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川++邵榆嵐++羅正宏++陸鵬飛++廖鵬飛++楊海



摘要:收集了2010-2015年云南冷泉蠶區309戶農戶的蠶繭生產數據,通過實地調查或問卷形式對蠶農戶數變化、新栽桑情況,以及主要農副產品的產值效益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養蠶水平在2013年波動最為明顯,同年各片區間養蠶水平差異顯著;2013年蠶農數量驟減,同年三七、生姜等經濟作物價格飆升。因此2010-2015年6年間養蠶水平波動、蠶農驟減同當年高產值經濟作物三七、生姜影響關系最為密切,并且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區是今后蠶桑發展的重點地區。
關鍵詞:養蠶水平;養蠶積極性;高產值經濟作物;冷泉蠶區
中圖分類號:S8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9-1686-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9.021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ericulture Production in Lengquan Sericulture Area of Yunnan During 2010 to 2015
ZHANG Yi-chuan, SHAO Yu-lan, LUO Zheng-hong, LU Peng-fei, LIAO Peng-fei, YANG Hai
(Sericultural and Ap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Mengzi 661100,Yunnan, China)
Abstract: Collecting the sericulture production data of 309 households farmers from 2010 to 2015 in Lengquan silkworm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the change of sericulturist households, newly planted mulberry, the output value of main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were coun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ctuation of sericulture in 2013 was most obviou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sericulture level of all district in the same year; In 2013, the sericulturist number plummeted, however the price of pseudo-ginseng and fresh ginger rose violently. So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2010 to 2015, the fluctuations in sericulture, silkworm raiser plummeting were closely correlative with high value economic crop of pseudo-ginseng and fresh ginger rose violently, and the regions with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the key regions developing mulberry planting.
Key words: the level of sericulture; the enthusiasm of silkworm rearing; high value crops; Lengquan sericulture area
云南冷泉鎮地處滇南,位于紅河州蒙自市西南地區,2002年發展蠶桑至今,桑樹種植面積已從最初的11.3 hm2發展到最高峰的870余公頃,養蠶戶發展到1 000余戶,覆蓋6個村委會35個自然村。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冷泉基地已經建成為滇南地區最大的絲繭基地。但近年桑園種植面積萎縮,養蠶農戶驟減,各年度各片區養蠶水平波動明顯,蠶農養蠶積極性不高。由于冷泉同云南大部分山區情況類似,以冷泉基地發展現狀可以縱觀整個云南蠶桑產業的發展方向[1]。為此,對冷泉蠶區養蠶水平波動進行統計分析,以期為云南蠶桑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1 調查方法
