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清朝移民對嫩江流域農業經濟的影響

2017-06-11 17:45:08楊光
知與行 2017年9期

楊光

[摘要]清朝(公元1636年)以前的嫩江流域,農業經濟發展十分落后,隨著清初貢貂賞烏林政策以及物物交換的興起,逐漸開啟了嫩江流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意識。尤其是從清朝開始流人、流民、站丁等外來移民的不斷進入,嫩江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外來移民的影響,尤其農業發展的影響更是突出。外來移民的到來對嫩江流域的農業經濟提供了勞動力、種子和農具,而且還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支持,使農業經濟的產生獲得基礎。移民充當農產品流通的載體,向該地區輸送充裕的可交換的農產品,并把該地區土特產品積極輸出外地。移民在嫩江流域開發農產品,并進行加工、銷售、開設私營店鋪,為農產品貿易提供了便利的交易地點。在外來移民積極影響下,嫩江流域的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農業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商業經濟繁榮,嫩江流域涌現出了大批城鎮。

[關鍵詞]嫩江流域;清朝移民;農業經濟

[中圖分類號]K249;F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284(2017)09-0100-06

嫩江(Nen River),一說為滿語,又一說為蒙語,但都是“碧綠”之意。嫩江古稱“難水”,明代稱“腦溫江”,清初名“諾尼江”,為黑龍江第一大支流松花江的支流。嫩江流域涵蓋了三個省份,西起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興安盟,流經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黑河、嫩江、綏化、齊齊哈爾、吉林白城,最終注入吉林省松原市的三岔河,與松花江南源合為松花江。嫩江流域大小河流縱橫、物產豐饒,林木茂盛,兩岸為著名的松嫩平原,是黑龍江省重要的糧食產區,也是東北著名的經濟文化產業帶。

一、 嫩江流域的外來移民

歷史上的嫩江流域空曠荒涼,曾是赫哲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東北少數民族聚居地。土著少數民族人煙稀少,社會生活水平低下,一些少數民族部落不事耕種,不識五谷,捕魚為食。“暑用魚皮,寒用狗皮”,處于蠻荒未開發狀態,直至清朝(公元1636年),源源不斷的外來移民到來,對嫩江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清朝時期嫩江流域的外來移民主要包括流人、流民、站丁和墾民。

(一)流人

清初之際,為了鎮壓南方各省的反清武裝起義,清政府把內地各種“罪犯”遣戍到黑龍江地區,即所謂的流人。這些大多因“科場之罪”“文字之獄”或“反叛之嫌”而成為流人,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被流放到嫩江流域的卜魁(齊齊哈爾),此后又流放至布特哈、摩爾根等地。流放的人數越來越多,“嘉慶年間(1796——1820年)發配到黑龍江地區的流人約有1萬多人,其中大多數為漢族。他們除充當水手、站丁和壯士外,多數是‘賞給旗甲為奴”[1]。康熙初年流放人數最多,關內各省在黑龍江者幾乎“無省無人”。為了充實邊疆人口、安扎營地、戍守邊防,從而發展當地的社會經濟,清政府多次向嫩江地區的卜魁增加人口,以至于卜魁成了流人的主要集中地,被稱為清政府所設置的“沒有屋頂的大監獄”。

流人平時在站地、官莊勞動,因他們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生產技能,到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已經在嫩江流域開墾了大量的土地,對當地農副業技術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隨著這些流人的陸續到來,嫩江地區的商品經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

(二)流民

嫩江流域的外來移民除流人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流民。嫩江流域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適合農作物的栽培與種植,但由歷代政府官方招墾或強迫而來的關內移民終因遷移路途遙遠,冬季漫長而寒冷,多數移民未能定居于此,早期嫩江流域的人數并不多。清朝時期沙俄頻繁騷擾黑龍江地區,甚至數次深入嫩江流域,清朝政府積極著手,實行流民充實嫩江流域開發的政策。即使清政府多次下旨招墾,但終因客觀自然條件流民鮮少遷至嫩江流域墾殖的。

