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北端,有一座早在明清時期就建立的守護供應北京與長城守軍糧倉的古老兵營。它歷盡滄桑,現在已成為通州綜合倉庫。經過一代代倉庫人的艱苦創業、團結奮斗,形成今天有較強物資保障能力的綜合倉庫,被列為全軍戰備儲備倉庫。
峰回路轉
隆冬的京郊大運河畔,寒風凜冽,大雪彌漫。街上的行人裹著厚厚的棉衣,貓著腰來去匆匆。然而,在通州綜合倉庫的營區里,官兵們卻似乎忘卻了寒冬的蕭瑟。他們正忙著收發各種試驗保障物資,保障部隊供給。
上溯到47年前,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這里卻是一片狼藉,既沒有這座現代化的庫房,也沒有物資收發的繁忙,只有一座人去樓空的營院。數十年過去,就在這樣一座廢舊的營院內,一代代倉庫人堅持不懈努力,用智慧和汗水改變了生活與工作環境,提高了綜合保障能力,為保障國防科研試驗、武器裝備建設和部隊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形成獨具特色的航天鋪路石精神。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剛剛籌建的通縣倉庫,百廢待興,全庫官兵以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排除各種干擾,堅守崗位,忠于職守,想方設法完成物資設備的籌措和保障任務,全力以赴保障“兩彈一星”等科研試驗任務的順利進行和部隊的工作生活。
籌建初期的倉庫,沒有一棟可以存儲物資的庫房,哪怕是能勉強使用的都沒有。每每談起這些,早在1971年就主持倉庫工作的林永升副主任總是很動情:“剛來這個地方的時候,用來存放物資的庫房都是原來的辦公用房或教室、宿舍,布局不合理,根本無法滿足物資存儲所需的基本要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采取外請技術工人與自己人當小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庫房修建,現在馬蹄樓東側的兩棟庫房,就是我們自己燒的磚,自己動手修建的。”他指著現在還在使用的兩棟庫房,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20世紀70年代,國家正處于計劃經濟時期,所有東西都需要列入計劃才能買到。倉庫組建初期,修建庫房所需要的建材沒有被列入計劃。一位前輩說“其他的建材還稍好一些,能夠進行廢舊利用,但磚的問題就無從下手了。”為了解決用磚問題,倉庫安排原副政委李信坤到駐地磚窯廠聯系。2012年到李信坤家采訪時,他告訴我們:“為了一堆磚頭塊,真是跑斷了腿,磨破了嘴,廠家才最終答應提供技術支持和場地。但磚需要我們自己去燒制。”消息一傳到倉庫,頓時就炸了鍋,所有人都涌到領導辦公室請戰:“只要能換來磚頭,蓋起庫房,再苦再累都認了,就讓我去吧。”全庫官兵紛紛要求報名參加。就這樣,李信坤副政委親自帶著10名身強力壯的戰士去磚窯廠燒磚。他們十幾個人每天早上5點多就到磚窯廠去干活,一直忙到晚上八九點鐘才能回到倉庫。那時每個人的軍裝只有一套,連個換洗的都沒有,一身打滿補丁的軍裝在汗水的浸透下,干了濕,濕了干。用他們的話說“做飯都不用在鍋里面放鹽了,把咱們的衣服泡一下就夠味道了”。李信坤說:“我們那種拼了命的干勁,深深地打動了磚廠的領導,就在我們干到近一半的時候,廠領導說你們的任務已經完成,磚現在就可以給,如果將來需要還可以來拉。可是在場的干部戰士沒有一個表示要歸隊。”“我們是當兵的,既然承諾了就要兌現。”大家淡淡地笑著對磚廠的領導說道。就這樣沒日沒夜地忙活了近一個多月,修建庫房所需的磚總算燒夠了。有了材料,沒有技工,就到駐地請,為了能夠早日修建好這兩棟庫房,大家是齊上陣,輪班倒,累了就靠著土堆瞇會兒,手被磨破了,就地用土擦擦就完事,大家還說“這叫土病土治”。
就這樣,憑著一股“拼命三郎”的勁兒,兩棟嶄新的庫房拔地而起。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為了讓庫區露天碼放的一些物資少遭受一些日曬雨淋,大家找來廢舊的木頭、水泥柱子壘起來,搭上頂子,修建一些簡易棚庫,這種做法在當時叫“先戴帽后穿衣”。
建設中,棚庫的樣式、圖紙全部是自己設計,然后,再去自籌建筑材料,對籌集到的“原材料”再按規定尺寸進行打磨、加工。就這樣一邊設計加工“原材料”,一邊進行施工。然而,就是這樣一些簡陋的做法,卻被莫名其妙地推上了“被告席”。罪名就是搞“計劃外工程”。在當時那個非常時期,“計劃外工程”是很重的一條罪狀哩!這個“罪狀”頓時讓大家忐忑不安,要是這個“罪名”成立,那該咋辦?這不明擺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嘛!
