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減產”大戲如何演才能不砸鍋?

若想讓“減產”能夠善終,“減產”協議參與國需要仔細分析并預判未來需要承受多長時間、多少份額的退讓。
朱潤民專欄
高級經濟師,長期從事石油經濟研究與國際原油價格預測
5月25日,歐佩克主導的“減產”又到了關鍵時點,市場焦點聚到了“減產”協議是否延長、延長到什么時間以及怎么延長。應該說,這一場“減產”大戲的時間已接近尾聲,但效果遠遠低于預期。公開數據顯示,全球石油庫存下降速度遠低于預期,國際原油價格重回減產協議達成時的水平。如果不進一步延長減產時間,甚至不一進步加大減產規模,市場份額爭奪戰在所難免。國際原油價格重回本輪周期的低位區間(以WTI為準,低位區間25~35美元/桶)亦將成為現實,甚至不能排除短期跌破區間下限的情況。雖然“減產”是一部陳年舊片,但這一輪“減產”似乎達到了歷史最高境界,“減產”目標兌現率創歷史新高,但效果卻不那么耀眼。“減產”如何演下去才能不砸鍋?需要好好把脈,定好方子。
首先,把好脈要正確認識當前形勢。據國際能源署4月13日發布的月度《石油市場報告》估算,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日均消耗石油庫存約20萬桶。在歐佩克主導的“減產”協議高兌現率下,第一季度的日均石油供需缺口僅約20萬桶。在不考慮數據變化有前低后高差異以及其他因素影響情況下,“減產”兌現率高與庫存下降幅度低有兩個因素值得深入分析研究。一是新增產能供給,美國石油產量明顯快速增長。據美國能源信息署周度數據,第一季度日均原油產量增長近43萬桶。二是消費增長問題,美國能源信息署月度數據顯示,今年1月日均石油消費同比僅增長17.9萬桶,而2月卻出現了同比、環比“雙降”現象,分別下降49.2萬桶和4.6萬桶。這意味著美國石油庫存在今年第一季度雖然是先升后降,但總體穩定甚至上升。很顯然,這一輪“減產”遇到兩個新問題,即產量附和著油價的上升而快速增長,而消費增長卻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抑制。這與歷次“減產”截然不同。再加上美國以外的非歐佩克國家在建產能項目的陸續投產形成有效供給,以及實際石油消費增長弱于預期,直接導致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的今年一季度石油庫存消耗降低。
其次,“減產”非良藥但苦口,只能企求相對效果。迄今為止,“減產”協議已經執行4個多月,雖然沒有實現參與國的預期目標,但卻為美國境內原油生產商提供了大力提升產能和產量的有利條件,也為其他地區的擬建產能項目重新啟動投資建設提供了信心和動力。即便是參與“減產”協議的歐佩克成員國伊朗、伊拉克等仍然有強烈意愿加大國內石油產能建設力度。如果國際原油價格進一步持續快速大幅上漲,全球很多正在等待價格上漲而進行投資決策的產能建設項目將再次蜂擁而出,“減產”協議參與國需要讓出更多的市場份額,過剩產能將越聚越多,仍然難逃市場份額爭奪戰,最終落個費力不討好的結局。因此,如果“減產”協議參與國不想“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需要在“減產”延長時間、減產規模上做出精心籌劃,以把國際原油價格維持在一個可以讓新增產能增長有限、過剩產能規模逐漸收縮的區間。這個區間可能與前段時間沙特王儲提到的45~55美元/桶的區間相近,亦與筆者年初提出的WTI三個運行區間中的高位區間相近(核心區間35~45美元/桶,高位區間45~55美元/桶,低位區間25~35美元/桶)。這或許是可以期待的,但“減產”協議參與國需要仔細分析并預判需要承受多長時間、多少份額的退讓。否則,“減產”將不能善終。
責任編輯:趙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