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
[摘要]富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目標和要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豐富的富強思想,是我們今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思想資源。在富強與道德教化的關系上,中國古代思想家非常強調富強的基礎作用,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基礎,道德教化以經濟基礎為前提。孔子明確提出“富”和“教”的關系,主張先富后教,把物質生活的提高作為道德教化的前提。孟子提出“制民之產”的觀點,主張給予民眾固定的財產,認為民眾“無恒產”則“無恒心”,“恒心”即一定的道德準則。孔孟的這一思想按照《管子·牧民》中的經典名句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一些實現民族富強的途徑,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制天命而用之”,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和改造自然;“謹其時禁”,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開發自然;“薄稅斂”,減輕百姓的經濟負擔等。富強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價值追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聯。中國古代思想家“先富后教”的思想正確處理了經濟和道德教化的關系,與歷史唯物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精神文明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的理論原則是一致的,也是我們解決當下道德問題的指導原則。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富強實現途徑的探討對我們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一方面應該把“治自然”和“愛自然”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也要堅持人是目的的原則。
[關鍵詞]富強;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284(2017)09-0053-04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富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目標和要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思想家有著豐富的富強思想,是我們今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思想資源。那么,中國古代思想家是如何看待富強與教化關系的?是如何認識實現富強的途徑的?中國傳統富強思想的現代啟示是什么?探討這些問題,有助于加深我們對中國傳統優秀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聯性的認識。
一、富強與道德教化的關系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是倫理型的文化,以道德為本位,以修身為重心,宣傳的是“孔顏樂處”,即“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粗食白水,無枕而眠,樂在其中;“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顏回物質生活條件很簡陋,但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態。這種概括在突出儒家文化主旨的同時,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富強的重視。
實際上,在富強與道德或教化的關系上,中國古代思想家非常強調富強的基礎作用。《論語·子路》中提道:“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在這里明確提出“富”和“教”的關系,主張先富后教,把物質生活的提高作為道德教化的前提。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中提出“制民之產”的觀點,主張給予民眾固定的財產(“恒產”),認為民眾“無恒產”則“無恒心”,“恒心”即一定的道德準則。如果沒有一定的道德準則,就會出現邪惡甚至犯罪的現象,而對犯罪的人施以刑罰,就是害了百姓。從正面講,如果給百姓一定的固定財產,讓他們能夠侍奉父母,養活妻兒,好年頭豐衣足食,壞年頭不至于餓死,然后教導他們去做善事,他們會比較樂意。現在不是這樣,既不能侍奉父母,也不能供養妻兒,好年頭饑寒交迫,壞年頭難免于死,在這種情況之下,哪來的功夫去學習仁義禮智,“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建議說,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每家給予五畝土地的住宅,并種植桑樹,那么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穿上絲棉制作的衣服了;不失時機地養好雞、豬、狗之類的家畜,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上肉了;給每家一百畝的田地,不妨礙他們按時種植收割,八口之家就可以人人吃飽了。做到這些以后,“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老人就會得到人們的幫助,不至于自己背負重物行走了。孟子所追求的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溫飽狀態,這是進行禮義孝悌教化的基礎。這里孟子涉及物質生活與道德教化的關系,與孔子的理路一樣,主張富民在先,教民在后。孔孟的這一思想按照《管子·牧民》中的經典名句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基礎,道德教化以經濟基礎為前提。
二、實現富強的途徑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不僅注意到富強與道德教化的關系,而且提出了一些實現富強的途徑,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制天命而用之”“謹其時禁”“薄稅斂”等。
早在《尚書·大禹漠》中就有“利用厚生”的說法,提倡充分發揮物的功能使百姓富裕起來,這里就包含有利用自然的思想。《荀子·天論》中有“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的說法,與其順從自然而歌頌它,不如掌握和控制自然的規律而利用它。這是荀子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面,但這種“治自然”是建立在“因自然”即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的。在荀子看來,自然界存在著不依賴于人而存在的客觀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天有常道,地有常數”(《荀子·天論》)。所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荀子可以說是以辨證智慧正確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把“因自然”與“治自然”有機地統一起來,其目的就是讓百姓能夠豐衣足食。
荀子在結合“因自然”與“治自然”的基礎上,還提出了“愛自然”的主張,即“謹其時禁”。《荀子·王制》云:在林木的生長期,“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類似于我們今天說的反對對樹木的濫砍濫伐;在魚鱉的繁殖期,“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類似于我們今天的禁漁期。這就是“謹其時禁”,只有“謹其時禁”,才能使民眾“有余財”,“有余用”,即衣食無憂,另有剩余。荀子的說法反映出一種生態倫理意識,但這并不是最早和唯一的論述,在《周禮》《國語》《易經》《中庸》《孟子》《管子》《淮南子》《呂氏春秋》《齊民要術》《夢溪筆談》等古代典籍中,都有生態倫理意識方面的記述。儒家主張“愛自然”的目的,是為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從而使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生態倫理意識不僅存在于儒家思想中,在道家思想中也有。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命題,主要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尊重物的自然狀態,是一種物道主義思想;二是尊重人的自然狀態,是一種人道主義思想;三是尊重社會的自然狀態,是一種社會自然主義思想。尊重物尤其是動物的自然狀態就是不違背物的本性而去人為地干涉。莊子非常欣賞儵魚出游從容的自由狀態和野雞寧可忍饑挨餓也不愿意進入人設的牢籠的天性,特別反對絡馬首、穿牛鼻等破壞動物天性的行為。道家的追隨者鮑敬言還提出了建立人與動物之間和諧關系的愿望,如云:“鳳鸞棲息于庭院,龍鱗群游于園池,饑虎可履,虺蛇可執。涉澤而鷗鳥不飛,入林而狐兔不驚。”(《抱樸子·詰鮑篇》)應當指出的是,道家主張尊重自然是脫離人的主體性的,只強調“因自然”,反對“治自然”。所以在這一點上,儒家的觀點更為合理,他們主張“因自然”也好,“治自然”也好,“謹其時禁”也好,都是以人類的福祉為目的,都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富裕日子而提出的現實途徑。