收集2010-2015年6年間云南冷泉蠶區309戶農戶的蠶繭生產數據,分別按照每年所有農戶生產數據、每一片區6年間所有生產數據為組別,運用Excel做不重復隨機抽樣統計分析。
通過實地調查或問卷形式,針對冷泉蠶區11個主要片區(竹木孔、山咀、馮家寨、城子上、田房坡、嘎機租、補機白、臘卡、大箐、布魯奇、落迷)2010-2015年6年間蠶繭生產數據、養蠶戶數變化、新栽桑面積變化、當地主要農副產品效益進行統計調查。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年度間冷泉蠶區養蠶水平分析
匯總冷泉蠶區2010-2015年6年間各年的生產數據,按年度為標簽將各年度樣本分成6組,從各年生產數據中隨機抽取40家農戶作為調查的樣本。通過SPSS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6組間的整體差異。樣本通過方差齊性檢驗,說明各樣本可以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各組的差異。從表1可以看出,組間平方和的F值為6.190,相應概率值為0.000,小于顯著水平0.05,因此認為冷泉蠶區的養蠶水平在2010-2015年間的差異是顯著的。
為了看出各年度間的水平差異,進行各年度間的Bonferroni多重檢驗,以0.05為顯著水平,從表2可以看出,各組間的均值差顯著性均小于0.05。說明2010年同2013年、2015年養蠶水平有明顯區別;2012年、2014年同2015年也有明顯區別。由此就可以通過單張蠶種產繭量平均值判定各年度養蠶水平的高低。
由圖1可以看出,2010年冷泉蠶區單張蠶種產繭量的平均值最低,平均單產只有41.5 kg。2015年的最高,達53.4 kg。養蠶水平在2012年和2014年有一定的下滑,但整體呈上升趨勢,這也符合養蠶水平發展的一般規律。導致養蠶水平波動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2.2 不同片區間養蠶水平分析
將各片區2010-2015年6年間所有養蠶數據分別匯總,以片區為標簽分成11組,從每組中隨機抽取40個樣本,通過方差齊性檢驗,求得P值為0.323,顯著大于0.05,說明樣本整體方差齊性。將這11組數據用SPSS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組間差異,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組間平方和F值為9.046,相應概率為0.000,故可認為各片區間的養蠶水平差異顯著。
為了看出哪些片區之間養蠶水平存在差異,通過對各片區間進行兩兩比較的多重檢驗,以0.05為顯著水平,從表4可以看出,所列各組間的均值差顯著性均小于0.05。說明各片區單張蠶種產繭量平均值差異明顯,所以可以通過單張蠶種產繭量的平均值對各片區進行水平劃分。
由圖2可見,單張蠶種產繭量均值處于最低水平的兩個片區是馮家寨和城子上,處于較高水平的片區是竹木孔、補機白、布魯奇。中等水平的嘎機租、臘卡、大箐在養蠶水平上看不出明顯區別,山咀和田房坡也沒有明顯的差異。通過對各個片區的養蠶水平整體評估后,在以后對片區的技術服務和扶持中,重點對養蠶水平不高的地區進行專門培訓,以提高整體養蠶水平。同時,某一片區整體養蠶水平的高低,是否同片區整體養蠶積極性有關,這也值得進一步討論。
2.3 冷泉蠶區2010-2015年養蠶戶數變化
從圖3可以看出,2010年冷泉蠶區發展到17個片區,養蠶戶數279戶;到2012年,達到18個片區,養蠶戶數為309戶。從2013年開始,養蠶戶數驟減1/3,到2015年只有156戶。主要養蠶片區減少到11個。從近幾年各片區養蠶戶數變化情況可以看出,各個片區2010-2015年間幾乎每年養蠶戶數都在減少。竹木孔從2010年40家養蠶到2015年只有22家。山咀、城子上、田房坡、嘎機租、臘卡、大箐、布魯奇等地減少戶數都在50%以上。馮家寨、所本底、黑沙吉、頭塘、邑烏等地養蠶戶數到2015年幾乎消失。但與此同時,遠離城鎮中心的落迷、補機白、查拉卡等地養蠶戶數不減反增。
2.4 冷泉蠶區近年新栽桑情況分析
由圖4可以看出,從2014年開始,部分片區有新栽桑樹的農戶,主要集中在落迷和查拉卡兩個新區。2015年開始新栽桑面積開始增大,主要集中在竹木孔、布魯奇、嘎機租等片區,同時也是養蠶戶數減少最多的片區。到2016年初的栽桑面積主要集中在查拉卡和落迷兩個地區,這兩個片區都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區,遠離城鎮中心,經濟條件相對落后。
2.5 2010-2015年間蠶桑效益同其他農副產品產值的對比分析