直至清朝中期,山東、河北、河南一帶的破產農民因土地兼并、苛捐雜稅,以及天災人禍的逼迫而破產,他們長途跋涉,落腳嫩江流域墾荒種地,起初為佃工或者投身服勞役。嫩江水系滋潤著松嫩平原,廣袤的黑土地吸引著關內流民的目光,他們不甘心僅局限于租種佃主原有的土地,《清高宗實錄》記載,“借旗田之名,額外開荒,希圖存身,旗人亦借以廣取租利,巧為護庇”。

(三)站丁、墾民

深入到嫩江流域的外來移民除流人、流民以外,還有站丁、墾民。緣于各種原因,清朝政府對東北長期實行東北封禁政策,因而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東北地區人煙稀少、防務空虛。嫩江流域土著民多為東北漁獵民族,漁獵生產的特點決定了土著民居住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和分散性,這樣就不能形成一個穩固安定的部落村鎮,這就給沙俄侵略東北一個可乘之機。

在這種情況下,開放東北邊疆,招民墾殖,以實邊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自1880年以來,清政府對荒蕪的東北邊疆逐漸推行“移民實邊”的積極政策。于是,關內北方各省墾民大量涌入東北,深入到嫩江流域的人數也逐漸增多,原本荒蕪的嫩江流域逐漸被開墾成良田。同時,清政府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理、駐防與溝通,在邊疆地區普遍設立驛站夫役,亦稱“站夫”。各站從事傳遞和雜役的人丁,謂之“站丁”,除傳送軍報文書外,并承擔蹓馬、鍘草、煮料、探喂、背包等項使役。

站丁的設立給原本荒無人煙的嫩江流域帶來了生機,“上下站壯丁,自為聚落,每站不下百十家,皆有官方待過客。私開旅店,間亦有之”[2]。驛站內配備較為齊全,“每個驛站配備有牛、馬、車輛,其數目也多少不均。驛站設有站房,供來往官吏、商旅住宿。站房皆是元木垛起來的木刻楞房,房屋寬綽,大小不等。一般站房長約30米,寬約8米,有走廊、地板。大的站房,如摩爾根站房長約30米,寬約20米,能住100多人。外有馬棚、牛欄、倉房”[3]。墾民和站丁的到來,給嫩江流域農業經濟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二、外來移民到來之前嫩江流域的農業狀況

清代初期的嫩江流域土著居民主要是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滿族、蒙古族在此地居住、游牧、狩獵、打魚。“黑龍江省土著部落,向以游獵為生,不嫻耕種”。從昂昂溪文化遺址出土的各種生產工具可見,清朝初期的嫩江流域是以漁獵為生,社會生產力十分落后,沒有商業貿易產生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無商業貿易意識的產生。在外來移民未至之際,嫩江流域荒蕪、空曠而安寧,僅有個別官兵前來此處采集珍珠,“嫩江水勢平緩,沙石停滯,多出奇石,與寶石、瑪瑙相似,往往于岸側拾得。打牲烏拉官兵采取東珠,間年一至。岸畔石子,多含水珠,有空類青”[4]124。

當時嫩江流域的土著民族主要的貿易形式是“貢貂賞烏林”制度,雖然這些對于嫩江流域社會商業貿易的影響力有限,但對于當時土著民族較低的生活需求來說,已經足矣。當時嫩江流域的人參、貂皮、海東青、烏拉草等特產聞名于世,但是當地民眾并不知曉這些特產的經濟效益,除了把土特產作為貢品外,剩余的留作自用,即使偶然有交易的需求,也只是作為物物交換來進行。地廣人稀且資源豐富造成了客觀上農業的發展遲滯。嫩江流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使當地民眾形成了一種傳統封閉的自然經濟循環,僅靠漁獵業養家糊口,并無與外界產生經濟交易的欲求,自然也沒有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觀動力。

