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勇
兒子愛上了傳統故事
“魯班年輕的時候,父親讓他去終南山向木匠祖師拜師學藝。魯班跋山涉水,不辭辛苦,千里迢迢來到終南山,找到了木匠祖師。祖師見他聰明機智、態度誠懇,便收他為徒……”我給兒子哲哲讀“小小孩影院”系列里的《魯班學藝》。書中的泥塑人物造型讓人印象深刻,小家伙聽得不亦樂乎,一遍遍地讓我讀。
讀完《大鬧天宮》那一本,更是經常在屋子里甩起“金箍棒”,還不忘問我:“你說如來佛祖為什么那么厲害?金剛為什么是四個,而不是五大金剛呢?”于是,或網上找材料,或借閱相關書籍,幫助哲哲也是給自己掃盲。不知不覺間,我倆對傳統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有種恍然大悟之感。傳統文化學習如何入門是個學問
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有著現實的必要性,但怎么學、學什么,從哪里人手,大有講究。僅以閱讀為例,一提到傳統文化閱讀,很多老師或家長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一位小學剛一年級學生的家長就很自豪地告訴我,她的孩子已經通讀了四大名著。我的觀點是,盡管每個孩子的閱讀情況不盡相同,但總體來看,小學低段的孩子不太適合閱讀原版的四大名著,因為孩子的愛模仿特點,加上生活閱歷經驗、價值判斷不夠成熟等,顯然不能深刻領悟作者的“滿紙荒唐言”。
例如,有學生讀《水滸傳》時,很向往和佩服“黑旋風”李逵的打打殺殺,也為武松手刃潘金蓮而拍手稱快,全然沒有看到此種血淋淋的暴力有違現代社會的精神。我相信,無論在什么時代,原著中“武松口噙著刀子,雙手去斡開他胸脯,扎乞的一聲,那鮮血就冒出來。那婦人就星眸半閃……把心肝五臟生扯下來,血瀝瀝供養在靈前……”之類的文字,孩子讀了會如何感想。如果沒有及時引導,不是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真善美,而是走向了德育的反面。
低齡兒童一定要選擇適齡讀物
從現實來看,之于低齡孩子,閱讀傳統文化可以從讀圖開始,即從淺層次的圖畫書開始。盡管小人書版或經過改寫的四大名著,古樸而深厚的味道有所流失,但作為引導孩子入門的讀物,還是比較合適的。《豬八戒吃西瓜》《小馬過河》《龜兔賽跑》《小蝌蚪找媽媽》《一年四季》《蘿卜回來了》等經典故事,不僅能勾起許多成人的溫暖回憶,也能打動現在的孩子。而且,這些故事畫面生動,富有美感,文字淺顯,幽默風趣,值得反復玩味,給人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是不錯的“入門教材”。
對孩子而言,閱讀傳統文化經典是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但不能沒有引導,更不能硬性灌輸。相反,尊重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以其喜歡接受或感到舒服的方式,借助文與圖的魅力,輕輕為孩子推開傳統文化的大門,才是最妥帖、最適宜的做法。當孩子從書中各式人物身上,看到傳統文化的豐富與博大,產生按捺不住探索的沖動,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才算是童心與傳統文化產生了化學反應,孩子也才真正走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