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彤彤
【摘要】隨著國內軟裝的發展,新中式軟裝開始興起。相比起以宮廷建筑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筑室內裝飾設計藝術風格,雖然氣勢恢宏、壯麗華貴、瑰麗奇巧,但中式風格的裝修造價較高,且缺乏現代氣息。而新中式風格的出現使古典風格融入現代生活,既運用傳統文化的元素來體現,同時又兼顧現代人對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體現出現代的包容性和人文性。
【關鍵詞】軟裝飾;新中式;室內設計;應用
引言
新中式風格是中式風格與現代風格的結合,是對傳統設計理念的繼承與發展,在當今時代更能被大眾所接受。但是新中式風格在設計中不能只是將古代的紋案或樣式直接搬到現代,而是在設計師對中國文化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如何進行主觀的創新,古為今用。那么如何處理古代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新中式風格又如何在設計中進行實際運用,是本文論述與探究的主要內容。
一、室內軟裝飾
軟裝飾已然發展為人們對室內環境進行有意識地去營造美的過程,通過不同的裝飾搭配來營造出個性化的室內環境。
1.軟裝飾的概念。軟裝飾又稱室內陳設,裝飾品的范圍及其寬泛,內容也各式各樣極其豐富,種類更是層出不窮,選擇范圍很大,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停地變化。
2.室內軟裝飾的要素。室內軟裝飾包含了社會的文化、地方的特質、民族的特征、個人素養的精神內涵,并在日常生活中一一展現。純藝術品只有觀賞的作用卻無法在生活中應用,而實用藝術品則既有實用價值又可以進行觀賞。兩者各有各的存在價值,不能取代任何一個,也無法進行對比。
在軟裝飾設計中,應用的較為廣泛的是布藝,布藝的合理運用可直接表現出裝飾風格,突出裝飾效果,進一步加強整體環境的營造。其中包括床上用品、窗簾、地毯、壁毯、桌布、沙發套和靠墊等等。常見的室內陳設物件包括:工藝美術品、字畫、攝影作品、雕塑、盆景、個人收藏的物件、紀念品和日常裝飾品等。現代社會技術的突飛猛進和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使室內軟裝飾得以更多的發展空間。
二、新中式裝飾風格
1.新中式裝飾風格的產生和發展。每個國度,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地理自然條件以及社會生產方式,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下反映出不同地區的文化內涵和民族個性。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眾多的歷史遺址與文化遺產為現代設計師提供了傳統風格的設計思路,以古代文化結合現代理念從而開辟出嶄新的新中式設計風格。
新中式風格既注重展現傳統文化,又兼顧當今社會人們對生活的需要,擺脫了傳統中式風格那種過于古板的印象,體現出現代的創新性。通過器皿、家具和裝飾品的選擇加上主觀的混合搭配會使整個居室設計更加獨特而具有民族性。新中式的“新”表現在所處的時代性,在現代設計中參考著傳統紋案樣式,加以挑選和歸納,經過分解和綜合運用現代理念、優質材料和現代工藝來創造,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裝飾風格。
想要把中國文化的精髓傾注到室內裝飾中,使人置身于典雅莊重的空間里,設計師必須對中國文化深入理解才能對其加以靈活的運用。
新中式風格軟裝飾在家具選擇與搭配上離不開古典的條案、圈椅等典型的中式家具,但在保持住傳統的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也要進行相應的現代式設計來進行傳統與現代的大膽對比。雕花門窗、黃梨條案、書法、山水畫、再陳設幾樣陶器或瓷器,一定韻味充足。再與線條簡潔、色彩光鮮的現代家具陳設在一起,對比產生新的感官上的沖擊,從而探索創造出現代簡潔與傳統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新中式裝飾風格。
在色彩上,新中式風格一般以白色、黑色或灰色作為基礎色調,局部用紅色、黃色、紫色、藍色以及金色這些傳統色彩進行小面積的點綴和運用。這些色彩各自有著對應的象征意義:黑、白既代表著文墨中高雅的內涵,而紅、黃則代表著富貴吉祥。傳統顏色飽和度較高,純色可與其對比色搭配使用,艷麗卻不顯得浮躁,在高純度的原色中尋求和諧,總體色調飽和而有厚重感。在材質上,多以天然木材得以呈現,讓居住者可以感受人文景觀的氣質與魅力,使心靈沉淀并獲得寧靜,讓木質紋飾、傳統家具和瓷器像和煦的陽光一樣營造出自然平靜的美好。
結論
新中式風格軟裝飾是對古典的繼承,對未來的創新。它不僅僅注重體現傳統文化,更能融入現代化的時尚元素從而形成了繼承創新相統一的裝飾風格。所謂繼承就是對中國傳統元素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古為今用,使人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感受到那一絲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彌漫出的安逸與典雅。在具體的裝飾搭配過程中要注重家具和飾品之間顏色、樣式、大小等等搭配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陳斌:《軟裝飾建筑材料世界》,2008年
[2]陳新生、班瓊、陳蓓、束曉永:《室內設計資料圖典》,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七月第一次印刷
[3]來增祥,陸震緯:《室內設計原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年
[4]張綺曼:《室內設計的風格樣式與流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9月第二版
[5]韓兵:《室內設計風格》,皖西學院學報,2005年6月第21卷第3期
[6]劉天杰:《中式家居裝飾設計圖集》,2006年3月第1版
[7]石志剛:《家居客廳1000例》,2006年12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