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民
[摘要] 目的 總結分析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二甲雙胍聯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療的臨床效果以及安全性。 方法 對照組使用二甲雙胍治療,觀察組采用二甲雙胍聯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療。結果 在血糖降低程度、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體質指數、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脂等相關指標方面,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在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治過程中采用二甲雙胍聯合磷酸西格列汀能夠較好的改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
[關鍵詞] 2型糖尿病;二甲雙胍;磷酸西格列汀;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2(b)-0075-02
糖尿病作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患者的預后以及生存質量等均與血糖控制水平有著直接關系。早期糖尿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但是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數人群出現了營養過剩,而且缺乏運動,使得肥胖率不斷上升,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我國糖尿病患者發病率也出現了上升,與此同時,糖尿病患者表現出低齡化趨勢,糖尿病中以2型糖尿病為主[1]。為進一步提高2型糖尿病初治效果,減少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該文結合該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2型糖尿病(初治)經二甲雙胍聯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中選取的樣本來源于該院2016年2—8月期間收治的90例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隨機分配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35~74歲、平均年齡(45.9±5.1)歲,糖尿病病程1~6年、平均病程(3.3±0.7)年;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46.1±5.0)歲,糖尿病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0.8)年。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和對照組基礎資料經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進行比較。
1.2 入選標準
入選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點[2]:①依據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確診;②患者均為初次接受治療;③不存在藥物過敏;④有完整的治療和護理資料,能夠保證患者相關指標數據的真實性;⑤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⑥不存在嚴重的肝腎心肺功能不全、物惡性腫瘤、傳染病以及精神異常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進行基礎治療,也就是指導患者健康飲食、體育運動,同時強化健康教育。對照組:所有患者采用二甲雙胍實施治療(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023370),起始劑量為0.5 g/次,3次/d;連續服用8周,治療期間可根據治療效果對藥物劑量進行適當的調節。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磷酸西格列汀(批注文號為國藥準字J20140095),100 mg/次,1次/d。連續治療8周[3]。在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對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進行檢測。
1.4 觀察指標
該次研究中的觀察指標主要是:①血糖下降程度;(②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③體質指數、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脂;④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方法
整理該次研究中的關鍵資料,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整理的相關數據實施數據分析處理,不良反應發情況采用率(%)表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體質指數、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脂以及血糖下降程度等指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前者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后者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糖下降程度比較
在血糖下降程度方面以空腹血糖測定為主要指標,其中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下降了(3.2±0.40)mmol/L;對照組患者空腹血糖下降了(2.6±0.50)mmol/L,在空腹血糖的總體下降程度方面,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2.2 治療后血糖指標比較分析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血糖指標比較見表1,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在治療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方面,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其他指標比較
在體質指數、血清總膽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等指標方面,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數據以及統計分析見表2。
2.4 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比較
觀察組治療期間,1例出現水腫、1例白細胞減少、1例腸胃道反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6.7%;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2例出現水腫、1例出現白細胞減少、2例存在腸胃道反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1.1%。觀察組和對照組在不良反應發生率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6,P>0.05)。
3 討論
糖尿病作為臨床常見疾病,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飲食無節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使得糖尿病總體發病率較高,在糖尿病中主要以2型糖尿病為主,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肥胖。對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是長期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降低血糖的波動性,保證血糖的基本穩定,從而降低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4]。在2型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常規治療以控制飲食、強化運動、糖尿病健康教育以及藥物治療等。在藥物治療方面,可選擇的藥物較。該研究中采用的降糖藥物有二甲雙胍、磷酸西格列汀。
二甲雙胍作為一種口服降糖藥物,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在血糖降低過程中,患者在口服二甲雙胍后,二甲雙胍會抑制腸胃道對氨基酸、葡萄糖、脂肪等的吸收,同時,提高了外周組織中胰島素和胰島素受體之間的親和力,促進了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高效利用,從而降低患者血糖濃度。二甲雙胍還能夠增加胰島素本身的敏感性,對肝糖原異生發揮抑制作用,通過多種作用,促進了體內對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了血糖濃度。除了上述有效的降糖作用外。近年來,有學者研究后認為,二甲雙胍在降低血糖的同時,還能夠發揮降低體重的作用,改善患者的體質指數,而且在治療過程中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夠避免在降糖過程中低血糖的發生[5]。基于以上多種作用,在治療2型糖尿病中,二甲雙胍已經成為能夠為飲食控制、體重控制外首選的治療方法。磷酸西格列汀也屬于2型糖尿病控制中的常用藥物,該藥物屬于西格列汀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患者在服用藥物后,該藥物能夠促進活性腸促胰島激素含量水平的增加,活性腸促胰島激素水平的增加,能夠對患者的血糖發揮調節作用,保證β細胞的生長,使得患者體內的血糖水平逐漸降低,患者服用藥物后,可作用24 h,能夠較長時間的對患者血糖發揮調節作用,保證了患者在空腹或者是進食后血糖濃度的基本穩定。避免了血糖波動對患者造成的不利影響。該次研究中對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治中采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研究結果表明,對于二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單一二甲雙胍或者是二甲雙胍聯合磷酸西格列汀都能發揮一定的降糖效果,但是在總體治療效果方面,聯合用藥效果優于單一二甲雙胍治療效果,經過較長時間的治療,患者的血糖指標、血脂指標等都有明顯改善,在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治過程中采用二甲雙胍聯合磷酸西格列汀,效果顯著,能夠較好的改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通過各項指標的調節降低患者血糖,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權勝偉,龐新亞,高峰.老藥新用:二甲雙胍在2型糖尿病合并肝癌患者中的治療進展[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5,5(11):428-429.
[2] 郝從容.二甲雙胍聯合瑞格列奈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 2015,14(10):634-635.
[3] 劉冬菊,戴小敏.甘精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與安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2):178-179.
[4] 趙琳,梅勇,楊莉,等.滲透泵控釋型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Ⅱ(都樂寧)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29(12):491-492.
[5] 母義明,紀立農,寧光,等.二甲雙胍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4,34(10):974-983.
(收稿日期: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