通過對2010-2015年冷泉蠶區主要農副產品產值[2]的分析(圖5)可以看出,近年來三七和生姜單位面積的產值遠高于烤煙、玉米、甘蔗和蠶桑。從2010年開始,冷泉地區小范圍種植三七,成片干三七價格在650~900元/kg,按照100~150 kg/667 m2的產量,產值則在65 000~135 000元/667 m2。同期其他農作物,比如玉米,按500 kg/667 m2的產量,價格1.4元/kg,則產值為700元/667 m2。到2013年,蠶繭的收購價按當年40元/kg,每667 m2桑園產繭量50 kg,則產值為2 000元/667 m2。除了甘蔗產值520元/667 m2、玉米產值1 000元/667 m2比蠶桑低外,其他如生姜產值25 000元/667 m2,烤煙產值 4 300元/667 m2,都遠高于蠶桑。
3 小結與結論
冷泉地區同云南大部分山地相同,屬于典型山地地貌,優質土地資源稀缺。在2002年開始栽桑養蠶以來,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來自蠶繭、玉米、烤煙、甘蔗、生姜等經濟作物。近幾年來在文山等州的帶動下,小白芨、三七、重樓等名貴中藥材的種植大勢興起,但同時也促使了當地用工價格的快速上漲,耕地租金也從1 000元/667 m2上漲到2 000元/667 m2,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從浙江等發達地區近年蠶桑生產經驗來看,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的不斷上漲正是制約當地蠶桑生產收益的主要因素[3,4]。由于三七種植對耕地的特殊需求性,輪作期較長,短期不能重復利用土地[5],導致耕地資源短缺。產值較低的蠶桑產業受影響最為嚴重,大面積的毀桑棄桑,空出耕地種植產值效益較高的三七、生姜等經濟作物。2010-2013年,三七、生姜等經濟作物的價格大幅上漲,在這種情況下,大批農戶大面積種植三七、生姜等經濟作物,這就是2012年和2014年整體養蠶水平明顯波動,以及2013年養蠶戶數驟減的原因。蠶桑相對常規農作物的優勢是投入較低,產出相對較高,可以快速地幫助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發展經濟。但蠶農一旦找到了比栽桑養蠶更穩定、效益更可觀的項目,導致的結果就是養蠶戶急劇減少,棄桑不管、有桑不養蠶的現象也就越來越突出[6,7]。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養蠶戶數減少比例最大的幾個片區分別是山咀60%,田房坡50%,馮家寨80%,城子上60%。這幾個片區離鎮中心較近,也是三七、生姜等經濟作物種植最多的片區,這也印證了這些片區近年養蠶水平不高的原因。而通過對新栽桑地區的統計發現,栽桑面積最大的地區集中在落迷、查拉卡這兩個新區,同時也是遠離城鎮中心、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山區。這說明在這兩個片區當前的經濟條件下,相比其他高風險高投入的經濟作物,栽桑養蠶才是最優選擇。
2013-2015年,三七、生姜等價格大幅度下跌,高產值也伴隨著高風險和高投入。較之蠶桑產業的穩定性和低投入,很大一部分種植三七、生姜沒有賺錢或虧錢的農戶,又會重新栽桑養蠶。相比三七、生姜等高收益高風險的經濟作物,栽桑養蠶的風險和收益均衡,是絕大部分農戶最優選擇。但是影響蠶農養蠶積極性的主要因素還是繭價[8,9],這也是2015年開始就有農戶重新栽桑,但大部分農戶還處于觀望狀態的原因,到2016年初新栽桑面積才初具規模。但是,是否還會再次出現新型高附加產值的經濟作物沖擊產桑產業,如果頻繁出現,冷泉地區乃至整個云南地區蠶桑產業的發展,還會面臨相同的窘境。產業結構的適當調整,以及蠶桑產業抗風險能力的提升,才是目前蠶桑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2]。為此,基于對云南冷泉蠶區2010-2015年蠶桑生產狀況的統計分析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3.1 毀桑與栽桑,間接促使桑園更新換代
經過這幾年三七產業的病態發展高潮到回歸理性,滇南蠶桑產業的發展也度過嚴冬,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從毀桑栽桑的循環過程上來說,對于老舊的桑園,桑葉產量已經變得低下。常年不耕地不翻地,導致土地板結,透氣性差。施肥品類單一,有機肥施用不足或根本不施肥,導致樹體瘦弱,抗病能力低下,粗放的管理導致病蟲害多發[10],輪作過后的土地除了肥力變好,土壤結構也更加適合桑樹生長。所以被動的桑園更新換代使得桑園產葉力提高,為片區新一輪養蠶生產提供優質的桑葉。
3.2 蠶桑發展基礎深厚,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隨著三七等經濟作物的熱潮退去,新栽桑農戶增多,冷泉蠶區將會迎來新一輪蠶桑發展的機遇。其中很大一部分新栽桑農戶都是以前有過養蠶經驗的農戶,在養蠶技術上不會有太大問題,蠶具蠶室都不需要重新投入,所以發展起來相對于其他新區較容易。在冷泉歷史上,已經有過3次種植三七的經歷,每一輪年限在15年左右。而當地蠶桑的發展就是在上一輪種植三七結束之后的幾年后發展起來的。所以,在沒有更高效益的經濟作物的影響下,蠶桑在當地仍是最優發展項目。在三七、生姜等高風險經濟作物的種植過程中,能賺到錢的農戶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農戶還是要選擇一種低風險和產出穩定的經濟作物作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在蠶桑、玉米、生姜、烤煙、甘蔗、三七等幾種當地經濟作物中,蠶桑和烤煙無疑是最優選擇,而作為和蠶桑并不沖突的生姜可以套種間作[11]。所以,必須要面臨的就是會不會有其他新型經濟作物如三七對蠶桑產業的沖擊,以及烤煙等和蠶桑沖突的經濟作物影響蠶農的養蠶積極性,這是由當地經濟結構和農業發展方向來決定的。
