25cm×50cm。
1.4 栽植
為保證造林成活率,造林季節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栽植后要及時進行幼林撫育。第一次為擴穴培土,第二次為除草。連續3~5年進行撫育,以保證幼林的保存率。
1.5 璉光撫育
(1)對于紅松,林齡在9 -11年時進行第一次上方透光撫育,保留部閉度為0.3~0.4。待林齡15~17年時進行第二次透光撫育,全部伐出l層保留木。(2)對于落葉松,可在造林后2~4年問進行強度為100%的上方透光撫育,但最好在林齡2年時進行,可獲得較大的生長最。(3)對于樟子松,可在造林后1~2年內進行一次性全都上方透光。
2 先造后撫的效果
2.1 已具規模,形成后備森林資源
根據生態位理論,邊緣效應原理、演替規律和低產次生林的發展現狀及演替過程.提出了“先造后撫”的科學對策,經過30年的實施,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先造后撫人工林面積已達1.3萬hm2.其中已成林面積0.7萬hm2,占人工更新造林保存總面積的15%;20年生以上的紅松幼林,年公頃生長量3.5~6.0m3,比一般方式造林的生長量提高10%~15%。棒子松和落葉松也取得較好效果,這些幼林已與環境條件形成統一體,加快了演替的進程,成為國家后備森林資源,對緩解“兩?!本哂兄匾饬x。
2.2 加快了森林演替進程,形成了新的群落型
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營造了人工更新層,與天然闊葉樹形成了有序的穩定的混交群落,主要有胡枝子柞木紅松林、榛子柞木紅松林、揚樺紅松林、胡枝子柞木樟子松林、棒子柞木樟子松林、棒子柞木落葉松林、楊樺落葉松林。這些群落型的形成,加速了演替的進行,構成了高效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改變了低產林的現狀,即由低產變高產,由單一結構變多層結構,由單種群變多種群,提高了生態功能,增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3 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先造后撫技術的實施,不僅提高了造林保存率30%.而且減少造林補苗損失,節約了造林成本。截止到2011年,完成先造后撫面積13135hmz,節約直接生產費用260萬元,并且先造后撫技術有效地促進了林木生長,提高材積生長量10%.增加人工林密度30%,兩者可增加木材產量150萬m3,可增產5.2億元(按每立方米木材價格350元計算)。同時,先造后撫技術的實施,獲得了大量中間利用材,為木耳段,礦柱、工具把等多種經營和綜合利用提供了原材料,促進了林區的經濟發屜,并為林區待業青年提供了就業機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先造后撫是改良低產林的重要途徑,是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在以后的低產林改良中起主導作用,具有廣泛應用、推廣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