對于農業而言,嫩江流域的種植條件并不算最佳,因嫩江地區大部分處于亞寒帶地區,漫長而寒冷的冬季,農作物收成為一年一季。一年一季的農業生產增加了時間成本,且不宜于農作物的品種改良。在大半年的冰雪覆蓋下的黑土地,即使腐殖質含量高,地質偏寒也是限制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當時東北地區的農耕方法流行比較廣的是“火田法”,這種農耕方式較比中原地區精耕細作的農耕方式是落后而原始的,農作物產量低,大約每坰收獲量在二石左右。嫩江地區也是流行“火田法”,產量一直低迷。而嫩江流域的卜魁(齊齊哈爾)土質含沙量高,種植業蕭條,這種狀況在《龍沙紀略》中可見,“卜魁四面數十里,皆寒沙,少耕作。城中數萬人,咸資食于蒙古糜田。蒙古耕種,歲易其地,待雨乃播,不雨則終不破土,故饑歲恒多。 雨后,相水坎處,攜婦子、牛羊以往,氈廬孤立,布種則去,不復顧。逮秋復來,草莠雜獲。 計一畝所得,不及民田之半”。

從中可見,早年嫩江流域的農業生產技術是很落后的,這種半游牧式的農業粗放式經營造成產量低下,廣闊的松嫩平原在清初之際曾一度出現災荒現象。直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中俄分界之際,清政府議定黑龍江、墨爾根境設官莊,以為“屯兵為恒產,為全省屯政之初始”。

三、外來移民對嫩江流域土地的開墾

早年嫩江流域農作物的種植發展落后,雖然黑龍江地區遼闊而土質肥沃,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始終保持著粗獷經營。農作物種植的目的就是滿足自身生存的需要,這在《黑龍江外記》中就曾提及,“黑龍江地利有余,人力不足,非盡惰農也。為兵者一身供役,勢難及于耕耘。而閑處者,又無力多購牛、犁以開荒于數十百里之外。故齊齊哈爾等城不過負郭百里內。有田土者,世守其業,余皆樵牧自給,或傭於流人,賈客以圖溫飽。而膏腴萬頃,荒而不冶,曾無過而問之者,蓋亦勢使之然也”。

清朝時期外來移民的到來使嫩江流域的農業生產力得到相當大的提高。1779年前后,隨著清政府進一步落實刑罰政策,當時發遣至嫩江流域的流人已經達到數百人。這些流人擁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攜帶籽種和農器。若能充分利用這些流人,配給其農具耕牛,使之駐扎官屯,開墾荒地,積蓄糧谷,充實邊防,可謂是一舉多得。當時的黑龍江將軍傅玉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其中的意義,向朝廷請示,在嫩江流域的齊齊哈爾等地增設數處官屯,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農具和耕牛,可由各處的庫存糧銀來撥用。為了鼓勵農業生產,特規定流人在剛開墾荒地的當年免除各種苛捐雜稅。第二年繳付一半,從第三年開始全部繳付。

這個政策極大促進了嫩江流域流人開發土地、開墾農業種植的熱情,嫩江流域的農作物種植范圍及耕種水平迅速提高,嫩江流域的官莊日漸增多,大片荒田變良田。據有關資料統計,“依安縣初有耕地面積為181 850畝,至1930年耕地面積增為1 290 670畝。甘南清末有耕地14 069坰,至1915年增到214 094坰。克山縣荒地419 176坰,至1928年墾出熟地11萬坰,而景星、林甸升科熟地達16萬坰”[5]。農業耕種面積的增加,使得糧食產量也獲得較大幅度地增長,有經驗的農耕民甚至十畝地能產糧七八石左右。而分布在嫩江流域的站丁除了當差服役外,清政府也鼓勵其積極從事農耕、廣開田畝。站丁抵達各站后,清政府先是按照每人以1.5石標準發給初到站丁5個月所需的口糧,此后可攜帶家眷力耕自給,盡量做到“不誤農時,妥善耕種”。站丁開墾的田畝稱為“站丁地”,是由寧古塔和黑龍江將軍就近撥給官田,由壯丁攜同家屬,力耕自給。與黑龍江住房兵屯種植官田(稱兵屯官莊),同屬旗地。

外來移民不斷開墾使原本人煙荒蕪、雜草叢生、野獸經常出沒的嫩江流域變得面貌一新。為了吸引移民深入開發嫩江流域,清朝政府開辟了嫩江流域的交通驛道,大量移民涌入嫩江地區,使荒蕪的邊地被移民墾殖為良田,連年豐收的農產品除了滿足溫飽自給外,逐漸有了剩余,為嫩江流域農產品商品化發展提供了客觀因素。

