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 謙
人文
斯大林靠啥打敗摩托化
○ 文/陳 謙
蘇聯想方設法滿足武裝力量的汽油和潤滑油需求,為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主動。
德國對蘇聯的進攻最初讓約瑟夫·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黨、政、軍領導層感到措手不及。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國軍隊不宣而戰,越過蘇聯國界。德軍整師的坦克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每天以三四十英里的速度向前推進,就連能迅速開炮的摩托化重炮也能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以每小時40英里的速度隆隆挺進。在德軍“閃電”般的攻擊下,蘇軍與德軍的坦克進行了殊死、頑強的拼搏。蘇聯人民開始了偉大的衛國戰爭。
戰爭初期的形勢尤為慘烈。在戰爭開始后的最初3個月時間里,蘇聯紅軍在占絕對優勢的敵人的強大壓力下,經過浴血奮戰,被迫向莫斯科方向撤退,并退至距離莫斯科較遠的戰略要沖。由于德軍實施密集的空中轟炸,蘇聯西部特別軍區的機場、油料庫被炸毀。
戰爭開始時,蘇聯紅軍燃料部門共擁有247座固定油料庫,滿裝時總容量可達65.3萬立方米,此外,還有2000節車皮的包裝食品及其他物資。蘇聯90%的軍用倉庫分布在邊境軍區,國防人民委員會擁有122萬噸的石油儲備。在戰爭開始后的最初半年時間里,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共損失了16萬噸用于日常補給的燃料和30萬噸戰時儲備燃料,只有約6萬噸燃料被疏散出去。
蘇聯西部邊境地區的大部分飛機、坦克和汽車由于缺少燃料而被摧毀。在德國坦克集群的重重包圍下,蘇聯紅軍在白俄羅斯地區遭受重創。由于遭到突然襲擊,蘇聯指揮部失去了與各戰斗部隊的可靠通訊聯系,軍事技術裝備所需燃料嚴重短缺。這些都對最初的作戰失利產生了影響。
雖然戰斗失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斯大林領導集團的失誤所致,但斯大林仍采用習慣的做法,將一切責任推給德米特里·帕夫洛夫大將領導的西部特別軍區指揮部。在對德米特里·帕夫洛夫大將進行指控的罪名中,包括軍隊后勤供給中斷。
在戰爭初期,國家重要經濟區的淪喪對蘇聯經濟狀況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德軍侵占了蘇聯的大片土地,在這些土地上戰前曾生活著占全國居民41.4%的8000萬人口,生產全國46%的工業產品,其中包括68%的鋼、67.8%的鋼材、60%的鋁和62.5%的煤炭。1941年各種消耗和損失共計1964.7萬盧布,而1942年則達到5564.5萬盧布。
戰爭一開始,蘇聯就開始實施戰時經濟改革措施。1941年6月24日,蘇聯人民委員會決定成立疏散委員會。領導這個政府特別機構的關鍵人物是阿列克謝·柯西金和米哈伊爾·彼爾烏辛。3天后,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委員會通過了《關于撤出和安置人員及貴重物資的條例》的決議。
蘇聯紅軍部隊很快就從最初的驚慌失措中恢復過來,并在葉利尼亞地區成功地實施了第一次反攻。這些普通的軍官和士兵不怕流血犧牲,在難以想象的復雜條件下,為保衛祖國的領土義無反顧。為了表彰這些參戰部隊,誕生了光榮的蘇聯近衛軍。蘇聯國防委員會1941年7月30日通過了《關于發展蘇聯東部地區和土庫曼石油開采和石油加工相關措施》,緊接著,1941年10月28日又通過了《關于將“馬伊科普石油聯合體”和“格羅茲尼石油聯合體”疏散到巴什吉爾自治共和國》的決議。
根據1941年7月12日通過的一系列決定,蘇聯政府向蘇聯東部地區共運送了150萬節車廂的人員和各種物資,疏散了1360多個大型工業企業。1941年7月,將烏克蘭地區的奧德薩、赫爾松和別爾江斯克3個裂化廠搬遷至蘇聯的東部地區。
