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逐漸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在漫長的佛教發展歷程中,佛教造像藝術水平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進行改進和提高,其中最為明顯的改進就是佛像材質的使用。在承德外八廟中現存的佛像中有石質、木質、泥塑、金屬、繪畫等各種材質,從不同材質的佛像可以看出,材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制造工藝和表現手法。
【關鍵詞】佛教造像;材質;演變
公歷紀元前后,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逐漸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于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事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云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在漫長的佛教發展歷程中,佛教造像藝術水平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進行改進和提高,這種改進和提高表現在多方面,諸如工藝水平、造型、不同材質的應用等,其中最為明顯的改進就是佛像材質的使用,佛像材質有石質、木質、泥塑、金屬等,在承德外八廟中現存的佛像中有石質、木質、泥塑、金屬、繪畫等各種材質,從不同材質的佛像可以看出,材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制造工藝和表現手法。
一、石質佛像——歷史久遠,廣泛使用
佛教誕生于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當時生產力極為有限,顯而易見,最早的佛像質地是石質,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應用石質進行不同用途的制造。近年來,印度、尼泊爾等國的佛教遺址考古發現了大量文物,其中印度鹿野苑的石雕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像、阿育王石柱等石刻藝術品完成于公元前3世紀,體現了極高的藝術水準。由于石材便于取得,且石質適合雕刻,易于保存,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一直得以廣泛應用,時至今日。現存的石質佛像數量眾多,在南亞、中亞各國都廣有分布,著名者有印度鹿野苑石刻、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等。在我國,石刻佛像更是難以計數,有體量巨大的樂山大佛,開鑿于北魏年間的云岡石窟;也有體量微小,但選用名貴石料的小佛像。承德磬錘峰國家森林公園的寶山寺就有石刻佛像。如吉祥天女①、米拉日巴②等。這些佛像雕刻精細,造型生動,線條流暢自然。石質佛像的題材也很廣泛,優秀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從有的石質佛像也可以看出造像當時的生產力發展與工藝技術水平。
二、木質佛像——多種材質,造型多樣
木質佛像的出現應該很早,但由于木材易于制作,但不易長期保存,早期的木質佛像現存極少,現存較早的有唐代的木雕作品。木材柔軟的質地使之更易雕刻,配合適當的表面處理,比較石材雕刻,木雕更能夠生動、細膩地刻畫出各種姿態與表情,表達出信仰者真摯的宗教感情。根據木材的材質不同,還需要進行不同的表面處理:紫檀、楠木一類的名貴硬木,雕刻完成后為保持其原有的天然顏色和紋理,一般不需進行特殊的表面處理,只是對其表面進行打磨、拋光;普通木材制成的雕像為防蟲、防腐,也是為創作,一般都要進行表面處理。我國現存寺院中保存下來的木質佛像數量也很多,大都是唐代以后的作品,特別是明、清兩代的最多。承德外八廟藏有多種風格的木質佛像,既有體現漢地佛教風格的羅漢像、三世佛③等,又有藏傳佛教風格的各種護法神像。其中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堪稱世界之最的最大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普寧寺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由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建造而成,重量達100多噸。而普佑寺的五百羅漢像,現僅存187尊,這批羅漢像體量與真人相仿,成造于乾隆三十七年,使用江南優質香樟木,表面貼金處理,二百多年以來,歷經磨難,但仍然光彩奪目,令人嘆為觀止。
