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婕 王曉宇
新的歷史起點預示著新時代的來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永恒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諸多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推向了新的階段,特別是他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新理念,創建了“四個全面”的新戰略,開創了中國特色外交的新起點。
一、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新理念
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追本溯源,文化自信之所以能夠作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因為其源自于中國特色的文化優勢,而中國特色的文化優勢是由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筑的。
(一)文化自信更基本的力量源于中國傳統文化
隨著世界文明進入新的階段,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呈現出了各式各樣的新問題。特別是隨著文化危機——核能危機、恐怖主義等的出現,世界安全遭受著極大的威脅。因而,對當代文明根基的反思是任何在當代存活著的、能思維的頭腦的共同任務。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是四大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自信更基本的力量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是解決黨和國家在改革建設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中國新方案,是應對世界文明危機的新思路。
(二)文化自信更深沉的力量來自對革命文化的傳承
從意識形態層面來看,我國民眾正遭受著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想的侵蝕,與此同時,黨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出現了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官僚主義等問題。正因為對革命文化的傳承是新時期的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因而,亟須喚醒中國人血脈中的紅色基因,以抵制不良思想,以新形式來重揚革命文化的大旗、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
(三)文化自信更持久的力量源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結了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的重要思想,是文化自信更加持久的力量來源。毛澤東通過對文化問題與經濟、政治問題的結構框架的研究考察,認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文化自信的新理念便是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對文化的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理念,是解決黨和國家建設改革中所遇到問題的中國新方案,是新形勢下重新喚醒中國人的紅色基因、應對世界文明危機的新思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新理念。
二、創建了“四個全面”的新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立了偉大復興的新夢想
“小康”是中華民族追求大同、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憧憬,也是中國共產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思想將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上升到中國夢,將每個人的夢想和中國夢聯系起來,讓中國夢成為世界夢。從而提升了人民的責任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實現中國夢才能實現個人夢,才能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開創了社會事業的新境界
全面深化改革使社會事業改革不斷推進。通過簡政放權,讓老百姓辦事更加便捷、給創業者提供了更多創業機會;社會事業領域改革有效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有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推進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踐證明,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制勝法寶,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政策正在全國各地落地生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穩步發展中不斷追求新境界、取得新突破。
(三)全面依法治國推動法治國家邁向新的征程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描繪了我國法治建設的藍圖,為未來中國的法治國家建設進程制定了清晰的“路線圖”。“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法治是一個國家穩定發展的必備條件,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我國在法治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進。在黨的領導下,多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在人民的參與、支持下誕生,經濟建設、社會治理日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執政逐步規范化;民主政治穩步發展;公民法治信仰不斷加深;法治氛圍日益濃郁。
(四)全面從嚴治黨是現代化建設的新主題
當前正處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我國在迎接重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世界格局復雜多變,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并在國際社會上面臨著如何掌握更多發言權的重大難題。與此同時,黨自身建設出現的問題也在不斷加劇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風險,全面從嚴治黨是現代化建設的新主題,只有黨的自身建設更加完善,黨才能具備更加強大的能力去應對國際社會出現的難題以及國內深化改革遇到的問題。
三、開創了中國特色外交的新起點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開創了大國外交的新起點、為世界的和平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案。不同國家之間關系維系的本質在于外交,而外交的功能在于緩和、縮小國家之間的政治對抗和沖突,以調節的方式來尋求和平而不是以戰爭的方式來尋求和平。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展現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意識展現了中國特色外交的大格局;合作共贏新世界觀展現了中國特色外交的大風范;“一帶一路”新戰略展現了中國特色外交的大氣度。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意識展現了中國特色外交的大格局
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意識是對當今時代的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歷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意識是中國順應世界發展新趨勢,迎接全球化的挑戰的體現。當今世界,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隨著技術的轉移以及經濟資本的流通世界逐漸演變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從全球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面對全球性問題的新思路。
(二)合作共贏新世界觀展現了中國特色外交的大風范
“合作共贏不僅是我們所要積極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還是我們所應該秉持的一種核心理念。”合作共贏的理念來源于中國古代“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思想,合作共贏體現出了我國將中國夢寓于世界夢之中的努力,通過中國的發展帶動世界的發展,再讓世界的發展促進中國的發展,體現了中國與世界共贏的決心。“合作”的理念體現的是國家間對共同利益的追求,“共贏”的理念要求的是雙贏而不是零和博弈,合作共贏在當今時代展示出了中國特色外交的全新世界觀。
(三)“一帶一路”新戰略展現了中國特色外交的大氣度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沿途各地區、各民族互相交流的歷史,秉承著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使命,中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新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理念的具體體現。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一帶一路”戰略正式成為一項國家戰略,秉承著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則,致力于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個方面實現亞、歐、非和太平洋地區的交流和合作。“一帶一路”戰略是沿線國家推進基礎社會建設的新機會、是中國夢與世界夢的新結合、是合作共贏的新世界觀,通過政治互信、經濟互通、文化互融三個方面展現了中國特色外交的大氣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同志的帶領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了新的階段,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新理念,創建了“四個全面”的新戰略,開創了中國特色外交的新起點,科學的認識和掌握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對迎接即將到來的黨的十九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作者許婕系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徐雪野田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