四、外來移民向嫩江流域提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

農業生產的發展是同生產技術的改進分不開的。外來移民對廣大流民的承佃、開荒促進了嫩江流域的農業墾殖。這些外來移民隨著與當地民眾的接觸越來越多,把從關內帶來的農業生產技術積極傳播,使嫩江流域的糧食生產技術水平獲得很大的改進。但是,嫩江流域的農作物產量卻依然上不去,那些所謂“已開墾”的荒地,只是較比“火耕法”進步了一些,收獲并不明顯。究其原因:一是擇種上不知道選取優良的籽種,僅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二是在水利灌溉上,嫩江流域水系豐沛,但當地人不懂得“挖溝洫、設堤壩,干旱歉收,聽天由命”。三是粗放的農業經營,不曉得精耕細作。隨著清末東北地區的進一步開禁,遷入到嫩江流域的移民日益增多,外來移民大量墾殖良田,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應該看到,清朝外來移民的到來使荒閑的土地得到開發的同時,也打破了原本寂靜和平衡的嫩江流域生態環境,江河里的魚類、叢林里的野獸隨之迅速減少,傳統的漁獵生產方式面臨沖擊。林木叢生、野獸滿地跑的嫩江流域已逐步被開墾成農田,魚類、獸類數量明顯減少,漁獵業生產面臨危機。為了生存,嫩江流域以傳統漁獵生產方式的當地土著居民開始學習農業生產技術,積極投身農作物的種植業。外來移民帶來的“休耕”和“輪作”技術,徹底改變了過去粗獷的“歲易其地,待雨乃播”的原始耕種法,從而提高了糧食的單位產量。過去一坰僅收谷一二石,現在則“得糧四五石,多者七八石”。

糧食的豐收,帶給當地的土著民族極大的信心。他們紛紛投向收獲相對穩定的農作物種植,虛心向外來移民討教農業生產技術。外來移民指導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選種,如何遵守農時,如何使用農具,如何進行田間管理,如何防治各種病蟲災害。在外來移民的幫助和指導下,嫩江流域的農業生產率得到了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當地民眾開始以農業生產為主業。

外來移民進入到嫩江流域,不僅加速了該地區的土地開墾,而且促進了當地農業由傳統向近代的轉變。外來移民不僅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還把關內數千年農業文明所創造的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帶到嫩江流域,“初設驛站時撥給墨爾根站丁二十六人、馬二十匹、牛三十頭。馬,用以驛站傳文送信;牛,用以站丁開荒種地”[3]195,據滿文檔案記載,“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錦州俄佛羅至墨爾根二十站,每站派三十名,從中檢選賢能者,補放為各站領催。發給此等人之建房木料、車輛、犁具等,由索倫總管酌情發給”[4]223。由此可見,由站丁構成的移民,充當駐防、聯絡之用,平日里也耕種土地,自給自足。他們的到來,為嫩江流域提供足夠的生產力外,還帶來牛、犁具、車輛等農用物資。

關內移民帶來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先進農業生產工具,使耕作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進,甚至部分地區使用農業機械。在外來移民和當地民眾共同辛勤努力下,農機具和農作物種植技術的普及,大大促進了嫩江流域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嫩江流域的糧食和各種農作物產量不斷增加,不但滿足本地區所需,供給國內,還大批輸往世界各地,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糧食產量的逐年增加使嫩江地區成了當時的主要產糧區。

五、移民促進嫩江流域農產品的商品化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嫩江流域的農產品商品化進程趨勢逐漸增強,外來移民發揮的作用更是加速了進程速度。外來移民大量遣戍到嫩江流域,他們深入到嫩江流域積極從事商業貿易,盡管交易面十分有限,但開啟了嫩江地區商品經濟的歷史。這些外來移民的原籍或家鄉多為社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因此他們的到來,開啟了當地民眾的商業意識,“關內人來貿易,俗稱跑腿。有費姓者,不詳何籍,在齊齊哈爾貿易,頗以信義稱”[6]247。