當時,所有的倉庫人都不由得打了一個寒戰。
既是如此“嚴重的問題”,不能不查!國家計委、財政部還專門派工作組對“計劃外工程”進行實地調查、取證。調查組來到倉庫查看了實際情況后說:“庫房這么簡陋還有人告?”“你那個庫房墻壘起來了,這個庫房怎么不壘?”負責此項工作的林永升副主任將實情進行了如實的匯報。
其實,在當時那種社會背景下,一是對基建管控嚴,二是建筑材料和資金都非常緊缺。因此,建庫房十分艱難。通過聽取實際情況匯報,調查組又結合匯報情況對現場進行了細致的查看后,深情地對大家說:“同志們,你們不但為國家省了錢,而且還為我軍的科研試驗保障任務的圓滿完成做出貢獻,這是一件大好事呀!怎么能讓你們成為‘被告呢?你們做的沒有錯。”
話音剛落,掌聲驟然響起,在場的人都掉下了眼淚。
官兵如釋重負,一直懸在心里的這塊石頭終于落了地,這個“計劃外工程”的罪名太沉重、壓得他們太久了,簡直讓他們有了一種窒息感。
就這樣,這個差點“流產”的工程,被幸運地保了下來。
經過老一輩倉庫人的努力拼搏,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往“只戴帽,沒衣穿”的棚庫已經被一排排整齊的紅磚庫房所替代,物資的存儲條件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實施而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存放布局、標牌等也進行了統一規劃調整,增添了車載輸送機,部分庫房還首次使用了條形碼管理系統,興建了網架結構儲車棚庫。
從此,一座新型的國防科研試驗物資倉庫在這里崛起。
群策群力
改革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進的動力,也是提高倉庫保障力的重要途徑。盡管經費緊缺,條件較差,研制工作十分艱難,但全庫干部戰士憑著滿腔激情和科學精神,不懈奮斗、刻苦鉆研,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隨著物資進出量不斷增多,僅僅依靠干部戰士、職工手抬肩扛的作業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收發、保管任務需要。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勞動強度,倉庫黨委決定進行技術革新,為汽車配件庫和兩棟軍需庫安裝行吊。但是,經過多方打聽得知,3套行吊設備要花費十幾萬元,在當時是很大一筆資金。
買不起,也請不起外人。怎么辦?自力更生、自行設計、制造行吊。
萬事開頭難。自己造行吊,不僅沒圖紙、沒設備、沒原材料,而且沒技術、沒經驗,完全是從零開始,對于剛剛成立不久的檢驗股來說,簡直就是老虎吃天
無從下口。
任務下達了,就不能撤回。于是,他們成立了技術革新小組,由副主任梁永富組織王春祥、韓建華、郭鳳清和譚啟龍等同志多次研究,最后決定先從調研人手,掌握第一手材料。經多方聯系,韓建華、郭鳳清到有關單位借來一份圖紙。看到圖紙,大家喜出望外,“有了圖紙就相當于拿到了造行吊的鑰匙,工作就有了依據,造行吊的工作就可以起步了”。
技術革新小組的同志們認真研究行吊的構造、原理,并將各種數據細化標注在圖紙上。依據得到的數據,再計算出做行吊所需材料的規格數量,作為下一步買材料、買設備的預算。
造行吊的過程就像西天取經一樣,闖過一道難關又出現下一道難關。造行吊需要下料、焊接成形、安裝等程序。其中最重要就是電焊,電焊技術好壞是關系行吊質量的關鍵,如果電焊技術不過關,行吊的質量就難以保證。但當時的檢驗股誰都沒學過電焊。為了早日解決這個難題,他們找來了廢鐵板、廢鋼管開展技術練兵。剛開始,焊把都拿不穩,不是打不著火,就是電焊條被粘住,有時電弧太強,焊條都變成了渣滓(氧化鐵)。針對這種情況,大家在現場研究,找原因、想辦法。經過分析,一致認為,電焊問題一是因為手生,焊條走得不均勻;二是電焊機電流調得不合適,電流小了就不打火或粘焊條,電流調大了電弧太大使焊條燃燒變成氧化鐵。找到原因后,大家在積極組織練習提高電焊技術的同時,根據鐵板的厚度調節焊機電流,焊接效果有很大改進。
