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爽
摘 要 MOOC作為一種大規模開放式在線學習模式,給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促使高校和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結合“綱要”課教學的實踐經驗,利用SWOT方法對MOOC模式運用于“綱要”課教學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系統化分析,有助于拓展“綱要”課教學改革創新模式的新視閾,為推動“綱要”課實施MOOC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MOOC SWOT “綱要”課 課教學模式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慕課,是新興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2011年秋季興起于美國頂級學府,2012年席卷全球。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 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 。本文嘗試利用SWOT 分析法探索基于MOOC模式下“綱要”課的發展趨勢及應對策略。
1 MOOC模式下“綱要”課程教學的優勢
1.1 節約教育成本
當前,隨著高校擴招,造成高校師生人數比例嚴重失衡,教師隊伍呈結構性緊缺,特別是“綱要”課這類公共基礎課師資力量存在嚴重缺口。各高校不得不采取大班授課方式,很難開展參與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MOOC教學模式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高校將MOOC教學平臺引入“綱要”課程后,授課教師通過分工負責,精心設計自己擅長的專題視頻,既可以吸引學生參與到課程學習與討論之中,又能提升專題教學能力,同時又相對減輕了工作量,節約了教育資源。
1.2 共享教育資源
“綱要”課采用MOOC模式授課,可以實現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共享。MOOC的開放在一定程度上緩沖了教育資源的地區性失衡,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聆聽到名師課程,向教育公平邁出了重要一步,預示著高等教育真正民主時代的到來。MOOC模式下的“綱要”課,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和交流欲望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有助于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國際化和全球化。
1.3 深化教育目標
MOOC模式下的“綱要”課,得益于信息化、網絡化的迅猛發展,弱化了地域和校際界限,學生間思想的碰撞更容易激發出對課程的新見解,不同地域與民族間的文化多元共存,思想與價值觀多元并存,更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與共鳴。在不斷交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是在完成無形價值的建構,實現思政教育的人本價值,滿足社會和個人發展的共同需要,最終使“綱要”課的教育目標更具滲透性和持久力。
1.4 提升教學效果
學生在MOOC模式下的“綱要”課學習,每個細微變量都會被追蹤,包括操作過程、視頻點擊、作業情況和評論討論等,都將被數據庫捕捉。這些經MOOC平臺獲取的大數據在以往的大班授課中很難收集,MOOC中的課程資源由若干個知識點構成,將每個知識點制作成7~15分鐘的獨立視頻,教師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真正了解學生需求,從而有的放矢地改進“綱要”課內容體系,對于提升“綱要”課的教學效果會有很大幫助。
2 MOOC模式下“綱要”課程教學的劣勢
2.1 實踐教學環節容易缺失
目前,國內各高校的“綱要”課所開展的MOOC,主要采用線上理論學習、線下交流討論的方式,當中并沒有安排一定數量的實踐教學環節。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性質,決定著實踐教學是“綱要”課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綱要”課教師根據課程特色組織學生參與紅色尋蹤、紅色展演等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獲得紅色教育的直接體驗。而MOOC在實踐教學環節的短板容易導致學生在感悟社會、體驗生活方面的缺失,使教學效果受到一定影響。
2.2 學生MOOC學習缺乏監控
現階段國內各大高校“綱要”課的MOOC平臺建設才剛剛起步,MOOC評價體系還不完善,所以教師很難做到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監控,這也與MOOC學習過于自由,受外界干擾易中斷的缺點密不可分。此外,單純依靠隨機抽查學生個人信息和網絡攝像頭等技術來監督學習好考試,還不能完全杜絕“替課”、“替考”和“作弊”等現象的出現。這不僅違背了考試公平,還會削弱“綱要”課在知識傳授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2.3 教師MOOC教學投入更多精力
據美國高等教育年編調查,81%的受訪者表示慕課教學占用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1]而“綱要”課作為公共必修課,相較于其他學科本身教學工作量巨大,教師還要面臨繁重的科研壓力,多數教師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構架課程計劃和制作圖、文、聲并茂的MOOC視頻,MOOC教學與傳統教學備課相比要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3 MOOC模式下“綱要”課程教學的機遇
3.1 國家對MOOC教學提供政策支持
