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
【摘要】司法實踐中,在處理具體案件時不僅要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做到有法必依,更要考慮到民眾對于法律的樸素的評價,考慮到判決結果對社會帶來的影響,考慮適用法律的目的以及民眾的意見,以此來保證判決的合理性,使得判決結果符合普通民眾對法律的普遍期待和樸素想法。另一方面,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一項有高彈性的權利,在現階段法律體系尚不完善的我國,這項權利如果不加限制,很可能會隨意擴張,變成司法擅斷的溫床從而造成腐敗和不公。因此,通過許霆案與于德水案我們可以得出在司法裁判中民意與自由裁量方面的法律啟示。
【關鍵詞】定罪;量刑;輿論與民意;自由裁量
許霆案曾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對許霆行為的認識不一,對法院的判決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對許霆行為的定罪、量刑方面等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處理類似案件時,怎樣對行為人進行準確的定罪量刑,成為一個現實的難題。盡管現在許霆也已經出獄了,但是關于許霆案的量刑所帶來的問題,仍然值得進一步思考。有“惠陽許霆案”之稱的于德水案與許霆案案情相似,備受外界關注,量刑方面存在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分析許霆案和于德水案的量刑,討論了量刑過程中量刑情節的重復評價和沖突問題,對盜竊罪的量刑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會輿論和民意
當代輿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輿論所代表的民意力量不斷沖擊著司法審判活動。民意審判經過網絡媒體的傳播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對主審法院和主審法官施加壓力,從而影響司法的獨立。當然還存在著判決已作出或已經生效,但廣大民眾普遍認為法院判決不當,強烈要求法院改判的情況。從司法的角度上來說,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正常的司法審判活動,危及了司法的獨立。由于民意自身的局限性,民意具有一定的非理性,很容易盲目從眾,多數人的意見未必一定就是民主和正義的。民意有時容易被一些不正當的輿論導向誤導,而導致司法不公。現實社會中,在民意的影響下,司法機關迫于輿論壓力接二連三的重審再判,做出迎合民意的判決。這樣朝令夕改的做法看似順應了民意,實則弱化了司法權威和公信力,也不利于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
量刑活動關乎被告人日后的人身自由,甚至,量刑直接決定著被告人的命運,適當的民意納入可以起到兼聽則明的效果,也可起到監督制約的作用。民意與法律相比比較感性,更多的關注實體正義,在具體的量刑中納入民意,可以保障判決更好地實現實體公平,司法活動的專業化與量刑中考慮到民意的價值不是完全對立的,兩者完全可以相互依存。所以,應當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既要尊重司法活動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又要根據實際審理具體案件遇到的特殊情況考慮民意的價值,實現司法專業化與司法民主化的互補。
二、法官自由裁量權
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存在是有積極意義的,它可以用來彌補立法的不足。法律具有相對的滯后性,而且法律本身也不可能萬無一失、面面俱到,法官如果一味照抄照搬法條,無疑是復制法律的機器,無法做出公正的判決,也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司法依賴于民眾的信賴而生存”。唯有這樣,司法處理糾紛的結果才能得到當事人的認同。當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一項有高彈性的權利,在現階段法律體系尚不完善的我國,這項權利如果不加限制,很可能會隨意擴張,變成司法擅斷的溫床從而造成腐敗和不公。因此,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合理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應當加強法官的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法官素質。在此同時,要實現司法獨立,只有司法獨立,法官才能抵御外界的不法干擾,才有助于法官理性的行使裁量權,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司法公正。不過我國目前立法還不夠完備,在某些情況下不能給法官正確的指導,而法官必須做出科學、公正的判決,此時,法官必須對法律加以論證和補充。因此,立法機關要加快法律編纂,同時也要加快廢止過時的法律。盡量避免各種法律漏洞的出現,力爭做到法律規范的嚴謹完備。
【參考文獻】
[1]陳甦.失靈柜員機取款案的民法分析[J].人民法院報.2008.1.17.
[2]馬建兵.許霆案的定性分析及法律適用思考[J].許霆案深層解讀[M].北京: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116
[3]鄧子濱.許霆案重審的幾個關鍵[J].許霆案深層解讀[M].北京: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120
[4]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葉肖華.連續犯在我國的批判性解讀[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9,(10)
[6]阮齊林.利用ATM機故障惡意取款應如何處理[J].人民檢察,2008,(4)
[7]楊興培.“許霆案”的技術分析及其法理思考[J].法學,2008,(3)
[8]胡成勝.刑法中的酌定情節研究[D].四川:西南政法大學,2012.38
[9]孟慶華.許霆惡意取款案兩次量刑的理性思考[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8,(4)
[10]蔣明.量刑情節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