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春++王海亮
[摘要] 目的 評價經方合方配合針灸治療糖尿病患者眼瞼下垂的臨床效果。方法 詳細記錄該院運用經方合方配合針灸成功治愈1例糖尿病并發左上眼瞼下垂2個月患者的治療過程。結果 患者經上述治療方法28 d療程左上眼瞼下垂2個月成功治愈。結論 經方合方配合針灸治療糖尿病患者眼瞼下垂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關鍵詞] 糖尿病;眼肌麻痹;經方合方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2(b)-0049-02
眼肌麻痹在神經內科臨床上為常見的癥狀,以復視,眼肌麻痹為主要表現的患者在神經內科也比較多見[1]。該病病因比較復雜,多為腦血管疾病、炎癥、外傷、腫瘤、糖尿病等所致[2]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屬于糖尿病的顱神經病變,為糖尿病神經系統的并發癥之一。糖尿病患者并發眼肌麻痹臨床治療較為困難。西醫治療本病主要以抗膽堿藥和糖皮質激素治療[3]。該院2016年通過中醫療法,運用經方合方配合針灸成功治愈1例糖尿病并發左上眼瞼下垂2個月患者,現報道如下。
1 臨床病例
患者:吳先生,男,70歲,工人,四平鐵東區,初診2016年7月14日初診。
主訴:左上眼瞼下垂2個月。
病史:自訴患糖尿病10年,于2個月前無任何誘因,一夜醒來突然發現左上眼瞼,無力下垂,日益加重。前往市醫院就診。左上眼瞼下垂麻痹,肌無力。合并2型糖尿病病,高血壓病二級,入院對癥治療調控血糖,并注射甲古胺注射液,舒血寧注射液半個月,現血糖穩定,血壓穩定,左眼瞼下垂未見好轉。轉該院用中醫治療。
查體:患者體壯,肌肉緊實,面部手臂裸見白班,面色灰黃虛浮,雙眼眼袋浮腫,狀如臥蟬,檢查左上眼瞼下垂麻痹不能上抬,左眼閉合,左眼球外展不能和上下垂直運動不靈活,眼球無突出,眼瞼無水腫,和結膜無充血,無頭痛。頭MRI平掃:未發現眼球后腫瘤和腦部病灶。左額頭皺紋消失。化驗檢查:空腹血糖 5.8 mmol/L,餐后血糖8.5 mmol/L,尿糖(-),HP:48/min,BP 130/85 mmHg。眼科檢查報告:左眼視力0.9眼球向右斜視,轉動不靈活。右眼視力1.0,眼底未見異常。自述既往患有白癜風,2型糖尿病,高血壓病二級,前列腺增生,通過用藥維持基本穩定,近來除眼瞼下垂嚴重外,心動過緩,時常胸悶乏力,聽力減退,耳背耳聾加重,頭不暈,但有沉重感,頸項僵硬,背部怕冷發沉,易疲乏。平時不易出汗,小便時有不利,陽痿。飲食睡眠尚好。活動后四肢乏力,短氣懶言,舌質淡,苔白膩水滑,舌下靜脈青紫曲張,脈沉微,尺尤甚。
診斷標準:[4]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斜;②上瞼下垂,向前注視時,上瞼緣的位置異常降低;③眼球活動障礙,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面活動受限;④第二斜視角大于第一斜視角;⑤復視,雙眼視一為二[5]。西醫診斷:左上眼瞼下垂,合并2型糖尿病病,高血壓病二級,中醫診斷:痿證:左上眼瞼下垂,糖尿病性眼肌麻痹,脾腎陽虛型。辨證為脾腎陽虛,血瘀水停,脈絡失養。
2 治療方案
①繼續應用原有降糖降壓方案,保證原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及相關血脂代謝穩定。
②應用中醫療法口服中藥湯劑配合針灸治療中藥處方:治以溫陽益氣,化瘀通絡。取方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川芎茶調散、牽正散合升降散,小柴胡湯化裁。處方:黃芪45 g、葛根30 g,生地黃30 g,制附子20 g(先煎2 h),干姜20 g,茯苓20 g,澤瀉30 g,炙麻黃10 g(先煎去沫),桂枝、赤芍、芍藥、當歸、川芎、桃仁、白芷、羌活、菊花、白術、豬苓、車前草、石菖蒲、遠志 僵蠶、蟬蛻,麥冬、谷精草、姜黃、柴胡、黃芩、姜半夏、桔梗各10 g,炙甘草30 g,大黃5 g。細辛5 g,生姜10 g,大棗10枚,7劑,1劑/d,水煎服。7 d為1個療程。囑服藥期間,避風寒,多食熱粥,蔥,姜,蒜以助發汗。配合針灸療法。取穴:精明,陽白,魚腰,攢竹,太陽,百會,毫針刺法,1次/d。灸法:取穴:百會,陽白,太陽,中脘,神闕(隔姜)氣海,關元。足三里(雙)每穴灸貼20 min,1次/d。7 d為1療程。
2016年7月21日,二診,自述服藥后自覺有發熱感,不那么怕冷了,活動后能微微發汗,二便較以前暢通,尿量增加,次數減少了,身體疲乏感減輕,頸項僵硬感也減輕,最可喜的雙眼眼袋變薄,左上眼瞼出現淺淺褶皺,能微微抬起2 min縫隙。復查空腹血糖 5.6 mmol/L,尿糖(-),HP:65次/min,BP 120/90 mmHg。舌質淡紅,苔淡白,脈沉微弦。處方:在原方基礎上,黃芪加至60 g,葛根60 g,制附子30 g,生地黃50 g,余同上。
2016年7月28日,3診,左上眼瞼褶皺加深,能抬起4~5 mm縫隙,雙眼眼袋明顯變薄,左額頭出現皺紋。全身癥狀感覺較前改善更加明顯。老人更加意外的是居然出現了晨勃。空腹血糖5.8 mmol/L,尿糖(-)HP:70次/min,BP 115/85 mmHg。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緩。
2016年8月3日,4診,患者自述一周來,變化明顯,眼瞼肌力明顯增加,查雙眼眼袋基本消失,左額頭出現皺紋,左上眼瞼褶皺加深,能抬起8~10 mm縫隙,眼球轉動基本靈活,視野基本恢復正常。唯大便稍稀,余皆正常。空腹血糖6.8 mmol/L,尿糖(-)HP:75次/min,BP110/85 mmHg。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緩。處方,三診方減大黃,加干姜10 g,處方7劑,鞏固療效。
