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最近幾日,我在小區里常常見到李大媽。她戴著一個紅袖章,上面寫著幾個大字——鄰居的名義。
在小區里,李大媽是挺“有名”的一個老太太。在她二十五歲那一年,她丈夫被單位外派到國外學習,兩年后就不愿意回來了,在國外安了家。
聽說當時這樣的人還不少,可只要單位出面,幾乎都解決了:要么了追回了人;要么這不明不白被“離婚”的原配,也得到了一筆錢。可李大媽沒有鬧,她獨自帶大了兒子。
兒子十五歲那一年,她把他送到了國外。兒子在國外完成了學業,找了工作,娶妻生子,準備李大媽去享福,她卻擺手道:“我就在這,哪也不去。”
小區里的房子是李大媽的兒子買的,在一樓,有一個小院子。李大媽在院子里種了很多花。不僅如此,李大媽還在小區里也種了特別多的花。一開始,物業公司出面干涉,李大媽說:“怎么了,你們搞綠化,我配合,再來一點顏色,怎么就不可以了?”后來,小區的業主都覺得李大媽這樣做是好事,物業公司也就不再追究了。
李大媽的那一點陳年舊事,經常被一些家庭主婦津津樂道。傳到她耳朵里,她也不生氣,只是笑著說:“不管是誰,都有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涉,挺好的。”
有人說李大媽這是自我安慰,有人說李大媽活得明白,可李大媽真的很能折騰。
她是第一個倡議在小區里跳廣場舞的。五十多歲了,她開始學烘培,手藝還不錯,做好了就分給鄰居們吃,她尤其愛送給家里有孩子的,說自己做的,吃著放心。她還把一個屋子改造成兒童樂園,讓老人和孩子下雨就去她家玩,老人們在一起聊天,孩子在屋里玩。
大家都說她是一個“閑人”,可她一刻都不閑著。小區里有段時間頻繁出現電動車失竊的事,李大媽晚上早早睡覺,凌晨兩點多就起床,因為這段時間是失竊事件高發時間。
據說,李大媽第一晚就阻礙了三次盜竊事件。這件事她堅持做了一個月,小偷再也不“光顧”了,因為知道小區有一個“夜貓子”巡邏員,小區里的鄰居們都特別感謝李大媽。
小區里的老人,一般分成兩種狀態:一部分天天忙著帶娃;另一部分則是清閑地聚集在一起玩牌。李大媽把一群不忙的老人聚集在一起保護果樹。
小區里種了一些桃、李、枇杷和石榴果樹,李大媽還買了一些葡萄苗種在小區里。很多孩子對這些沒有成熟的果實特別感興趣,好好的果實都浪費了。李大媽組織老人們輪流保護果樹。等果實成熟了,他們再挨家挨戶送一個兩個嘗一嘗,告訴他們這是我們“村”的果實。李大媽把小區叫“村”,說這樣鄰居們聽了,才會覺得大家的距離更近一點。
一開始,有人不理解李大媽的“熱心”,總覺得她多管閑事。可是,自從李大媽管了“閑事”以后,“村”里更加漂亮了,失竊的事情也沒有了。一些總說“無聊”的老人們,也過得更有意義。
大家都知道李大媽常年一個人,所以逢年過節總會邀請她去家里做客。她從來都是拒絕的,每逢節日,她反倒會做一桌子好吃的,把那些因為孩子們去了婆家或者岳母家的老人們,聚集在一起吃飯。
這些日子,李大媽打算組織一個跳舞隊,她在網上看了,現在有很多商業演出,會邀請這些老年跳舞隊去演出。商業演出是有報酬的,李大媽和跳舞隊的姐妹們商量,說沒賺到錢就圖一個樂呵,賺到了錢,就捐給山區一些貧困的孩子。
現在,李大媽在“村”里特別有人緣。面對夸獎和贊美,她微笑著說:“我一個人,想找點事打發時間,可我希望時間被打發得更有意義。”她說,她會一直以鄰居的“名義”,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想說,和李大媽住在同一個“村”里真是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