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磷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尿病用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意義。方法 收集2016年3—12月間該院接收的糖尿病病患79例,以護理方式為分組依據,將79例病例分成兩組:實驗組40例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39例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兩組血糖與血脂指標的改善情況,比較生活質量評分等指標。結果 實驗組干預后的FPG與HbAlc等血糖、血脂指標都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ADL評分為(17.8±3.7)分和對照組的(13.0±3.1)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糖尿病病患施以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其血糖和血脂指標,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日常活動能力。
[關鍵詞] 綜合護理干預;糖尿病;生活質量;血糖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2(b)-0162-02
作為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終身性疾病,糖尿病可導致代謝異常,并增加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的概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對此,該文將重點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在糖尿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3—12月該院接收且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1999年版)[2]”的糖尿病病患79例,按照護理方法將79例病例分成兩組:實驗組40例中有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為31~84歲,平均(61.2±7.8)歲;病程為3~19年,平均(11.6±2.7)年;1型糖尿病者,10例;2型糖尿病者,30例。對照組39例中有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齡為32~85歲,平均(61.1±7.9)歲;病程為3~20年,平均(11.7±2.8)年;Ⅰ型糖尿病者,12例;2型糖尿病者,27例。比較各組的糖尿病類型和病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肝膽疾病者。②急性炎癥者。③有心腎等臟器功能疾患者。④特異性炎癥者。⑤良惡性腫瘤者。⑥消化道潰瘍者[3]。
1.3 方法
實驗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方案:①長期、穩定地維持患者的血糖水平在臨床正常值的范圍之內,告訴患者血糖和尿糖監測的意義與重要性,并向其詳細講述血糖合理變化的范圍,確保空腹血糖水平達到3.8~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若患者條件允許,可為其佩戴相應的血糖監測儀,以實時監測其血糖水平的變化情況。針對血糖值>正常上限值的病患,需立即予以胰島素治療,亦或者是適當增加胰島素的使用劑量。②向患者強調適當運動的重要性,比如:可將心率保持在<120次/min的范圍之內。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指導其做適量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打太極拳;散步;競走。3~5次/周,30 min/次。針對肥胖病患,需指導其在餐后進行有氧運動,20~30 min/次。③叮囑嚴禁食用高脂、高糖飲食,不喝含有糖分的飲料,徹底戒煙,不食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根據患者的身高和體重,計算其每日總能量的攝取量。針對碳水化合物的選取,應盡量食用復合糖,避免純糖食品攝入過量。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入1.3~1.4 g/(kg×IBW), 其中IBW指的是理想體重,可多攝入優質蛋白,比如:豆類;肉類;乳類;蛋類。對于脂肪的攝入,應盡量從油和肉類中獲取,可適當食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叮囑患者飲食應遵從多樣化以及少量多餐的原則,可每日進6餐,確保飲食均衡。嚴格控制鹽的攝入量,告知飲食應盡量清淡,控制主食量為300~350 g/d。④全面落實糖尿病的健康宣教工作,告訴患者降糖和控制血糖的作用及意義,并指導其正確服用降糖藥物。多用語言關心患者,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發現并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將血糖自我監測的方法教給患者,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識。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案:血糖監測;用藥指導;疾病宣教。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相關血糖和血脂指標的變化情況,包括:FPG(空腹血糖);HbAlc(糖化血紅蛋白);2 hPG(餐后2 h血糖);TG(甘油三脂);TC(膽固醇)。利用ADL量表,評價患者干預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值越高,提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4]。同時采用GQOL-74L(生活質量綜合評估問卷),評價兩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問卷內容包含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與心理功能3部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5]。
1.5 統計方法
數據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血脂和血糖指標
實驗組干預前的血糖和血脂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干預后的血糖和血脂指標都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ADL評分
實驗組干預后的ADL評分為(17.8±3.7)分,對照組為(13.0±3.1)分。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2421,P<0.05)。
2.3 比較生活質量評分
分析表2數據可知,實驗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高血糖乃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特征,能引發免疫機能異常,并伴有急慢性并發癥,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相關資料顯示,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不僅具有非常高的發病率,同時還能對患者自身及其家庭造成較大的影響。從WHO的相關統計數據當中我們發現,在2000年間全球共有>1.7億的人口發生糖尿病,并且,預計在2030年時,全球糖尿病的患病人次將>3.6億。對此,如何有效預防以及控制糖尿病是全球人民所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
目前,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種基本治療手段,能在滿足患者機體消耗需求的基礎之上,達到控制體重、提高胰島素敏感度、防止饑餓性酮癥以及改善高糖狀態的目的[6]。但有報道稱,糖尿病患者在接受飲食控制等常規治療的過程中,若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護理干預,將會降低其治療的效果,不利于血糖指標的良好控制[7]。此外,受自身疾病的影響,部分患者也會產生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使得其治療依從性大幅度降低,并且,多數患者因對糖尿病不具有較高的認知度,使得其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出現私自停藥等問題,嚴重影響臨床治療的效果。對此,需積極采取針對性較高的措施,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良好的干預,以幫助其改善心理狀態、提高疾病認知度、改善生活質量。
綜合護理干預屬于是一種比較現代化的護理模式,能通過監測血糖、個體化飲食、健康宣教與運動指導等方式,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比如: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識;增強血糖與血脂指標的穩定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減輕焦慮等負性情緒。相關研究表明[8],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對其輔以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提高血糖與血脂指標的控制效果,促進病情恢復。該次研究,實驗組干預之后的血糖與血脂指標都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ADL評分較對照組顯著升高[(17.8±3.7)分 vs (13.0±3.1)分](P<0.05);實驗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及時、有效地對糖尿病病患施以運動、飲食與心理等方面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以及血糖等指標的控制效果,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將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積極運用于糖尿病中,可促進患者血糖與血脂指標的降低,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燕妃.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5):1386-1388.
[2] 張英.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依從性及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7):19-20.
[3] 呂雄,張鈺,叢晶,等.糖尿病患者實施社區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9):667-669.
[4] 賀璇,張藝.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1):2520-2522.
[5] 寧曉輝.綜合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病人運動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7):2031-2033.
[6] 鄭嬌.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2563-2565.
[7] 劉桂芳.綜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1-3.
[8] 姚麗娟.綜合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和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18):29-30.
(收稿日期: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