(一)商品交易

這些外來移民,往往將自己從關內帶來的“奇特巧”“稍涉貴重”之物當作商品售賣給當地人做交易,“齊齊哈爾賣香囊者,河南人,夏來秋去;賣通草花者,寶坻人,冬來春去。所賣者閨閣物,得利最厚,可知好尚日趨靡靡,邊方且然”[6]226。外來移民從事貿易以換取生活日用品,使當地人“知市賈”,開啟商品經濟的思想,嫩江流域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經濟開始出現并得到迅速地發展。在外來移民的帶動下,農產品商品化已是常態。嫩江流域的關內移民把種出的糧食除留夠自用外,還把豆類磨成面或者制成各種食品,與嫩江流域當地的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人民進行交易,換回乳品、肉食、毛皮。

此外,外來移民在自家小院開辟菜園,栽種蔬菜瓜果賣與當地民眾,“流人辟圃種菜……四月后上市鬻之”“流人辟圃種菜,所產惟芹、芥、菘、韭、菠菜、生菜、蕪……”。同時,關內移民也對當地的土特產品進行積極的外銷。嫩江流域的齊齊哈爾西北多山林,茂密的叢林蘊藏松籽、榛子、木耳、蘑菇等土特產,這些土特產價值不菲,得到關內人民的青睞,外來移民在農閑時采摘土特產品,充當流通的橋梁,甚至專門從事于關內與東北之間的土特品貿易,獲利豐厚。

(二)開設手工作坊

在外來移民的影響下,嫩江流域地區出現了各種以加工農產品為主的手工作坊,逐漸形成了制油、制酒、制粉為主的三大民族工商業。移民對嫩江流域工商業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的供給:一是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二是提供了品種豐富的原材料。三是提供了先進的技術與經驗。他們積極對嫩江地區的特產進行開發、加工、銷售。“齊齊哈爾出堿,城東有堿廠,流人相聚煎曬,通行吉林。又出火鐮,關以東貴之,稱其加鋼,甲于內地,號卜奎火鐮,相贈答,以為土產佳品,樺皮鞍版次之。”[6]250

(三)站丁地的形成

隨著驛站的設置,“站丁地”成為清初黑龍江地區經營農業工業的基點。除“站丁地”外,有的站丁還開墾私田,經營副業。據統計,雍正年間已有7 000多坰“站丁地”。與此同時,清政府在黑龍江城(即璦琿城)、墨爾根城和齊齊哈爾城附近開墾的各種旗田(包括兵屯官莊、公田等)也有十余萬坰。

(四)發展農業生產

在清政府積極的勸民政策和壯丁、駐防官兵的辛勤勞動下,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嫩江流域的農業生產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農業生產獲得了大豐收。戶部郎中包奇所轄的吉林界內伯都訥等6站的農田,供給各站人員外仍有剩余。流人西清的《黑龍江外紀》也有同樣記載,“索倫、達斡爾不諳農事。康熙年間特遣院,課其耕種,嘗一郎中包奇課耕有法,禾稼大收,奉旨褒美,事在二十五年”。

(五)繁榮民族工商業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促進了嫩江流域村鎮商業的繁榮。在村鎮的基礎上,又涌現出一批城鎮。著名的有寧古塔(黑龍江寧安縣)、吉林烏拉、齊齊哈爾、墨爾根、伯都訥、璦琿和依蘭哈喇(黑龍江依蘭縣),7個城鎮是東北歷史上著名的“邊外七鎮”。土地開發帶來了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鎮的出現,城鎮的出現自然帶動了其他各行業的繁榮。農業的豐收,人口的繁衍增多,日益促進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在齊齊哈爾涌現出許多著名的大大小小的民族工商企業,在東北乃至全國也小有名氣。外來移民是嫩江流域商品經濟的主力軍和引領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促進了嫩江流域的社會經濟繁榮發展,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人口的增加、商業的繁茂吸引著行商大賈紛紛前往,商業貿易空前繁榮,正如方式濟《龍沙紀略》中生動地記述道,“入土城南門,抵木城里許,商賈夾衢而居,市聲頗嘈嘈”。

