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至今整10年。當時全國上下為之振奮,學校體育工作者們歡欣鼓舞、熱情萬丈,《體育教學》等專業媒體也組織力量跟蹤采訪、系列報道、專欄解讀。一項項活動記憶猶新,一幕幕場景歷歷在目。這10年間,學校體育工作者們櫛風沐雨、不畏艱辛,懷揣夢想、一路探索、一路前行,學校體育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地涌現出大量好的經驗與成果,但也不可回避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和不足。本刊特邀專家學者、省市教研員、一線教師,從各自視角對10年來學校體育工作進行回顧與總結,提煉經驗,剖析問題,以期統一思想、明確認識、開拓思路,在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道路上繼續大步前進,為提升我國青少年體質做出更大貢獻。
摘 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至今的10年間,從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推動中央7號文件的貫徹落實。就此,本文對這期間的相關工作進行梳理,從看齊意識、責任擔當、成長規律等角度提出在對待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工作中需要深層次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看齊意識;責任擔當;成長規律;中央7號文件;10周年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5-0004-03
2007年4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政治局會議研究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的問題,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7號文件)出臺,2007年5月12日全國億萬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啟動。至今,中央7號文件出臺10周年了。
在這10年中所取得進步與提升不再贅述,但仍有許多不可回避的問題。2011年9月2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2010年第三次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學生體質總體狀況依然令人擔憂:中小學生超重與肥胖率繼續增加,相比2005年分別增加1.94和1.56個百分點;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增高并出現低齡化傾向;相比2005年監測數據,我國19至22歲大學生的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進一步下降。
2015年11月25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2014年第四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與2010年相比,2014年我國城鄉學生身體形態發育水平,即身高、體重和胸圍等發育水平繼續提高。肺活量繼2010年出現上升拐點之后,繼續呈現上升的趨勢。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穩中向好趨勢。但是,大學生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各學段學生視力不良率繼續攀升并呈低齡化傾向;各學段學生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
2016年5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簡稱國辦發27號文件)印發,《意見》明確指出,學校體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相對薄弱的環節,對學校體育重要性認識不足、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不能保證、體育教師短缺、場地設施缺乏等問題依然突出,學校體育評價機制亟待建立,社會力量支持學校體育不夠,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仍是學生素質的明顯短板。
2017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將“青年體質健康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 列為亟待解決的第二位的突出問題。
10年之后的今天,當年中央7號文件列舉的“社會和學校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的傾向,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休息和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學生體育課和體育活動難以保證”等“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乃至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的問題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當我們紀念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號召10周年的時候,我們不能不質疑:
一、在對待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問題上是否具有“看齊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對體育有著明確的認識和一系列重要指示:“體育運動在中國是一項神圣的事業”(2015.1.14.);“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2013.8.31.);“體育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弘揚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3.8.31.);“體育強中國強,推動我國體育事業不斷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2.24.);“更加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引導廣大青少年繼續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積極參與體育健身運動,強健體魄、砥礪意志,凝聚和煥發青春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貢獻”(2015.4.7.);“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2013.8.31.);“大力發展群眾體育,通過全民健身實現全民健康,進而實現全面小康目標”(2017.1.19.);“人生幸福快樂,強身健體十分重要,我們申辦冬奧會,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推動我國冰雪運動快速進步,推動全民健身廣泛開展,有小康還要有健康”(2017.1.23.)。
習近平總書記對體育的認識中滲透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深刻揭示了健身、健康、小康、民族復興的關系,反映了體育與人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關系。要解決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問題,就必須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去認識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重要性。
二、在對待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問題上是否具有責任擔當
在2007年中央7號文件中,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9條措施、9點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學校體育的督導檢查,對學校體育衛生基本條件不達標的,要限期整改;各級政府要統籌協調、因地制宜,加強學校體育設施特別是體育場地建設,城市和社區的建設規劃要充分考慮青少年體育鍛煉設施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基本的設施和條件;各級政府要定期組織綜合性或專項性的學生體育運動會。
2012年12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簡稱國辦發53號文件),四部委提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3個機制、4項重點任務、3項制度建設、6條實施措施,要求各地人民政府要認真履行發展學校體育的職責,將學校體育發展納入本級政府年度工作報告。
在2016年國辦發27號文件中,國務院辦公廳對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提出了15條實施措施,要求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學校體育推進機制;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大學校體育經費投入力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安排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本級財力時要對學校體育給予傾斜;各地政府試點推行學生體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調解辦法;采取政府購買體育服務等方式,逐步建立社會力量支持學校體育發展的長效機制;各地要把學校體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
從中央7號文件到國辦發53號文件再到國辦發27號文件,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在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中責任重大,起著主導作用。各級政府帶頭落實強化學校體育的各項要求,對于我國民族素質的保持及提高、人力資源強國的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從中央7號文件,到國辦發53號文件,再到國辦發27號文件,相隔9年,連發三文,標題從“加強青少年體育”,到“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再到“強化學校體育”,語氣一次比一次強,間隔一次比一次短,顯然是因為這些措施和要求未能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要解決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問題,就必須切實落到責任擔當,改進作風,務求實效,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而不希望看到以文件落實文件,幾年后又見“進一步強化……”。
三、在對待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問題上是否遵循了學生成長規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規律,青少年的成長同樣如此。
盧梭1762年在其《愛彌兒》一書中就寫道:“12歲之前是理性的睡眠期,不能進行道德教育,也不能進行知識教育,感官和身體的訓練才是重點。”毛澤東1917年在其《體育之研究》一文中也說:“兒童及年入小學,小學之時,宜專注重于身體之發育,而知識之增進道德之養成次之。中學及中學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則多偏于智”。2015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倫敦全英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年會開幕式上講話中提出:“中國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
日本茶水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內田伸子向1040名有10歲以上小孩的家長發放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如果過早逼迫學齡前的孩子學習,不讓他們充分玩耍,可能導致9歲后學習跟不上。英國鄧迪大學喬西·布斯博士對約5000名兒童調查顯示,兒童進行有規律的鍛煉,將不僅有利于他們11歲時的學習,還有助于他們在13歲和16歲的考試中取得成功。
然而,中國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陷入應試的競爭中,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埋頭書本,從小就失去了“玩一玩”的時間和空間,到了最應該博覽群書努力鉆研的大學,很多學生卻已經失去了學習和研究的熱情。即便是體育課,也普遍存在簡化運動項目、降低運動強度和難度的現象,多是跑跑步、做做操、拍拍球,難以起到強身健體、磨練意志的效果。無怪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2014年8月19日在南京青奧會上批評說:“對于很多國家而言,體育在學校和家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還未得到充分認識,在中國可能尤其如此。”
由此可見,要解決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問題,就必須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認識到體育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發育、審美素養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看齊意識、責任擔當、成長規律,這是在中央7號文件發布10周年之際我想得最多的。
本文作者簡介:鐘秉樞,首都體育學院校長,教授。教育部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工作體育學科組組長,兼任國際大體聯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