蘇聯紅軍大規模的征兵影響了生產,勞動力出現災難性的短缺。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以保證對國防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生產部門的干部配備,其中包括石油開采和石油加工企業。少年和婦女構成了基本勞動大軍。他們應征從事生產,進入工廠的培訓學校和技校學習生產技術。在采取動員措施的同時,所有企業實行了嚴厲的管理制度,特別是在實施軍事緊急狀態和被圍困狀態的情況下。1941年12月,通過了關于對國防工業企業的工人和職工因擅自離開工作崗位和遲到給予處罰的法令。這些企業的所有工作人員都被視為應征開赴勞動前線,違反者將被視為逃避勞動,并根據戰時法律移交法庭審判。

●1945年4月30日下午,蘇聯紅軍將紅旗插上了德國柏林國會大廈屋頂。
蘇聯領導人推行的這種嚴厲措施得到了人民的廣泛支持和理解,人們的勞動熱情和愛國主義情緒高漲。1941年8月,蘇聯通訊社報道稱,蘇聯石油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增加生產前線和后方所必需的燃油和潤滑油,在石油工業企業中,廣泛開展了“爭做百分之二百工人”的愛國主義運動,即爭取在一個工作班次內完成不少于200%的工作定額。所有人都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口號鼓舞下,全身心地投入生產。


●充足的石油等燃料能源做保障,使蘇聯紅軍的坦克大戰、海戰、空戰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戰績。

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最初階段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如何保證提供充足的燃油和潤滑油供應問題十分尖銳。1941年,蘇聯石油工業只能保證國家國防人民委員會當年戰爭所需航空汽油的26.6%,柴油的67.5%,航空潤滑油的11.1%。蘇聯武裝力量燃料總局局長瓦西里·尼基京上將為此著急上火。
在蘇聯國防委員會1941年7月15日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在1941年第三季度中提高航空汽油生產計劃》的決議。該決議向蘇聯石油工業人民委員會提出了確保蘇軍航空部隊燃料供應的極為艱巨的任務。蘇聯國防委員會1941年7月30日通過了《關于發展蘇聯東部地區和土庫蔓石油開采和石油加工的措施》的決議。該決議要求大幅度提高油田和石油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加速建設烏法、塞茲蘭、薩拉托夫、伊希姆巴耶夫斯克等石油加工廠。
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在戰爭的第一年,蘇聯石油工作者盡最大努力擴大石油生產規模。阿普歇倫半島的油田鉆探進尺達到93萬米,752口油井投產。在這一年里,巴庫地區向國家提供了2350萬噸石油260萬立方米天然氣,創造了整個蘇聯石油開采史上最高的生產紀錄。在1942年最為艱難的環境下,格羅茲尼的石油工作者們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向國家提供了140萬噸石油。格羅茲尼地區共生產了300萬噸石油,為蘇聯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1941年,蘇聯石油產量達到3300萬噸,超過了戰前最后一年的水平。
聯共(布)中央政治局1941年8月批準了國家國防軍事經濟計劃。1941年第四季度,蘇聯人民委員會制定了“第二巴庫”、哈薩克斯坦和中亞地區的鉆井工作量為34萬米的任務目標,其中包括13.5萬米的勘探井的鉆探工作。1942年鉆井工作量計劃為176萬米,其中包括勘探井鉆探進尺65萬米,計劃投產1550口油井,以及加快一系列新石油加工企業的建設。
由于受到德國法西斯軍隊突破南部防線的威脅,1941年10月28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關于將“馬伊科普石油聯合體”和“格羅茲尼石油聯合體”疏散到巴什基爾自治共和國》的決議。這項工作在石油工業人民委員會主席伊萬·謝金的直接領導下進行。1941年11月,伊萬·謝金帶領一個專家組到達蘇聯的主要石油產區格羅茲尼和巴庫。此行期間,順利地組織了石油加工企業從蘇聯的南部地區向其他地區遷移,以及加快被疏散企業在新的地點安裝和投入生產的復雜問題。

