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趙 雪 盧凱瑞
華北鄂南的復產學問
○ 文/本刊記者 趙 雪 盧凱瑞
原油復產要科學進行,既要保證效益,也要保證安全。
仲春時節,車行在甘肅慶陽黃土高坡的盤山路上,片片油菜花和桃花交錯著出現在眼前。明亮的顏色給黯然了一個冬天的黃土地帶來了春的希望。
隨著山路越走越遠,上下忙碌的磕頭機開始間或出現。然而在去年3~8月,這里還是另外一番景象。
“受低油價影響,去年華北油氣分公司對鄂南工區油井采取了全部關停措施。那時看到的磕頭機都處于關閉狀態。”華北油氣分公司采油一廠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去年10月開始,隨著油價回升,部分油井在50美元/桶的油價下已可以產生效益,華北油氣分公司決定復產部分油井,以實現正的現金流。
“我們初步優選紅河、涇河、渭北、洛河4個油田4個單元87口井進行復產,計劃恢復產量3.37萬噸。”華北油氣分公司采油一廠效益復產實施負責人石明杰說。
華北油氣分公司采油一廠在鄂爾多斯南部擁有紅河、涇河、渭北、洛河等4個油田1337口油井。以往以產量為目標的粗放式開發方式在低油價下面臨極大的經營壓力,不得不在2016年3月~8月期間,分批次的將1337口油井全部關停。這一舉措使華北油氣分公司較2015年減虧了7.94億元。
油價充滿了變數,油井關停并非一勞永逸。在設備折耗高企的現實壓力下,油價向上的波動讓華北石油人又看到了復井的希望。因此,如何利用手中資源將虧損扭轉為盈利,成為采油一廠最關心的問題。
“鄂南工區前期開發的步子邁的有些過大,接下來的復產需要更科學的進行。”石明杰解釋。
2016年10月,華北油氣分公司組織復產攻關小組開始論證策劃復產方案。以井組或單元為基本評價單位,分別計算經濟可采儲量、油氣資產現狀,測算折耗率,以復產后測算成本和2017年分公司測算油價為基礎,以現金流為正標準,開展井組復產經濟效益評價,評估復產的可行性。按照“地質工程相統一,地面地下相統一,井筒和地面相統一”三統一原則,華北油氣分公司開始論證優選復產區塊。

●華北油氣分公司鄂南工區的原油復產首先要保證的是效益復產。 攝影/馬獻珍
國際油價在50美元/桶以上時,關停的油井有不少都能實現效益,而怎樣科學的選擇至關重要。“從1337口油水井中優選出89口復產井,選取意義非常大,要考慮長遠發展。”石明杰介紹。
對于油田的長遠發展來說,油井開發不僅是生產的過程,更是一個對油藏研究認識的過程。“2016年3月份第一批關井我們只留下具注水井的井組以及少部分做地質研究的高產井。現在復產也要將每一口井研究透徹才行,選的也多是具研究價值的高產井。”華北油氣分公司采油一廠作業二區經理范彥峰說。
“復產方案的論證原則是‘生產效益最大化、方便管理最優化、效益產量最高化,’其核心是效益復產。想要生產效益最大化,則管理難度與幅度要最小,效益產量要最高。”華北油氣分公司采油一廠負責人介紹。
為實現效益最大化,華北油氣分公司復產所選油井或為多口高產井集中在一起的井組,擁有配套小集輸管線,隨產隨銷,方便管理;或為集輸管網完善、操作成本相對較低的單井。如采油一廠二區的紅河60-6井場,其中三口井位于一個平臺,另三口井也地處附近。
“紅河60-6井場有一個小集輸站,產出的水經處理后直接回注地下,平衡地層壓力。產出的油脫水后直接輸走銷售,不用進管網。剩下的油井雖相對分散,但產油產水均通過增壓站、聯合站到管網,也能集中管理。”范彥峰解釋。
深耕效益復產,在原油銷售上也大有可為。華北油氣分公司原油對外銷售采取現金支付,每月25日確定下月銷售量。“我們預測國際油價在50美元/桶以上能保證現金流為正,所以我們市場銷售科在每月25日根據國際油價走向決定下月賣出原油量。”石明杰介紹,“在國際油價跌到50美元以下時,提高罐容,少買一些原油;在國際油價回升至50美元以上時,我們再將之前儲存的原油賣出。”
效益復產除了開源,還需節流。華北油氣分公司通過優化動力等方式降低成本。
目前,油田主要以天然氣發電機、柴油發電機以及架設電網三種方式提供動力,三種方式各有優劣,怎樣選擇更節約成本?比如,在方便架設電網的地方用電無疑比使用天然氣、柴油更便宜,但在紅河、涇河區塊,華北油氣分公司有了不同的計算。
“雖然這兩個地方架設了電網,用電更便宜,但我們準備在這里推廣天然氣發電機。因為井場一部分高產井也產天然氣,但并未進入管網,無法形成效益。”石明杰介紹,“這樣不僅能節省電費,還能防止天然氣對外放空造成浪費和對環境的影響。”按照今年3月份制定的計劃,采油一廠將安裝15~20臺天然氣發電機。目前,該區塊已經安裝2臺天然氣發電機,每臺發電機一年節約電費10~15萬元。
在紅河60-6井場,雖然已經是仲春,但山里的天氣依舊很涼,并伴隨著大風。在這里,由7個員工負責6口復產井。
“復產以來,工區面臨最大的難點之一就是人的問題。”石明杰透露。去年關停井后,三個采油廠合并為一個采油廠,原有1800多人現在只剩486人,其余員工或被分流或協商解除勞動合同。
今年油井重新開啟,員工們高興,但也面臨著人手緊張的現實,平均1.3人管理一口復產井。同時,還要兼顧其他關停油水井,增壓站、注水站等設備日常巡護和保養工作。
在紅河60-6井場上,記者看到新婚的采油管理二區采油二班副班長孫庭卓。
“說不辛苦那是假的,但是我們的干勁很足。”面對記者的提問,孫庭卓信心十足。由于人手緊張,幾個男員工在一起,生活上難免有些粗糙。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孫庭卓的新婚妻子特地辭掉了工作特別來井場幫忙做飯、洗衣服等。
“有的崗位只剩下班長和他培訓的一個‘新兵’,剩下的人必須從二線調來重新培訓,。”采油一廠生產安全科主任劉威武介紹。為保證安全復產,采油廠將年老體弱的員工和女員工調往工作強度較低的二線,將原處于二線的年輕男員工補充到一線崗位。人員培訓時按照廠級、隊級、班組級三級嚴格培訓,由各級領導直接負責,未達要求繼續組織培訓。復產至今,雖然采油廠各技術崗位有大量新面孔,但因為培訓到位,未因人為原因造成任何損失。
除了人員,安全環保也是原油復產的難點之一。因此,華北油氣分公司絲毫不敢放松環保方面的工作。在原油集輸方面,采油廠對管線逐條熱管、掃線、試壓,排查風險點。在汽車運輸方面,采油廠經過安全確認、車輛檢查、司機檢查等一系列流程進行嚴格把控。“從停產到現在,采油廠油水運輸未出現任何交通事故、油污外泄等情況。”劉威武介紹。
“安全環保不到位,后期損失會更大。”華北油氣分公司還將安全第一責任人由相關領導管理安全轉變為一把手直接負責,確保了安全復產的進行。
責任編輯:趙 雪
znzhao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