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霞+陸小林
【摘要】近年來,高校與社會的互動變得日益緊密頻繁。地方高校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企事業單位的支持,且地方高校也促進了所在地企事業單位的發展。本文在界定相關概念后,探究了地方高校與所在地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之間互依互存的關系,并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方面給地方高校的社會責任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社會責任;企業單位;事業單位
一、地方高校社會責任概述
地方高校的社會責任是一個歷史范疇概念,在不同的時代,責任所指也有所不同。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入大眾化階段后,我國地方高校所承擔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社會責任。
二、我國地方高校社會責任與所在地企事業單位關系概述
現如今,“大學”的存在不再是為學術而學術的一個獨立事物,它已成為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一個社會機構。就地方高校而言,所在地區企事業單位的發展與其有著直接的聯系。
1.地方高校的社會責任與所在地企業單位的關系。近年來,很多地區應屆畢業生都成為該地區企業單位新活力引入的源泉,高校畢業生擁有科學專業的知識技術,成了企事業單位的智囊團代表。而企事業單位也為大多數優秀的畢業生提供的就業機會。
地方高校的社會責任在于為企業利益最大化發展提供智力人力支持,企業單位的蓬勃也會促進地方高校的壯大。二者相互發展,相互促進。
2.地方高校的社會責任與所在地事業單位的聯系。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龐雜教育事業中的一個大型隊伍,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關乎我國偉大教育事業的興衰。從高校的招生方面來看,地方高校往往成為所在地區大部分高中畢業生的選擇,地方高校承擔的這部分社會責任關乎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
此外,在科技、文化、衛生公共事業方面,地方高校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因領域和地區的不同而不同。總之,在理論技術支持,專業人力支持方面,地方高校能夠貢獻自己的力量來支持所在地事業單位的發展,而所在地事業單位也相應就是這種力量的呼應者。此二者之間共生共存,相互支持,相互協作。
三、促進我國地方高校社會責任發展的措施
很多地方院校已經意識到對企事業單位應有的社會責任,但是行動力層面依然薄弱。作為地方高校,應該根據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對大學的職能進行提升和超越,讓自身的社會責任發揮出最大的活力。
1.人才培養方面。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何確定,要考慮國家地區的教育政策,要體現本校的辦學理念,更要根據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培養“有市場”的專業企業人才。在專業設置方面,依托所在地的企業事業單位的優勢資源,開設有需求的特色專業;在師資培養方面,除了基本的教師培養工作外,應鼓勵部分有能力的教師走進當地企業事業單位,掌握所在地區的相關工作難題,促進自己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服務自己的教學工作。
2.科學研究方面。地方高校作為所在地區高級專業知識的聚集中心,理應承擔所在地企事業單位科學研究導向的責任。高校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在不干擾學術自由的前提之下,應該加強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的交流協作。把科研中的問題帶到實際中去檢驗探討,把實踐中的難題當做科研課題進行研究,共同開發出一條產學研良性發展的道路。
結語
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角色,也是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地方高校應在保持自身相對獨立的前提下,順應時代的要求,清晰的定位自身,挖掘自身的潛能,主動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加強與所在地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共同促進雙方的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美)德里克·博克(DerekBok)著;徐小洲,陳軍譯.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余茂才著.地方大學的地方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3]徐同文.區域大學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張振助.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王保華,張婕主編.高等教育地方化:地級城市發展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楊興林.地方高校主要社會責任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02)
[7]趙云林.論地方高校的社會責任[J].國高教育,2006
[8]楊興林.關于現代大學社會責任的再審視[J].江蘇高教,2009(1)
[9]王艾.從實踐談地方大學的地位和作用[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
[10]劉獻君.論高等學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