●1945年6月24日,蘇聯紅軍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勝利大檢閱,顯示自己的強大威力。
高加索石油產區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客觀上加強了蘇聯東部地區在開采和加工石油方面的作用。1942年9月22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關于全面加速發展“哈薩克斯坦石油聯合體”、“彼爾姆石油公司”、“布古魯斯蘭石油公司”、“塞茲蘭石油公司”、“伊什姆拜石油公司”、“圖伊馬濟石油公司”、“土庫曼石油公司”、“加里寧石油公司”以及“伏羅希洛夫石油公司”石油生產的措施》的決議。
這實際上標志著在伏爾加—烏拉爾地區建立強大的石油開采和石油加工區域的計劃正式開始實施。1942年底,蘇聯東部地區平均日產石油較同年8月增長了50%。1942年底,生產油井的鉆探進尺為20.9萬米,勘探井鉆探進尺為9.3萬米。同一時間共有482口油井投產,僅1943年第一季度就有580口井。
為了落實預定的計劃目標,蘇聯從老石油工業區向巴什基爾自治共和國、韃靼自治共和國、薩馬拉州、奧倫堡州和彼爾姆州等地轉移了大量機構組織,這些單位擁有大量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家、鉆井工人以及勘探和鉆井作業設備。僅從克拉斯諾達爾和格羅茲尼地區就向東部和中亞地區輸送了17486人,其中有1351名工程技術人員。
許多具有高水平專業知識的生產組織者被任命為新的石油企業的領導人,如“彼爾姆石油公司”經理埃·塔吉耶夫、“巴什基爾石油公司”經理C.庫維金、“古比雪夫石油公司”經理A.瓦西里耶夫、“薩拉托夫石油公司”經理阿斯特瓦察圖羅夫。
1942年9月22日,在蘇聯國防委員會會議上又通過了一個重要的決議,即《關于在國家中部、東部和中亞地區全面加快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甲苯、潤滑油生產》的第2326號決議,該決議旨在采取緊急措施,大幅提高燃油及潤滑油的生產。
盡管蘇聯石油工作者進行了忘我的勞動,但戰爭帶來的極端惡劣的條件還是造成了國家石油生產的下降,石油產量從1940年的3100萬噸降至1945年的1930萬噸,降幅為37.7%。這勢必加劇了石油加工部門本已十分復雜的生產情況,導致無法完全滿足空軍對高辛烷值航空汽油日益增長的需求。1941年,蘇聯共生產了126.9萬噸航空汽油,1942年則只生產了91.2萬噸。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了553.9萬噸航空汽油。同時,在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空軍部隊共消耗了448.1萬噸航空汽油,而海軍航空兵部隊則消耗了50多萬噸航空汽油。
除此以外,1941-1945年期間,蘇聯還有其他許多大量需要航空汽油的用戶,如航空工業部門。該部門在戰爭期間共生產了13. 7萬架飛機,并擁有自己的航空飛行單位。民用航空部門和北方海路總局的航空大隊也需要大量的航空燃油。甚至人民內務委員會也擁有自己的航空大隊。上述單位在4年的戰爭中消耗的航空汽油遠遠超出蘇聯統計部門間接公布的55.8萬噸的數字。
蘇聯1941~1945年期間從其他國家獲得了大量的航空燃料,以此彌補出現的燃料短缺。在租借法案框架內,反希特勒聯盟中的伙伴國向蘇聯提供的航空汽油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美國在租借法案框架內以及通過商業合同,共向蘇聯提供了215.9萬噸的石油產品,其中高辛烷值航空汽油為119.8萬噸,包括55.8萬噸的99A航空汽油。
