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紹
亞洲獅是古吉拉特邦騷拉什特拉地區西南部吉爾森林僅存的種群之一。盡管亞洲獅是瀕危物種,但是在上世紀亞洲獅數量恢復狀況不錯:20世紀初數量大約只有幾十只.而目前大約有400多只。這種物種的管理歷史對亞洲熱帶地區乃至整個世界都具有指導意義。
本文中,筆者調查了亞洲獅的數量變化與當地被捕食者和家畜數量以及吉爾森林獅子保護區管理情況的關系。
二、材料與研究方法
1.研究范圍。20世紀下半葉,隨著亞洲獅處于滅絕邊緣,人們采取了數種保護行動來保護亞洲獅的棲息地。吉爾森林避難所于1965年成為古吉拉特邦第一個保護區。隨后,保護區逐漸擴大到了外圍森林。1975年,保護區的中心地帶提高了保護等級,成為吉爾國家森林公園。1989年附近安雷麗縣的亞洲獅棲息地成為了帕尼亞庇護所。吉爾森林周邊地區作為一個緩沖區,也成為了保護森林。隨著這些初始行動,亞洲獅的數量開始平穩增長,動物開始向居那加德,阿姆雷利,包納加爾等地區周圍的森林分散。疏散亞洲獅后,保護再生吉爾森林及其附近棲息地行動分別于2002年在米提亞拉和2007年在吉爾那爾開始。
2.方法與數據。已發表的科學研究和古吉拉特邦森林局的官方監控數據為本文提供了過去和現在亞洲獅及被捕食者數量的估算。自從1968年起,森林局每5年進行一次野生動物數量普查,最近一次在2010年4月份。人面用視覺調查來鑒定吉爾森林及周邊棲息地的亞洲獅數量的最小值。為研究亞洲獅和被捕食者豐富程度之間的關系,筆者使用了斯皮爾曼秩相關測試并假設兩者呈正相關。所有統計分析在統計程序R版2.11.1
三、結果與討論
1.當地被捕食者物種及牲畜的數量變化。馬達哈里人遷出吉爾森林后,當地捕食者數量增加(表1)。在遷出之前,據卓思林估算,1969年至1970年間野生有蹄類動物總量為5600。波維克估算(1974),估計1970年至1971年間野生有蹄類動物總量為6400,1970-1971年。1974年,森林部門估計野生有蹄動物種群數量為9650。這一數字在隨后的調查中持續增長,1990年達到31,490和2010年打打64,850(其中包括52,490只斑馬,4440頭野豬,4000只猴,2890頭藍牛,740只印度瞪羚和290只四角羚羊)。
2.亞洲獅和其他食肉動物的數量變化。隨著野生有蹄類動物數量大量增加,吉爾森林的獅子數量穩步增加,從1974年的最少的180只增加到今天的411只(由97頭成年公獅,162頭成年母獅,75頭亞成獅和77頭幼崽;參見表1)翻了兩倍多。除了獅子,吉爾森林的其他主要捕食者——豹子和鬣狗的數量,也在過去四十年中翻了一番。早先獅子主要限于吉爾森林,但在20世紀80年代,獅子開始分散在吉爾那爾,米提亞拉和巴巴拉韋迪等地。作為2010年,約105頭獅子(35頭公獅,35頭母獅,19頭亞成獅和16只幼崽)存在于吉爾森林之外,占整個獅子種群數量的四分之一。
3.捕食者被捕食者豐富程度與生物量比率。隨著吉爾森林的獅子和被捕食者的數量都在增加,獵物與捕食者的比例,這一評估捕食者的容納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有所增加。被捕食者與獅子的數量之比,從1979年的54翻了四番增加到2012年的212。與印度其他獅子或老虎保護區相比,吉爾森林的非常高,盡管吉爾森林捕食者密度異常之高。
4.捕食模式與本地和非本地捕食的抉擇。在捕食者和捕食者社區發生變化之后,亞洲獅改變了他們的捕食模式。在馬達哈里人遷徙之前,卓思林(1973)在1969-70年收集的獅子糞便的分析,顯示75%的獅子的捕食對象主要包括家畜水牛和牛。在遷徙后的二十年里,由于野生有蹄動物種群的增加和牲畜種群減少,亞洲獅的捕食模式逐漸轉向野生有蹄類動物。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報告顯示52%和64.8%的獅子糞便含有野生獵物殘?。ㄐ凉?,1987;夏勒姆,1993)。
5.棲息地變化對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影響。在馬達哈里人遷徙之后,惡性擾動變得更加頻繁。許多人認為,棲息地的改變將有利于老虎對獅子的損害,過去的管理計劃規定移除樹木,以促進草的生長,但這并未實施。
四、結論
隨著幾個保護區的創建,村民及其牲畜的遷移出亞洲獅保護區,吉爾森林的野生有蹄類動物數量增加了10倍。被捕食者數量的驚人增長,解釋了獅子數量的一致增加,這在同一時期內翻了一番。這個解釋是由于獅子對家畜捕殺的比例下降,以前家畜占獅子捕食量的75%,而今天這一數字僅有25%。因此,對當地被捕食者物種的健康管理,似乎是使得亞洲獅數量恢復主要因素,并應當在其他地方保護高級捕食者時得到重視。與之相似的有野生有蹄類動物和老虎數量之間的關系,在尼泊爾白虎區建立后被發現(瑋格等,2009)。
作者簡介:張欣悅(1992-),女,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族: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生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