國家高度重視在線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先后出臺多項政策予以支持。2012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6年又發布《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鼓勵高校廣泛共享;指導高校理由在線開放課程探索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方式改革;推動中國優質在線開放課程走向世界。[2]以MOOC模式的變革來改變傳統“綱要”課的教學模式,正是切合了國家教育信息化的這一總體部署。
3.2 各大高校對MOOC教學提供智力支持
在國家鼓勵高等學校全面開放網上課程的號召下,2013年伊始,亞洲各大知名學府開始紛紛將MOOC模式引入到相關課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正式加盟edX,成為其首批亞洲高校成員。同年10月,清華大學正式推出“學堂在線”平臺面向全球提供在線課程。此外,北大、復旦、上交、南大等也紛紛加入全球最大的在線課程聯盟Coursera并推出各具特色的“綱要”課程。這些高校錄制的高水平MOOC教學視頻無疑為我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持。
3.3 網絡平臺對MOOC教學提供技術支持
MOOC作為一種網絡教育的新形式,其課程建設是基于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和多媒體信息處理等多種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最早介入國內MOOC市場的是網易公開課,其早期開發的在線教育產品是“國際開放課件聯盟”和“網易云課堂”,后來網易公開課又與Coursera展開全面合作,推廣MOOC資源,這其中就包括了“綱要”課。此外,由張有明創辦的過來人教育集團,進駐App Store推出了iPad版“過來人公開課”,隨后,新浪微博推出了“名師課堂”板塊,網上零售業巨頭淘寶開發了“淘寶同學”的教育頻道。
4 MOOC平臺下“綱要”課建設所面臨的挑戰
4.1 “綱要”課MOOC平臺建設亟需經驗借鑒
在網易公開課平臺中,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中國大學開設的近200門MOOC中,僅浙大開設了高校思政課體系中的“綱要”課。首先,與其他學科相比“綱要”課屬于弱勢學科,MOOC平臺建設存在先天不足處于探索階段,亟需借鑒更多優質課程資源的經驗;其次,“綱要”課MOOC平臺軟硬件設備、輔助設備以及身份認證、攝像頭、指紋識別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滯后。
4.2 “綱要”課認識誤區影響MOOC學習效果
“綱要”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然而國內一些高校的師生對“綱要”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在認識上存在偏見和誤區。他們認為像“綱要”課這類公共必修課占用了學生專業課的學習時間,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無足輕重。這種錯誤的認識源于他們僅僅把專業學習看作是大學教育的全部,忽視了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這種認識誤區的存在使“綱要”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變得被動,也會影響到MOOC模式下“綱要”課的學習效果,對新興MOOC教學模式的發展極為不利。
4.3 “綱要”課教師的態度影響MOOC教學效果
據國內一項教師對包括“綱要”課在內的思政課開展MOOC教學態度的調查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教師對開展MOOC教學持中立態度,有一成的教師持反對態度,僅三成的教師愿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嘗試MOOC教學。[3]這表明,“綱要”課教師們不愿意主動去嘗試MOOC教學,教師們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與回報比例的不平衡,讓很多綱要”課教師望而卻步,這種消極態度對“綱要”課的MOOC教學、課程建設以及教學效果無疑會產生負面影響。
5 關于MOOC模式下“綱要”課教學的思考
MOOC模式的興起對現有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作為一名“綱要”課教師,要勇于面對新形式,探索創新教學方式。在認真分析MOOC模式下“綱要”課教學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后,會發現“綱要”課MOOC教學模式發展前景大有可為,但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第一,“綱要”課建設需要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相結合;第二,為避免低水平重復造成的資源浪費,我們應該集中優勢資源,打造MOOC模式下的精品“綱要”課;第三,應當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大力投入和回報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地爭取各種政策、資金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許濤,禹星.基于SWOT分析的慕課教學發展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9):46-47.
[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教技[2012]5號文件.
[3] 錢佳蓓.大學生思政課實施MOOC教學的SWOT分析——基于泰州地區高校調查結果的分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