3.3 轉移技術扶持重心,轉變蠶桑發展方向
從冷泉蠶區栽桑片區可以看出,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落迷、查拉卡地區,養蠶戶數在逐年增加或保持穩定,栽桑面積也在逐年增加。農戶養蠶的積極性相對其他地區要高,同時這些地區生活水平相對落后,在蠶具等方面的投入比例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較大,養蠶技術和經驗也相對老區薄弱,這也是蠶桑技術扶持和發展的重點方向。因為蠶桑的發展狀況與當地經濟條件密切相關,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蠶桑能幫助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在有了一定經濟基礎后,蠶桑的發展優勢就會被其他高產值高效益的經濟作物代替。而由于云南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所以蠶桑產業在經濟條件相對低下的地方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4 政府牽頭、公司發展,構建良好蠶桑產業發展關系
云南山地蠶桑的發展通常采取的是公司加農戶的合作模式,但在發展過程中,政府職能部門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政府要重視蠶桑產業的發展,加大對蠶桑產業專項資金投入、制定各種優惠的投資融資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蠶桑產業領域。對投資蠶桑產業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鼓勵金融機構對蠶桑產業的金融信貸等。另外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經驗,積極籌劃推動和設立山區蠶桑產業發展基金,用于山區蠶桑產業的扶持和開發,實現滾動發展,減輕財政壓力[2]。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對農戶的技術扶持必不可少,同時需要解決的是面對國內外繭絲價格波動對農戶養蠶積極性的影響,需要政府和公司制定一系列補償和鼓勵措施,確保蠶桑產業良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 坤,朱樹貞,徐 明,等.云南山地蠶桑產業發展[J].西南農業學報,2008,21(6):1746-1749.
[2] 陳嘯云.云南山區蠶桑產業發展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
[3] 張忠妹.浙江省蠶桑生產經濟效益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
[4] 李文楚,鐘楊生,王葉元,等.廣東粵西蠶桑生產經濟效益問題及對策[J].廣東蠶業,2012,46(4):1-8.
[5] 楊建忠,孫玉琴,韋美麗,等.不同輪作年限土壤對三七生長的影響[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2,26(2):6-8.
[6] 胡志文,徐孟奎,閔思佳,等.我國蠶業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探討[J].蠶業科學,2001,27(2):136-139.
[7] 廖天明.高縣養蠶勞動力調查與產業發展分析[J].四川蠶業,2012(2):44-45.
[8] 齊永紅.山西省蠶區農戶效益分析及發展對策[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9] 李建琴,顧國達.養蠶意愿、蠶業風險與應對措施——基于14個省91個縣1782個農戶的問卷調查[J].蠶業科學,2013,39(2):355-364.
[10] 賓榮佩,陳小青,潘啟壽,等.廣西桑樹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措施[J].廣西蠶業,2014,51(4):23-31.
[11] 陳義安,王曉芬,劉俊鳳,等.桑樹行間間作生姜技術[J].四川蠶業,2009,37(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