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子璐
一、謹防智能手機的使用陷阱
看過《竊聽風云》系列的同志,對智能手機泄密會有很深的感觸。可以說,當前竊密泄密最便利的渠道就是手機。
陷阱一:從硬件構成來看,手機的核心部件多為國外產品,很容易被植入具有竊聽功能的芯片,只要將間諜軟件移植到手機內,手機就變成了“竊聽器”或“監視儀”。2012年復旦大學發布的報告就指出,從國外進口的手機80%以上都設置了“后門”,即使手機在關機狀態下仍具有竊聽功能,這也是為什么在一些重要會議、保密場所禁止攜帶手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智能手機,玩的就是應用軟件,調查顯示,有58%的手機應用軟件存在泄漏隱私的缺陷,其中25%還可以將用戶信息進行加密發送,這類手機具有隱蔽通話功能,可以在不響鈴也沒有任何顯示的情況下由待機甚至關機狀態轉變為通話狀態,從而將周圍的聲音發射出去。
陷阱二:利用WiFi漏洞“釣”。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和智能設備的普及,各類WiFi熱點,也越來越多地覆蓋賓館、機場、商場、咖啡館等公共場所。而只要使用免費WiFi上網,手機或者電腦都有可能被釣魚。一是落入黑客自行搭建的類似公共WiFi的“黑網”,用戶在這種“黑網”的所有操作都是透明的。二是使用普通商家自行搭建的公共WiFi熱點,給黑客侵入手機提供了便利。公共WiFi熱點大多沒有進行專門的安全性設置,有的甚至連密碼都沒有,即使是較新的WPA2加密技術,在無線開放環境下安全性也比較弱,通過相關技術,黑客可以自由瀏覽手機存儲中的文件,獲取秘密,可以在用戶瀏覽網頁時自動跳轉到釣魚網站,獲取經濟利益。有這么一個報道,2013年長沙朱先生在商場蹭WiFi通過手機銀行查看帳戶,凌晨銀行短信提醒,其銀行卡剛從ATM機取款2000元,不到1小時共被取走3.4萬元。三是使用蹭網軟件時,賬號信息會被悄悄記錄并分享給其他用戶,產生安全隱患。2015年7月,某市王女士在一家書店看書,期間打開“WiFi萬能鑰匙”自動連上WiFi信號,看了會電視劇,出來后給朋友打電話發現手機欠費停機,用手機銀行繳費,卻被告知卡內余額不足,隨即到銀行柜臺查詢發現,卡內800元在看書時被盜刷,余額僅剩1.11元。
陷阱三:電磁中有“黑客”。手機在使用過程中,會向外輻射電磁信號,如顯示屏、通訊信號、藍牙無線信號等,這些輻射信號包含有文字信息、圖像視頻,這些信號處于開放空間中,任何人只要有相應的接收設備,都能方便、快速、隱蔽地截獲任何手機的通話信息。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國前特工斯諾登,通過英國《衛報》揭露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棱鏡”監聽項目(棱鏡,物理概念,多面體,寓意:可以從多個角度偵測并發現你)。NSA黑客通過對全球互聯網、移動通信用戶進行數據、語音等監聽,獲取大量情報,包括各國政要。
二、如何正確使用智能手機
在使用智能手機時,我們不能無所忌憚、必須慎之又慎。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合理分配工作精力,做一名有本事的人。有本事,就是要素質過硬,認真學習,扎實訓練,一心一意工作,而不應該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手機上網、打游戲、看小說、聊天等休閑娛樂中,甚至到了成癮的地步。一方面,要樹立遠大抱負。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多一份理想,就少一些胡思亂想;多一份追求,就少一些是是非非。有了堅定正確的追求,你就會鄙視不良信息,遠離不良信息,摒棄不良信息。另一方面,要專心干好本職。把有限的主要精力放在值勤訓練上來,就沒有心思去理會不良信息。
人的興趣愛好直接反映了這個人的品德,一個人,如果情趣不良、品德不高,可以肯定地說,不是不良信息找你,就是你主動找不良信息。青年人,不能一味沉溺于手機世界,樂不思蜀地在虛擬世界里尋找低級趣味。一是多吸收正能量。上網要多瀏覽那些反映黨和國家聲音、宣傳社會發展進步的內容,嚴禁涉足反動、黃色網站,少看那些另類、獵奇的文字和圖片;發信息要多發健康有益、互相勉勵的信息,不發黃色、灰色段子。二是多培養有益興趣。要懂得在工作之余,培養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多讀一本好書,多聽一些勵志音樂,多培養一些特長,多參加一些興趣小組,多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參加一些文化活動,在興趣愛好中磨練性格,在陶冶情操中品味人生。三是多學習科學知識。科學文化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分辨網絡、手機不良信息的“試金石”。高爾基說過:“只有知識才能使我們成為誠實的、有理性的人。”沒有知識,必然愚昧無知,而愚昧無知,勢必上當受騙。大家要努力拓寬適應面,盡可能地多學一些自然、社會、生理、心理和高科技等知識,做到三五分鐘不嫌少,持之以恒積累多,不斷打牢思想免疫力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