要想讓百姓富裕,作為統治者應該減輕他們的負擔,尤其應該“薄稅斂”。道家主張“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不是不治,而是以不治為治,最后達到無不治。具體到經濟上,就是減少苛捐雜稅。《論語·顏淵》載:“哀公問于有若曰: ‘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 ‘盍徹乎?曰: ‘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在年景不好的情況下,孔子弟子有若還主張對民眾減稅,理由就是百姓富足君主才能富足,百姓不富足君主也不可能富足。《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指出:如果君主能夠“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等,就會使身輕力壯的人養成孝悌忠信的品德,上了戰場也會勇往直前。從上可以看出,不論從“無為而治”出發,還是從提倡仁政出發,道家和儒家都主張減輕百姓的負擔,這既有利于民生,也有助于國家的治理。
三、幾點思考
立足今天的視域,我們可以對中國傳統的富強思想做出如下幾點思考:
1.富強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價值追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內容,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聯。富強不僅是各個歷史時期治國理政的基本訴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價值追求。近代面臨鴉片戰爭后國力羸弱弱受盡凌辱的現狀,洋務派提出改革,學習西方的富國強兵之術,提出“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則立志要在中國仿效西方,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也是對近代中國富強之路的探索。新中國成立后“一窮二白”,面對國家整體落后的困境,毛澤東同志強調“中華民族和人民要徹底解放,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他指出,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屢被帝國主義國家欺辱,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究其根本,一是社會制度腐敗,更重要的是經濟技術落后,“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后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1]849。怎樣才能避免再度被凌辱欺壓局面的出現,毛澤東同志提出力爭在50 至100 年時間內盡快把中國“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使中國“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的設想。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強調社會主義總要比資本主義優越,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是使經濟發展得比資本主義國家更快更好,這是在總結了“文化大革命”期間給中國造成的慘痛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基礎上而得出的。鄧小平同志指出:“這些改革的總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使我國消滅貧窮,走向富強,消滅落后,走向現代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122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毫無疑問也是以富強為價值基礎的,他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大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中說:“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要想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民富國強的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國家訴求,也是現今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尺度與準則。因此,追求富強不僅是古代思想家的理論目標,也是我們今天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價值基礎,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關聯。
2.中國古代思想家“先富后教”的思想是正確的,也是我們今天所應該堅持的。因為“先富后教”思想可以說正確處理了經濟和道德教化的關系,與歷史唯物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精神文明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的理論原則是一致的,也是我們解決當下道德問題的指導原則。毫無疑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比較嚴重的“道德滑坡”現象,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應該是標本兼治:首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始終把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就是富強放在第一位。雖然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帶來道德水平的提高,但是道德水平的提高必須以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基礎,這是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常識,也是我們今天解決“道德滑坡”現象的指導原則。其次是加大法規化、法制化的力度,長期堅持采取高壓手段制裁嚴重的違規悖德行為,逐步明確道德紅線,逐漸實現從外壓到內在再到自然的過程。再次就是通過教育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公民道德水平。
3.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富強實現途徑的探討對我們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這種借鑒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把“治自然”和“愛自然”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堅持人是目的的原則。“治自然”和“愛自然”相結合實際就是走科學發展的道路,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結合起來,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世界自工業化以來,出現了環境方面的種種危機,這在當下中國也大量存在。所以我們必須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尊重和愛護自然,否則必將受到大自然更為嚴厲的懲罰。所以“治自然”與“愛自然”相結合的思想雖然古老,但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我們雖然主張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但也不能倒向自然中心主義。荀子主張“謹其時禁”,是為了使民眾“有余財”“有余用”。它對我們的啟示是:維護生態平衡是手段,提高人的福祉才是目的。當然,眼下環境破壞、生態失衡等問題較為嚴重,我們需要通過包括進一步提高科技水平等方式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從而長期堅持走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相結合的健康道路。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習近平.十八大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2-11-15.
〔責任編輯:徐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