經過不斷的嘗試,他們焊出的成品,焊縫平整光滑,波紋清晰均勻,經技術評定,焊接技術達到了施工要求。
下料需要用氧氣和乙炔發生器來切割鋼板,這又是一個技術難點。不會切割鋼板就像裁縫不會剪裁衣服一樣,行吊就沒法施工,有的人甚至沒見過用割炬切割鐵板,更談不上使用切割器。剛開始切割鐵板因為手生鋼板割不直,焊縫過大,保證不了焊接質量。于是大家動腦筋想辦法,用三角鐵做成導軌,把割炬固定在導軌上,切割時讓割炬在導軌上慢慢移動,經過3天的大膽實踐,反復摸索,終于掌握了切割技術,下料難題不但解決了,而且創造了高質切割的新方法。
箱式梁是行吊的核心部件,制作行吊的關鍵技術都體現在箱式梁上。行吊從外表看是一個大家伙,實際它是用各種鋼板和重軌焊接在一起的。因為箱梁是受力部件,所以它對對焊接質量要求特別嚴格。箱梁焊接之前要在15米長的重軌上起千分之三的拱,這是一個很嚴格的技術標準,箱梁的拱小于千分之三負重后容易塌腰,大于千分之三負重后容易翻滾。他們在沒有任何設備的情況下,集中群眾的智慧,用土辦法解決了箱梁的起拱問題,把箱梁中間用鐵板墊起來,用氣割槍從中間往兩邊烘烤,兩邊找人往下壓。經過測量完全符合技術要求。箱梁的加工過程無論是平焊、立焊、仰焊,每一條焊縫必須焊透焊牢,不允許有假焊夾渣等瑕疵。
韓建華、郭風清、譚啟龍承擔著主要焊接任務。他們輪流作戰,臉被電焊煙熏黑了,眼睛紅了,眼淚直流,握焊把的手累麻了,渾身沾滿了鐵銹,衣服是干了濕濕了又干,卻沒有一個叫苦叫累的,還經常風趣地說“我們就是一幫穿著軍裝的電焊工”。技術革新組的全體人員長期在制作箱梁的場地上摸爬滾打,十分辛苦,但是沒有一個叫苦叫累的,大家都想爭取時間多干活、干好活,爭取早日把行吊做好,圓全體倉庫人員的“行吊夢”。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摸索,大家對行吊的結構和施工過程都比較熟悉了,干活心里有底了,行吊的大梁很快就制作成型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基礎部件做好了,安裝卻成了一個難題。行吊在導軌上行走,要有“牛腿梁”來支撐,“牛腿梁”的安裝要刨開地面做基礎處理,要做鋼筋混凝土墊,然后再將“牛腿梁”用混凝土栽住,而且每根“牛腿梁”高度都必須在同一個水平上。這樣才能保證行吊安裝后“牛腿梁”基礎不下沉,保持導軌平直使行吊運行平穩。這些土建的活他們同樣沒干過,連水平儀都沒用過,只能在實踐中邊干邊學,靠勤學苦練去掌握。
行吊的幾大部件做好以后,就進入安裝階段,這是大家最盼望的也是難度最大的攻堅階段。幾百公斤重的導軌在沒有起重設備的情況下要舉到“牛腿梁”的頂上,也不是容易的事。技術革新小組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同樣用土辦法解決了導軌的安裝難題。自己動手制作4個鐵架子,2米多高,下面是4條腿,頂部是個可升降的平臺,先把導軌抬到4個鐵架子上,再依次把平臺升高,直至與“牛腿梁”平齊,最后平移過去。沒有專用的起重設備,把近1噸重的箱梁舉到導軌上去,再把它們組裝到一起,也是費了很多腦筋,想了很多辦法。為慎重起見,革新小組召開了研討會,把安裝步驟和順序都商量好,把所需要的器材、安全問題、注意事項都一一列出。
安裝現場,大家有分工有協作,安裝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由于準備工作充分,任務最艱巨、最復雜的行吊安裝工作很快順利地完成了。
1980年7月下旬,經過試車運轉,行吊行走平穩,運轉正常,工作性能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技術革新小組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更是激動萬分。他們向倉庫交了一份圓滿的答卷,圓了全體倉庫人員的“行吊夢”。有了第一套行吊的制作安裝經驗,其余兩棟庫房的行吊制作很快就順利完成了。