三、泥塑佛像——制作復雜,審美獨特
泥塑取材更為方便,泥塑造像自宋元以后頗為盛行,為中國佛教美術所特有,歷代都出現了很多藝術水平高超的珍品。承德外八廟也藏有許多泥塑彩繪佛像的優秀之作,現存殊像寺門殿的乾隆年“哼哈二將”、普樂寺的“四大天王”像保存非常完好。此外外八廟還藏有許多藏傳佛教風格的泥塑彩繪佛像,須彌福壽之廟藏有七尊祖師像,這七尊造像藝術風格與我們常見的漢地造像迥然不同,肌肉力度體現得十分到位,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泥塑佛像的制作過程復雜,要經過多道工序,先是搭骨架,然后是上泥,泥的制作過程也很講究,第一遍是上粗泥,粗泥是黏土中摻入草、麻等和制而成,粗泥成型后要在其表面上細泥,細泥階段要精致地刻畫出表情、神態,最后還要在表面糊上宣紙進行彩繪。泥塑的佛像比之石、木雕像應用更為廣泛。
四、金屬佛像——稀有貴重,等級明顯
隨著金屬器具的出現與發展,藏傳佛教中還有一種獨特的泥塑佛像“嚓嚓”佛,“嚓嚓”佛是指一種用金屬模具印制而成的小型雕塑,多以浮雕、線刻的形式表現佛教造像內容;也有用圓錐形式表現的。在須彌福壽之廟就有數以萬計的嚓嚓佛。作為一種獨特的佛教美術門類,“嚓嚓”佛有其特定的宗教功能,體現了藏傳佛教的審美價值取向。
過去,金屬制品較為昂貴,信佛者為表示對佛教的尊重,大量地使用金、銀、銅進行佛教藝術造像,金銅佛像是佛像中的一大類,漢地與西藏佛教中都廣有流傳。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被統治階級認可、利用之后,對佛教的支持與投入增多,使得僧團組織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實力,可以制造出昂貴的金銅佛像,也有大量的金銅佛像就是封建皇帝或達官貴人本人制造的。
金銅造像的主要材料是銅,純金、純銀的佛像也有,但數量極少。其實銅是一種通稱,按金屬元素的組成分為不同的種類,如黃銅、紅銅、青銅、白銅、紫銅等。承德外八廟頗具特色有銅鎏金十一面觀音和銀鎏金無量壽佛。種類一般從銅造像軀體顏色上能夠表現出來,所以它們的名稱都帶有顏色上的明顯標志。
五、繪畫造像——題材多樣,精美絕倫
外八廟的佛教繪畫造像藝術有壁畫、紙質文本和唐卡。諸如,在安遠廟普渡殿上下三層均繪著精美的壁畫,這類壁畫是將紙裱糊在墻壁上,然后畫在紙上的。現存的許多紙質文本造像都是藝術的珍品,像釋迦牟尼畫像、關公像。唐卡是藏傳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題材以宗教畫為主,也有關于風土人情、醫學等方面的作品,并且在不同時期唐卡的風格也不相同。如須彌福壽之廟群樓二樓西殿展出的二十四幅唐卡,色澤明麗鮮艷,形態生動鮮活,惟妙惟肖,從圖像上看,即有表情平靜,四肢正常的寂靜尊,又有多手、多眼、多頭、張牙舞爪的忿怒尊。不同的形象表達著不同的內涵與不同的傳說。
佛像的材質使用非常廣泛,不同的材質體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地域特征。承德外八廟是封建時代最后的王朝清代最大規模的寺廟建筑群,就寺廟佛像的造像來說,不僅取材多樣,造型豐富,就其雕刻與繪制藝術也達到相當高的工藝水平,是研究佛像造像藝術不可多得的精品。
【注釋】
[1]吉祥天女,又稱騾子天王,藏語稱“班達拉姆”,是藏密中一個重要的女性護法神。在西藏,吉祥天母非常受崇奉,影響深遠,她是拉薩城的護法神,達賴喇嘛的保護神。
[2]米拉日巴,是西藏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形象是苦行僧模樣,披著長發,上身袒露,左手于臍前持顱碗,右手放于耳后發際旁,表示他正在苦苦思索各種教理,他右膝豎起,左腿盤坐在蓮座上。
[3]三世佛,三世佛分為橫三世和豎三世,承德外八廟普樂寺宗印殿,內供橫三世佛。依次序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中方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佛。
作者簡介:許佳,男,1984年出生,河北承德人,大學本科學歷。現就職于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管委會,助理文博館員。2007年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從事文物保護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藏品的保護與管理、佛教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