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一芳
北京市民夏女士反映,近日她在湖景東路停車時,經“停車管理員”引導,把車停在了路邊,并交了20塊停車費。但等夏女士辦完事回來,車被貼了條。
明明有“管理員”收費,到頭來卻收獲“罰單”一張,這事不管發生在誰身上,都難免義憤不平。遇上這等坑人的“山寨”車位,除了認栽也別無他法。
現實中不少人都被“山寨停車位”坑過,雖然在“山寨停車位”上停車有錯,但不是故意違規,甚至可以說,完全是被誤導的,根本談不上違規。因此,“山寨停車位”的背后,相關監管難辭其咎。
實際上,各地對停車管理員收費資質、停車場規劃設立資質、停車場價格收費標準都有紅頭文件和制度規定,但這些政策在具體執行中往往受到執法力量不足、執法手段單一、執法嚴格程度不高的限制,陷入沒法管的執法困境。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目前還沒見到“山寨停車位”和非法收費人員受到嚴厲處罰的消息。所以,夏女士遭遇“山寨停車位”被罰的新聞,最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它暴露了城市管理者在停車管理方面的短板。
治理“山寨停車位”,需要下的功夫很多,比如將違法的“山寨停車位”予以取締。但對于管理部門來講,一個推卸不掉的責任是,正是由于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立法職能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山寨停車位”亂收費問題的出現。
因此,根治“山寨停車位”收費亂象,既要進一步完善法規、執法到位、懲處給力,又離不開有效增加停車位供給。
筆者建議,政府不妨將“山寨停車位”轉正。轉正并不意味著容忍“山寨停車位”繼續存在,而是由政府統一收回,然后由職能部門公開招標、定價和管理。同時,還要積極新建車位,并盤活現有車位存量,比如一些地方探索實行的機關空閑車位對外開放、小區車位錯時互換,這些舉措都值得借鑒和推廣。不然的話,監管缺失,服務滯后,管理無序,“山寨停車位”就難以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