在此期間,全庫官兵大膽革新,群策群力,不懈進取,檢驗股技術員吉步華潛心鉆研,所進行的科研項目KX-1金屬重垢清洗劑獲軍隊科技成果三等獎:汽車金屬配件快速保養工藝獲全軍科技成果二等獎,此成果得到了總后車船部的肯定,專門在倉庫召開經驗交流會,組織全軍有關技術人員到倉庫現場進行觀摩。后來又獲得3項科研成果獎。
作為一個團級倉庫,在不長的時期里,能夠取得這一系列科研和革新成果,并獲得了5項全軍科技進步(成果)二、三等獎,這在全軍也很鮮見。
一系列科研、技術革新項目的研制成功,不僅鍛煉了人才,培養了骨干,提高了效率和保管水平,而且使倉庫官兵認識到,只要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開拓進取、科學求是的創新精神,刻苦鉆研、大膽實踐、群策群力,不懈努力,就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開展技術革新和科研工作,為加快倉庫機械化、自動化的發展步伐,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更上層樓
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從全局上解決了軍隊長遠建設的根本大計,為全軍新時期的建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為積極適應黨和國家特別是軍隊戰略轉變的新形勢,通州綜合倉庫的建設始終置于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大局下,以提高國防科研試驗物資保障能力為根本標準,全面落實《軍隊基層建設綱要》,使倉庫建設取得了穩步發展和進步,
總裝備部成立后,通州綜合倉庫在建設現代后勤軍事戰略方針指引下,緊緊圍繞生成和提高倉庫物資保障能力這個根本,積極穩妥推進機械化自動化建設,注重抓管理、夯根基、求實效,形成了“人才興庫、科技強庫、依法治庫、質量建庫”的建庫方針,使通州倉庫走上了新形勢下的二次創業之路。
以提高國防科研試驗物資保障能力為標準,按照質量建庫、依法治庫和“三化”管理的原則,結合倉庫實際,建立、修訂、充實和完善了倉庫管理制度,制訂了《1000分倉庫業務管理規范化考核標準》等具體可行的標準細則,周密制訂發放計劃,及時召開業務協調會,著力把好“收、發、運”的關口,建立起了一套系統、正規的業務工作程序,基本實現了倉庫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強化了中心工作的計劃、協調、指揮、運轉機能。
人才是強庫之本,是完成中心工作的關鍵支撐。針對不同對象,制訂不同的訓練內容、目標和考核標準。對倉庫機關干部,從提高業務技能和業務制度的落實抓起,以提高指揮協調能力為重點,加強業務培訓,舉辦“軍用公文寫作”和“微機培訓班”。對業務干部特別是業務骨干和業務帶頭人,重點加強新知識、新業務的培訓,并定期組織外出參觀、進修,增強“六會”基本功,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對保管員,通過舉辦培訓班和以老帶新等方法加強業務學習,努力提高業務技能。堅持定期舉辦保管員學習培訓班,進行相關方面的訓練和業務學習,隊領導和老保管員分別進行授課,提要求,講方法,傳經驗,收到明顯效果,保管員大部分具備“一口清”“一摸準”“活賬本”的過硬本領。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練什么的原則,積極組織崗位練兵、崗位達標和“紅旗庫”“紅旗庫房保管員”等“四紅”評比競賽活動,進一步調動了大家學習掌握業務技能、做好本職工作的積極性。一批能寫會算、操作熟練及“一摸準”“一口清”“活賬本”等技術能手脫穎而出,有效地提高了業務水平和工作質量。