而當時蘇聯國內石油加工企業的技術水平只能生產低辛烷值的航空汽油。在戰前的1941年,在蘇聯生產的88.3萬噸航空汽油中,大部分為70~74辛烷值的航空汽油,只能滿足國產舊式飛機的需要。這種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并未出現任何改變。國內石油加工廠無法保證提供雅克—1、伊爾—2、米格—3、拉—5及其他新型作戰飛機所需的B—78號航空汽油。美國提供的大部分高辛烷值汽油,在石油加工廠或在紅軍和海軍的戰斗部隊中,直接作為辛烷添加劑用于加工高質量的航空燃料。1943年4月-1945年期間,在蘇聯軍用倉庫直接生產的高辛烷值汽油占蘇聯國內同類產品生產的53%。
為保證向蘇聯空軍提供高質量的燃油,盟國還向蘇聯提供了專門的辛烷添加劑、乙醇及其他液體,這些添加劑對生產蘇聯武裝力量所需的高辛烷值汽油,以及提高車用汽油辛烷值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戰爭期間,蘇聯共獲得了83.4萬噸添加劑,其中從美國得到了73.2萬噸,從英國在伊朗的阿巴丹煉油廠得到了10.2萬噸。
在美國向蘇聯提供的石油產品清單中還包括:260萬噸車用汽油,1.7萬噸煤油,28.7萬噸重油,11.2萬噸潤滑油,5769噸石蠟,4788噸化學添加劑以及999噸其他產品。在租借法案中,除了石油產品外,還包括美國向蘇聯提供用于建設4座綜合性石油加工廠的設備,以及鉆機和其他油田設備、套管、壓縮泵管、便攜式拆裝導管、監控測量儀、油輪、鐵路油罐車、加油車和許多其他產品。美國向蘇聯提供高辛烷值汽油和辛烷添加劑等,對保證蘇聯武裝力量空軍的軍事行動,以及國內航空企業和其他航空機構進行有效的生產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蘇軍占領了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使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原油來源。
“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武裝力量在戰略、戰線和集團軍戰役作戰中共消耗了1640萬噸各種油料。”蘇聯武裝力量燃料總局局長瓦西里尼基金上將說。德軍距離莫斯科越近,就會受到蘇聯紅軍部隊越為激烈的抵抗,而蘇聯紅軍部隊則可以不間斷地從后方獲得燃料和潤滑油的補給。
在那些艱苦的歲月里,蘇聯普通指戰員所表現出的強大的英雄主義精神成為蘇聯人民愛國主義的最鮮明體現。這些普通的軍官和士兵不怕流血犧牲,在難以想象的復雜條件下,為保衛祖國的領土義無反顧,做出了頑強地不懈努力。1941年6月22日起至1945年5月9日結束,蘇聯衛國戰爭共持續了1418天,2700多萬蘇聯公民為保衛祖國獻出了生命。
責任編輯:陳爾東
znchenerdong@163.com
點 評
能源保障 勝利銳器
希特勒發動的“摩托化”、“閃電戰”主要依靠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機動作戰能力,石油等燃料能源資源在很大程度中決定了法西斯德國軍事行動的戰略和戰術。要取得反攻的勝利,同樣缺此不可,必須要有充足的石油等燃料能源資源做保障。
坦克大戰、海戰、空戰取得的一個又一個輝煌戰績,如果沒有燃料,坦克手、飛行員和海軍艦艇官兵是無法完成賦予他們的戰斗任務的。可以肯定地說,在偉大衛國戰爭中,對蘇聯紅軍和海軍的燃料保障是蘇聯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愛好自由的人民都有統一的目標和統一的行動。租借法案是蘇聯、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新型關系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極為復雜的條件下,盟國之間能夠達成相互理解,成功地運用國際經濟關系的有效機制,對蘇聯武裝力量的燃料補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這個統一體中,大家能夠獲取力量,以建立世界的和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所消耗的燃料比法西斯德國及其附庸所消耗的燃料要多好幾倍。由于有了武器彈藥和碳氫化合物燃料的充分保障,“20世紀摩托化戰爭”總的來說是以反法西斯聯盟大國的勝利而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