(六)實行墾荒政策

至19世紀末,在黑龍江地區已墾放荒地畝數約為163萬余坰。光緒三十年(1904),“日俄交戰,外勢內侵”,東北邊疆危機頻發,籌措糧餉、駐防實邊成為當務之急。經黑龍江將軍達桂奏準,其轄區荒地全體開放,并于生城齊齊哈爾設立墾務總局管理放荒事宜。為了激發墾荒的積極性,清政府對放荒政策進行了調整,變“旗領民佃”為“旗民兼放”,并于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1909年1月)頒布施行《沿邊招墾章程》,對出放邊荒制定了優惠政策,對出放蒙荒則制定了特殊的優惠政策。優惠幅度越來越大,“光緒二十五年(1899),于生城設立蒙古荒務總局并制定章程,規定荒地每坰征收押租4吊200文,一半歸國家,一半歸蒙旗;六年后升科,每坰征租錢660文,240文歸國家,420文歸蒙旗”[7]。義和團運動之后,沙俄勢力不斷入侵黑龍江,包括嫩江流域在內的黑龍江地區移民墾荒、駐防邊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顯。1908年,黑龍江巡撫程德全以225萬兩白銀購進火犁兩臺,在訥漠爾河南段開荒,這是官辦機械墾殖的開始。民國以后,嫩江流域的農業開發在外來移民的影響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外來移民影響下,嫩江流域農業經濟繁榮,人口數量增加,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又從人力和物力上充實了邊防。同時,這也加速了國有地向私有地和旗地向民地的轉化,并最終形成了土地私有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嫩江流域放荒招墾的過程中,曾出現了一些承領大段荒地的農墾公司,例如1907年7月于齊齊哈爾成立的瑞豐農墾公司。這些農墾公司采用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經營方式,引進新式農機器具,給嫩江流域的農業生產注入了新的因素。盡管這種新因素十分微弱,而且以后的發展也相當緩慢艱難,對嫩江地區傳統的農作方式并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但畢竟起了發端和示范作用。

六、結語

清朝之前的嫩江流域農業發展水平低,處于落后的發展狀態。在清朝時期的外來移民的積極影響下,嫩江地區民眾開始投身農業生產,并獲得關內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先進的農用工具,生產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隨著邊地開發的擴大,野生魚類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在逐漸減少,漁獵業走向了衰敗。而外來移民廣開良田、連年豐收,這給嫩江流域民眾從事農作物種植業以很大的動力,越來越多的嫩江當地民眾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清朝移民的辛勤開墾,使嫩江流域的農業生產得以發展,這不僅使嫩江地區的生荒地得以熟化,農作物產量得以提高。此外,外來移民提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工具、生產技能,并積極從事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使該地區社會生產力獲得很大的提高,社會分工更加明確,移民加速了嫩江流域的農產品商品化的進程。由于農業的穩定發展,人口繁衍增多,客觀上促進了嫩江流域的商業和貿易的發展,如嘉慶年間成書的《黑龍江外紀》中記載,將軍衙門所在地齊齊哈爾,“商販多晉人,鋪戶多雜貨鋪……編鋪戶為十二排……有火災,十二排鋪頭,持籌奔救,誤者民官責之”。新城鎮的出現更是帶動新一輪外來人口的遷入,隨著人口的二次遷入,嫩江流域的商業貿易繁榮興盛,從而使嫩江流域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呂秀蓮.黑龍江地方簡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204-205.

[2]姜維公,劉立強.中國邊疆研究文庫:東北邊疆卷十一[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192.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委員會.編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黑龍江文史資料(第六輯)[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188.

[4]徐宗亮.黑龍江述略[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5]王洋.簡述清末民初移民對齊齊哈爾地區的影響[N].理論觀察,2012-05-94.

[6]姜維公,劉立強.中國邊疆研究文庫:東北邊疆卷十[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

[7]辛培林,王敬榮.黑龍江疆域歷史與現狀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66:234.

〔責任編輯:屈海燕王圣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在线看AV天堂|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99re免费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日韩高清成人|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全裸无码专区|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婷婷综合色|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免费黄色网|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www.youjizz.com久久|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亚洲无线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一级片|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激情综合激情|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欧美午夜性视频| 片在线无码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亚洲 成人国产|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