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太
我自己有一口爛牙,究其原因,可能跟從小愛吃零食、刷牙不注意有關系。雖然后來各種補救,但口腔環境已經形成,積重難返了。所以在自己孩子小的時候,我很注意他們的牙齒保護。現在分享一下我的做法,供家長們參考。
歡樂的刷牙啟蒙
刷牙是親子時光,我是連哄帶玩兒講道理。在這個過程中,我告訴他們為什么要刷牙:給他們讀跟刷牙有關的繪本;我親自扮演蛀牙菌,在刷牙時間準時出洞,在衛生間的門框四周逡巡、威脅要在他們的牙齒里建房子、建游樂場。我在左邊比畫他們就趕快刷左邊的牙,我在上邊比畫他們就趕快刷上面的牙,非常歡樂……每天他們刷過牙后,我都要讓他們過來張大嘴做“亮晶晶檢查”,看哪顆牙沒刷干凈,我會幫他們再刷刷。聽著麻煩,其實只是幾分鐘的事兒,習慣就好,他們也特別喜歡這個過程,尤其是當我宣布“哇,你今天的牙刷得亮晶晶好干凈!”的時候。
中國孩子掉了乳牙要往房上扔,據說這樣可以讓新牙長得正;外國孩子掉了乳牙放在枕頭下頭等“牙仙”拿錢來換(牙越好越白,牙仙給的錢越多)。這些都讓孩子的換牙過程充滿樂趣,也讓他們更意識到換牙意味著長大成人,新牙將伴隨自己終生,要好生看護。
牙醫是好朋友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乳牙好一點差一點沒關系,反正也要換牙。其實,乳牙的健康直接決定了恒牙的健康。因為牙齒好不好是口腔環境決定的,而口腔環境是在乳牙時期形成的。換句話說,乳牙的齲齒會“傳染”給恒牙。再說乳牙并沒有那么快掉,有了齲齒還不一樣得去補,不然最后也會疼得受不了。
我們習慣于等到牙疼了才去看牙醫,其實應是定期帶孩子一起去檢查牙齒。牙醫應該一路跟隨孩子牙齒的成長進程,是大家的好朋友。
以美國家長為例,一般會每年帶孩子檢查1~2次牙齒。為了記得住,時間就在寒暑假前后。這樣有問題及時發現和調整,即使有齲齒也不會發展到太嚴重。而且牙齒和口腔是一門大學問,遠不止齲齒這一件事,各個階段各種情況都能得到牙醫的專業建議和處理就很重要。
上述建議并不只是花一分鐘教會孩子正確的刷牙方法那么簡單,而需要在頭幾年陪伴、檢查、督促他們養成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有條件的話定期帶他們檢查,不要被動地等牙疼了再去補,最后補不勝補。六七歲以后給槽牙做窩溝封閉,預防齲齒。乳牙全部換完以后,如果需要,再給孩子做正畸,戴兩年牙套——這不光是為了整齊美觀,而是為了讓他們的咬合更合理,不至于在成年之后面臨越來越多的牙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