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禎
【摘要】“同案不同判”現象的存在,一方面有悖于法治形式正義的要求,灼傷了普通大眾的法治信仰,另一方面客觀上損害了司法權威和法官的公正形象。從“同案不同判”現象的類型及原因進行分析,力求尋找應對策略,破解司法實踐的困惑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關鍵詞】同案不同判;案例指導制度;指導性案例
“同案”主要是指同類案件,判斷標準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訴訟標的種類相同或相近;二是法律構成要件事實相同或相近。如果兩個訴訟標的或法律構成要件事實基本相同的案件,裁判結果主要方面不一致或基本相反,即屬于“同案不同判”。相同的案件獲得相同的判決結果,這是司法正義的核心要素,也是同案同判的基本要義。目前我國司法現狀,“同案不同判”現象在不同層級法院、不同地區甚至同一個法院的不同庭室,甚或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相同庭室的不同獨任審判法官或合議庭之間還比較多。也正是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2005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二五綱要》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重視指導性案例在統一法律適用標準、指導下級法院審判工作、豐富和發展法學理論等方面的作用”。本文試圖研究分析同案不同判現象的類型,這對案例指導制度的設計和實踐運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同案不同判”現象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一種事物或現象可以做出不同的分類。對“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如依據審判法官的主客觀標準,可以分為主觀的“同案不同判”和客觀的“同案不同判”等,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導致“同案不同判”現象的法律規范因素研究同案不同判現象的三種類型,以期找到克服不同類型的同案不同判現象的方法和對策。
1.法律規定不明確,同案不同判
司法實踐中對于法律只有原則性、概念性規定而沒有明確具體實指的情形,“同案不同判”現象就更加普遍。如2004年12月,朱某購得一車,一年后發現該車實系舊車,朱某向某市某區法院起訴要求退車并加倍賠償。法院認為汽車消費在我國現階段屬于奢侈消費,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稱《消法》)所稱的生活消費范疇,故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原告不服上訴,二審法院認為,該案不應適用《消法》調整,被告賣車時未告知此車已使用過的事實,但在交付的相關手續中已記載進行過2000公里保養的事實,亦不構成欺詐,故判決駁回上訴,同時判令被告補償原告5000元。該案引起社會媒體廣泛關注,并成為一段時期輿論炒作熱點。
2.法律無明文規定,同案不同判
2006年,民政局為無名流浪漢人身損害賠償維權引發了相當多的爭議,民政部門作為國家行政機關,到底有沒有權利代替公民主張其民事權利,本文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同樣的事由,出現三種處理結果。在其背后,是法律上的空白地帶。“關于對未知名流浪漢車禍身亡的法律救助制度,目前國內立法尚屬空白,也是目前社會救助體系暴露出的盲點。民政局作為原告為該部分群體維權,這一嘗試的出發點毫無疑問是好的,但就其是否享有訴權引發了廣泛爭議。
二、“同案不同判”現象的原因分析
1.制定法的局限
我國是以制定法為主要法律淵源的國家,制定法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明顯的滯后性,造成了法律的真空地帶。正因為法律依據的粗疏、滯后乃至缺失,甚至沖突為法律適用提供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司法的空間,也成為部分法院、法官違背法治精神、作出不公正差異裁判的“正當化”理由。
2.司法獨立的缺失
現實運行中,法官們只能在法律的“緊箍咒”下實施法律,而遇到法律沒有規定或規定不具體的情形就層層請示,依上級批復辦案,客觀上又導致法院不獨立,法官不獨立,司法不獨立。這種辦案方式自然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造成同一個案件不同的法官、不同的合議庭、甚至各級法院的判決有差別甚至截然相反。司法的不獨立是直接導致“同案不同判”的原因。
當然,除了上述三種主要原因之外,還有諸如地域的差異性、司法不公以及司法腐敗等影響,也直接導致了大量非正常的“同案不同判”現象。
三、“同案不同判”的應對策略
2005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但如何設計,如何運行案例指導制度是擺在面前的司法改革任務。筆者以為主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應對。
1.真正建立健全案例指導制度
案例指導制度是指人民法院以統一法律適用、補充制定法疏漏和規范自由裁量為目的,按照特定程序和標準,創制指導性案例,在特定范圍內為審理同類案件提供有效指導,從而促進司法統一、司法公正與效率的一項制度。建議賦予不同層級的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不同程度的強制力,在我國目前還無法建立全國性的先例判決制度的情況下,正確對待這些選編案例、裁判指導,大膽探索,積極實踐,保持同樣案情的判決與結果的同樣性,對于解決“同案不同判”有著重要意義。
2.加強業務交流與培訓
當前全國各地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非常突出,特別是民商事審判任務繁重。除上下級法院外,全國各地法院基本上老死不相往來,各自做自己管轄區域的“山大王”,這種局面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各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司法“方言島”現象,對于新情況、新問題缺乏相互溝通交流,浪費了太多有限的司法資源不說,還在重復著別人的勞動,所以建立由最高法院組織的跨地域的法官培訓和交流制度,推動在全國法院系統之間形成最低限度的法律共識,并且最終推動法律共同體的形成,以實現統一的法律適用,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