2016年8月10日,5診,眼瞼肌力完全恢復,眨眼閉眼運動靈活。痊愈出院。囑咐宜避風寒,盡量不食生冷食物,可用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桂枝茯苓丸,黃芪顆粒間斷合服鞏固療效,提高體質。
3 討論
眼肌麻痹的病因復雜,以糖尿病,腦干間隙性梗死,動脈瘤,重癥肌無力較為常見。老年人的眼外肌麻痹與血管病有關[6]。該例患者就是糖尿病性眼外肌麻痹。就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一種發病形式。其發病機制目前多認為是神經的缺血缺氧所致。
該例患者患有糖尿病多年,年事已高,心動過緩,胸悶乏力,聽力減退,耳背耳聾加重頸項僵硬,背部怕冷發沉,易疲乏,小便時有不利,陽痿。飲食睡眠尚好。四肢乏力,短氣懶言,舌質淡,苔白膩水滑,脈沉微,尺尤甚。根據病史,癥候,舌苔,脈象診斷為脾腎陽虛,血瘀水停,脈絡失養。治療以溫陽益氣,化瘀通絡為大法,既緊扣眼肌麻痹的發病病機審因論治,又從體質出發,辯證施治。經方合方配合針灸,從分發揮中醫藥治愈本病的優勢和特色。
處方分析:經方合方治疑難。中藥處方取方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川芎茶調散、牽正散合升降散化裁。葛根湯為《傷寒論》中治太陽病之方,臨床應用非常廣泛[7]。是因為:①葛根歸足陽明胃經,而陽明經“起于鼻交 安頁 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對頑固性面癱口角歪斜,眼瞼不能閉合者正可用葛根驅太陽之邪,生津舒筋,通利經脈;方中以葛根升陽,為引經之重藥。②《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的高效方。原書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方中的三味藥都是溫藥,對全身多器官都有較好的興奮作用[8]。可以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天然的心臟起搏器。麻黃附子細辛湯對性神經也有一定的興奮作用。麻黃可以興奮盆底肌肉,麻黃附子細辛湯即為中醫的“偉哥。在本例患者身上都有著實的體現。③桂枝茯苓丸和當歸芍藥散,是仲景的千古名方之一,兩者合方血水同調,可改善機體的微循環障礙,增加組織的供血供氧,恢復受損的神經組織的營養狀態和功能,川芎茶調散是治療頭部疾病的引經藥、牽正散是治療面癱的名方[9],升降散和小柴胡湯是調節全身氣機的名方。④針灸外治法[10]既可直接增加局部刺激,改善眼瞼周圍血液循環,又能補陽升陽,與內服湯藥,內外呼應,殊途同歸,共同起到溫陽化瘀通絡的效果。
4 體會
實踐證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并非不可逆[11],早診斷、早治療一般預后較好,積極治療糖尿病使血糖達到或接近正常是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基礎。該文病例,主要針對病因治療,采用積極方法控制血糖,盡量接近正常水平,同時監控血壓,血脂,應用中醫經方合方配合針灸治療本身糖尿病患者并發眼瞼下垂2個月的疑難病例得到治愈。從分展示了中醫藥治愈該病的優勢,值得在臨床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艷秋.眼外肌麻痹的病因探討及治療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3,8(15):18-19.
[2] 陳玉珺.眼肌麻痹臨床特點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3, 21(4):37-39.
[3] 岳麗芝.眼外肌麻痹47例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1,12(18):1305-1306.
[4] 衡先培.糖尿病神經病變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1-52.
[5] 劉穎,陳建斌.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2例診治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14(22):3694-3695.
[6] 田林華,遲家敏,李路.2型糖尿病皮膚微循環改變與其微血管并發癥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1999,7(3):141-143.
[7] 魏秀云,紀文巖.運用葛根湯醫案3例[J].世界臨床醫學,2016, 10(2):241-242.
[8] 賈寶崗.戴恩來教授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經驗舉隅[J].中醫藥通報,2009(6):67-68.
[9] 許伶伶.牽正散加味治療糖尿病眼肌麻痹25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6(7):77-78.
[10] 李云.眼部內刺法治療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6,14(5):55-57.
[11] 韓艷艷.糖尿病眼肌麻痹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6,23(1):105-106.
(收稿日期: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