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的目的是維護公平正義,對于公民而言法律的平等就是公平的適用法律,但是目前我國在很多案件上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法律的權威,降低了法律的公信力,伴隨著公民法治意識的增強,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在司法行使中產生的影響更加深遠,需要司法界人員的共同關注。
【關鍵字】行政案例指導;指定主體;監督
一、行政案例指導制度存在的問題
目前,行政指導案例缺乏統一的原則制約,雖然行政法是部門法,但是,我國目前并沒有統一的原則對其進行規定。我國行政指導案例的來源主體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法院從其他法院中篩選出來,地方無典型案例的創作權,只有進行收集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行政指導案例具有普適性,但是由于我國行政法指定在各地區有不同的規定,由最高法院指定的行政指導案例在適用上就會存在不完善之處,無法兼顧到各地區的具體情形。典型案例在具體案件的指導性中各地法官在判決時對其的引用也無具體的規定。法官在參照典型案例的觀點后,在其后的判決中也未引用觀點的出處。這樣典型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并未發揮其對各地法院對有關案件在判決上進行指導的作用。行政指導性案例指定缺乏相關的制定程序也存在不規范現象,行政案例指導制度在適用過程中也缺乏必要的監督,適用比較隨意,脫離了最初制定指導性案例的初衷。
二、行政案例指導制度完善的路徑
1.行政案例指導制度向行政判例制度的轉型
按照我國目前運行的行政案例指導制度產生的效果來看,可以對行政案例指導制度向行政判例制度的轉型。一方面,多年的司法實踐和嘗試為這一制度轉型奠定了基礎。各地在多年的司法實踐也為行政案例指導制度轉型積累了成功經驗。從另一方面說,行政案例指導制度向行政判例制度的轉型符合行政法治實踐和當前司法改革的需要。行政判例對法律的統一適用提供了便利條件,對解決當前審判活動中面臨的問題和難題。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依據。能相對公正的審理目前是行政訴訟案件。
2.增加行政指導性案例的發布主體
目前我國行政案例指導發布主體為最高人民法院,只對個別案例發布了典型的案例指導,而涉及其他方面的案例都是空白,所以必須授權高級人民法院發布行政指導性案例。這樣可以增加行政指導性案例的數量,對各地區出現的不同案件在審判上更有針對性,有助于提高行政審判效率。最高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大部分是源自地方法院,所以不排除這樣推選的案例只在當地有很強的適用性。為了使得行政指導性案例的應用性強,還需要各高級人民法院發布適合本地區的指導性案例,應該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允許合理的差異,這與“同案同判”并不相矛盾。因為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理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案例。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各高級人民法院也不是可以隨意發布指導性案例,它們要受最高院的指導和監督。最高院要對各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行政指導性案例進行備案審查,一方面保障指導性案例的質量,另一□方面確保司法的統一。
3.建立行政指導性案例的監督機制
監督機制對于行政案例指導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行政指導性案例的發布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法律程序,每一個階段都應該有國家機關的監督與社會監督,其中國家機關的監督主要是法院內部監督和檢察院外部監督。法院上下級之間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上級法院對于下級法院創制的行政指導性案例有審查監督的權力,以確保行政指導性案例的質量。檢察院作為最高的法律監督機關,如果認為最高院確立的行政指導性案例存在不合法或不合理之處,可以向其提出書面意見。若指導性案例違背憲法和法律精神,而最高院沒有采納意見,可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予以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違憲審查時發現行政指導性案例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時,應予以撤銷。
行政案例指導制度除了國家機關的監督外,還要依賴于社會監督。社會監督包括當事人、律師及其他組織對行政指導性案例從創制到適用的監督,當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律師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更多地參與到行政指導性案例的適用中。但是社會監督遇難以實施是民眾對行政指導性案例的不了解,并且普通的公眾很難搜尋到指導性案例的全面信息。
4.建立典型行政案例適用反饋機制
如果賦予典型行政案例在行政審判中發揮指導的效力以行政判例的效力,便賦予了其強制性效力。一旦行政案例具有約束力,對案件審理必將產生必須遵守而非選擇性適用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形成行政案例適用的反饋機制,以更好的核查其被遵守和適用的狀況,同時對其適用產生監督的作用。從具體的機制設置看:一是確立行政案例適用檔案制度,各級行政庭在案件審理后對行政案例適用情況進行總結并登記備案,以便觀測行政案例的適用情況。二是建立行政案例適用情況上報制度。高級人民法院負責地方各級法院的行政案例適用匯總的上報和備案;最高人民法院負責對高級人民法院行政案例適用情況匯總的上報備案工作,以便全面了解和掌握行政案例指導制度的實施狀況。
【參考文獻】
[1]趙靜波.行政判例制度研究[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2]郭衛華.找法與造法:法官適用法律的方法[M].法律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張俊(1988-),女,山東濟寧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碩士(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