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幕交易作為證券市場的天然副產品,是指享有內幕信息的人通過內幕信息進行的證券交易,其行為目的是獲得利益或減少損失”,內幕交易不僅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而且擾亂證券市場秩序。結合證券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內幕交易在證券市場中依然存在問題,應當對內幕消息的范圍,內幕交易主體和內幕交易行為等具體內容給予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內幕消息;內幕交易;市場平等論
第一章有關禁止內幕交易理論梳理
禁止內幕交易是證券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在證券業發達的國家,基本上都規定了這項制度,我國證券法亦是如此。
一、信義義務理論
信義義務理論由美國首創,是指“無信義義務關系,則無內幕交易”。即交易雙方事先存在的信任而形成的信義關系,才引發“披露否則戒絕交易的義務”。該義務的目的就是反對證券欺詐。其特點:一是,任為內幕交易主體與公司之間具有某種特殊關系。二是,要求內幕交易的主體在主觀方面具有欺詐的故意。
二、市場公平理論
市場公平理論認為,保證所有投資者享有平等的機會和途徑獲取信息是市場誠信原則的根本要求,也是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充滿信心的前提條件。內幕交易的違法性基礎在于對作為證券市場存在基石的誠信的危害,而非對投資者的欺詐。
第二章內幕交易制度的內容
我國《證券法》第73條、74條、75條、76條,對內幕信息主體、內幕信息、內幕交易的主觀要件等方面作了規定,下面分而述之。
一、對內幕信息的認定
我國《證券法》第75條:“證券交易活動中,涉及公司的經營、財務或者對該公司證券的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的尚未公開的信息,為內幕信息”。關于內幕信息的認定標準,在理論界存在爭論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以葉林為代表的大多數學者認為內幕信息應當具備三項構成要素具備:相關性、重大性和未公開性。二是以李有星、吳弘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還應當加上準確性或具體性要素。
二、內幕交易主體
根據我國《證券法》第73條、第74條、第76條對第73條的“內幕信息知情人”做出了限定解釋,加上第73條的“非法獲取內幕信息人”,我國內幕交易在法律規制范圍內的主體應該是合法獲知內幕信息的法律明文表述為知情人和非法獲知內幕信息的知情人。
至于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4條,是不是顯示中國證監會可以依據法律把內幕信息交易主體擴充至“任何知情人”。本文認為應該不是證監會再次擴大主體范圍,該《辦法》的“任何知情人”應該只限于《證券法》第73條規定和第74條列舉的知情人類型,這里只是強調。
三、內幕交易主觀要件
對于“知悉”作為內幕交易主觀要件毫無爭議。而對“利用”要素的取舍,意見不一。有的學者認為,內幕交易行為的構成包含知悉內幕信息和進行證券交易行為。而有學者認為,利用內幕信息并不是內幕交易構成的必要條件。筆者認為我國應該借鑒美國的“折中知悉標準”。即行為人在知悉重大未公開的信息時進行的相關證券買賣行為均構成內幕交易,但是如能夠證實在知悉內幕信息前已經制定了相關證券交易計劃,在此情況下,行為人可以進行抗辯而不構成內幕交易。
第三章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認定制度的完善
一、對內幕信息的完善
首先,在非公開性方面,可以把形式公開作為判斷信息非公開性的基礎,把實質公開作為補充。其次,以理性投資者標準來衡量內幕信息的重大性。第三、廢除內幕信息的相關性要素,將可能影響投資者投資決策的市場信息和涉及政府政策、宏觀調控等外部信息納入內幕信息的范疇,對利用這兩類信息進行的證券交易行為予以規制。
二、在主體方面,改采一般主體標準
在內幕交易主體方面,筆者認為應當取消,取消現行法關于內幕信息知情人和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的區分,采用歐盟、澳大利亞等法域所采取的一般主體模式,認定行為人是否是內幕交易主體時,一旦當事人依據其擁有的內幕信息進行交易行為,就是認定其為內幕交易主體。這樣有助于全面規制內幕交易行為,進而提高內幕交易的查處效率。
三、在主觀要件方面,借鑒“折中知悉標準”
明確規定行為人一旦知悉內幕信息就必須禁止交易,對其是否有利用內幕信息的主觀故意在所不問。但為了避免了“知悉標準"對內幕人員打擊面過寬的問題,應當根據我國國情規定相應的免責事由。這樣將正常的商業行為排除在內幕交易之外。
【參考文獻】
[1]黃柏崴:論證券內幕交易的認定標準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12
[2]廖艷梅:論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的認定------以“光大楊劍波”事件為視角西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5
[3]婁磊: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預防制度研究華東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1
作者簡介:王彥超,(1989-),男,漢族,山西忻州人,法學研究生在讀,學校:山西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