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華
課堂靈感,即課堂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現場實際情況而產生的一種新想法。它是課堂教學實踐中腦中瞬間產生的一種新思路。這種只有此情此景下產生的想法,如果立即付諸實施,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今天下午的活動我準備組織幼兒學習使用掃帚簸箕進行掃地的活動。原計劃分三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把紙團撒在地上,讓一幼兒嘗試用掃帚和簸箕打掃掉,小結一下使用工具的方法;第二層次增加難度,把碎紙片和果殼撒在地上,讓若干幼兒進行打掃,互相說說如何才能打掃干凈的方法。最后讓沒打掃的幼兒來實踐體驗一下。在具體的實施中,第一個層次讓一幼兒來打掃時,沒想到他是一個紙團一個紙團地打掃,而不是我們習慣性的那種先把紙團掃堆了再掃進簸箕,這種方法其實對大個的垃圾進行清掃還是很實用的。這在事前我是沒有考慮到的。于是我靈機一動,這里可以引導幼兒學習一下不同的打掃方法,于是提問幼兒:大家看看,他是怎么打掃的?(一個一個地掃)還可以怎么掃?(先掃成一堆再掃進簸箕)于是在第二個環節完成后我又增加了一個提問:你覺得什么情況下可以一個一個地掃進簸箕,什么情況下可以先掃成一堆再掃進簸箕?幼兒通過剛才兩種情況的回憶,總結出了方法,通過以上四個問題的增設,幫助幼兒提高了生活中視垃圾情況而選擇不同打掃方法的能力。如果在以上環節中我還是按照原來的設想只注重幼兒學習使用工具的方法,幼兒就不會有這個能力的提高。活動最后,原來讓幼兒口頭總結一下怎樣用掃帚簸箕打掃得干凈的方法,但在第三個分組讓幼兒體驗環節時,小恒小朋友脫口說了一個沒能掃凈垃圾的幼兒“你怎么沒掃干凈呢?”的話,讓我靈機一動,改變原來準備讓幼兒口頭小結怎么打掃干凈的方法,不如請兩個幼兒來現場PK一下,看看怎么樣才能掃得又快又凈,這樣不是更直觀有效嗎?于是我請兩個能力相當的幼兒分別打掃兩堆碎紙屑,其他幼兒集體數數計時,并觀察他們的打掃情況,看看誰能打掃得又快又凈,怎么做到的?于是,在幼兒興奮的數數聲中,兩個幼兒緊張地PK出了結果,觀察的幼兒搶著說出了觀察結果:“碎紙片小,要用先輕輕地掃成一堆再掃進簸箕的方法比較快”“簸箕的邊沿要緊貼地面,才能讓垃圾一下就掃進簸箕”“紙片小、輕,掃快了要跑掉的”“簸箕邊沿不貼地面的話垃圾就掃到簸箕底下去了,還要再掃”……聽著幼兒口中說出的一句句話,我再次欣喜于自己靈感的及時應用,這個PK活動,既提供了幼兒觀察的實景,促進了幼兒觀察表述能力的提高,又讓課堂的氣氛推到了高潮。
又如一日的手工活動,我安排幼兒剝蠶豆皮。按常法,我簡單讓幼兒了解了剝蠶豆皮的方法后,準備把蠶豆盤發放到每個小組去,讓幼兒動手。誰知,我還沒開口,孩子們因急于動手,每張桌子都有幾個小朋友欲來搶蠶豆盆。看這情景,我靈機一動,何不讓幼兒推選個代表上來領呢?于是馬上對幼兒提出要求:今天,老師要小朋友每組推選出一個組長,由組長到老師身邊來領蠶豆,哪組先來就可以先開始剝,先把蠶豆寶寶請出來和你玩。于是各組小朋友開始選組長,可每組大家都爭著要當組長,相持不下。過了一分鐘,我看幼兒選不出組長(誰也不愿意讓別人做),就故意又強調了一遍:哪組先選出組長的就可以先來領了剝蠶豆。很快,第一組選出了組長-佳磊(出乎我意料,這可是平時很調皮的一個,看來,在小朋友心目中還是有一定威信的,我當刮目相看。)于是,我故意很響亮地叫著佳磊的名字,讓他上來領去了蠶豆,于是第一組的小朋友在其他小朋友羨慕的眼光中,高興地開始了剝豆活動,全然不理其他組的小朋友。看著這情景,其他的小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馬上,第四組的小朋友小腦袋湊在了一起,選好了組長了,開始了剝豆活動。還有兩個小組沒選好,我干脆靜觀其變:第二組因為小易和天浩都想當組長而僵持著;第三組因為還有小慧一個人不同意小睿做組長而僵著。一會兒,只聽天浩說:“小易還是你當組長吧,要不然我們就剝不到蠶豆了,你看他們已經剝了好多了。”于是小易高興地說:老師,這一組我做組長。邊說著就來到了我的面前領蠶豆。看著三個組都在剝,第三組的小朋友坐不住了,有的開始問小慧:“你為什么不同意小睿當組長?”“他要打人的。”“那我以后再也不打人了好不好?”小睿一聽這話趕緊對小慧說。“那我就同意你當組長。”小慧說。于是另一個小朋友趕緊說:“老師,老師,我們選出組長啦。”“好,組長快來領豆角吧,再不來我可要把它分給其他小朋友了。”我故意激了他們一句。終于大家都開始剝豆角了,我舒了口氣——為自己的這次靈感運用,讓孩子多了一次提高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幼兒的實際反應,往往會出現一些教師預想不到的情況,讓教師出現了一些新的思路,而教師如果能抓住此時的新思路,對自己原先的預設作些調整,雖然可能會影響活動的時間,但會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教師在抓住靈感調整活動的組織時,心中也要有一定的把握,能及時應用實施的就一定要及時實施,如果不適合馬上實施的,活動結束時一定要及時記下靈感,對原方案進行修改,然后再次組織活動,以驗證此靈感對活動質量提高的有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