倉庫現有庫房大都為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改造和自建。不僅庫房數量不足,而且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老化問題。倉庫采取多方法、多渠道籌集資金,對庫房進行了大量的維修和改建、擴建。按照“長遠規劃,分期發展”的原則,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進行較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工程:完成了南庫區3000平方米車棚主體工程,將原有的庫房進行了加固改造,增加了防潮、防塵密閉門、自動恒溫報警系統,以往防風不防塵、防雨不防潮、溫度靠感覺的歷史得以終結。增配了叉車,安裝了傳送帶,配發了傳送車,自己動手安裝了行吊,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那種靠一雙手、一副肩、一身汗的工作模式,極大地推進了倉庫“兩化”建設的步伐。
倉庫直接服務國防科工委機關和各直屬部隊,是后勤部服務保障工作的一個重要窗口。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后勤工作的形象和聲譽。近年來,隨著科研試驗任務物資保障任務不斷增加,倉庫堅持做到“面向科研、面向基層、面向部隊”,注重完善制度規范服務、豐富形式貼心服務、加強練兵高效服務。堅持把優質服務作為庫風建設的核心內容來抓,不斷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加強了一切為科研、一切為部隊服務的思想教育。對上級業務部門,認真堅持請示匯報制度,加強業務聯系,主動征求意見,爭取機關支持幫助;對內部,職責分工具體、明確,各負其責,使各級領導和職能部門的作用得到了較好發揮:對用戶,主動熱情,周到細致,使“臉難看、事難辦”現象明顯減少和避免,努力做到優質服務。業務助理員堅持每周深入庫房、大批任務跟班作業的傳、幫、帶制度:計劃助理員堅持與保管隊、勤務連及接運員工作協調制度,較好地發揮了職能作用。大家緊密配合,努力在物資收、發、運和管理等環節上,把工作做細致、做周到。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法,廣泛向上級機關和用戶征求意見、改進工作。實行掛牌服務,設置意見箱,促進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根據科研需要和用戶意見,對有條件的地區、單位實行送貨上門,試行了物資配送等物流形式,大大方便了用戶。各單位普遍制訂文明服務公約,保管隊還設立了文明服務臺,為用戶提供多種便利。如遇需要,節假日和非工作時間也要進行裝卸和接待用戶,做到為用戶服務不分時、不講條件,更不看人“下菜碟”,沒有出現卡、要現象,用戶滿意率達到95%以上,受到上級機關和用戶的贊揚,還收到很多表揚信。
新的時代,賦予新一代倉庫人新的使命、新的重任。如今,新一代倉庫人正在用廣角來審視自己,用定焦去把握未來,用長焦向“信息化、機械化”聚焦,堅持把倉庫“兩化”建設作為業務建設的重點,持續用力地加大信息化技術培訓力度,為早日實現機械化操作、信息化管理做足準備。目前,為適應不斷更新的物資裝備的存儲要求,一棟全自動軍需立體庫已正式投入使用。相信在新世紀的征途上,這支后勤保障勁旅,必將繼續弘揚倉庫的光榮傳統,為中國夢、強軍夢的實現而不斷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蘭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