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艷波
摘 要:從2009年開始,保定市中考開始加試地理、生物。地理試題始終堅持知識抽樣、能力覆蓋、圖像承載、關注時事的的原則,很好地發揮了導向功能,促進了保定市初中地理教學的進步、地理教師隊伍的穩定和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保定市;地理中考;地理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14-0042-03
從2009年開始,保定市中考加試地理、生物。九年來地理中考命題始終堅持知識抽樣、能力覆蓋、圖像承載、關注時事的的原則,從教學實際出發,堅持以學生為本,立足基礎,注重能力,難易適中;努力做到有利于展示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利于發揮考試的導向功能,有利于引導教師改進教學和學生學會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突出主干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注重知識的綜合和同類事物的比較。為了體現考試的選拔性,題目設置有梯度,有區分;為了體現地理的學科特點,采用了大量的圖表承載信息,力求突出試題的科學性、選拔性、鮮活度和學科特點。試卷的考查內容涵蓋了九年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7~8年級所規定的四個知識領域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內容,注意學科內各部分的合理分布;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則滲透在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考查中;對科學探究方法的考查則從實際問題出發,在具體的問題、具體的情景中進行。
一、試題特點
(一)注重基礎,突出主干知識
為了突出對基礎知識的考查,試題抽取的知識點大部分屬于初中地理課本上的重點內容,例如等高線、經緯網、世界大洲大洋、氣溫降水圖、氣候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中國區域特征和差異、中國自然地理界線、中國鐵路分布、中國農業分布、農業和工業生產條件的分析、世界主要國家特征等。對區域的考查則從一開始兼顧兩個版本共有的部分,逐漸向小區域、課本之外的區域轉移,目的是以某一區域為載體考查區域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所以選取哪一個區域都應該能夠達到這個目的。以此向老師們傳達的一個信息是:教知識更要教方法,教學中要用好教材,關注地理學科最核心最主干的知識和內容。
(二)能力立意,突出地理綜合性
地理中考命題,定位于考查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地理素養,即考查學生靈活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規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試題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主要放在考查能力與素質上,例如:提取信息的能力、圖表的判讀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區域綜合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斷與邏輯思維能力。幾乎每一道題都考查到了兩項以上的能力。試題力爭體現嚴密的地理學科邏輯,引導學生不要把地理的學習只停留在背地名上,而是把地理學習的注意力轉到建構最基本的學科邏輯上,把枯燥繁雜的背誦變成生動有趣的推理。同時體現地理學科的兩大基本特征:地域性和綜合性,引導學生掌握區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從位置入手,構建區域地理要素間的聯系。
(三)圖像豐富,突出學科特點
圖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無圖不成題”也是地理中考試卷的重要特點。每套中考地理試卷圖表的數量一般都在10幅左右,類型包括等高線分布圖、地理分布圖、統計圖表、示意圖、景觀圖等。圖表類型既具有地理特色,同時兼顧類型豐富、美觀的要求。為了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圖幅信息往往與文字信息相配合,讓學生可以從多角度思考解答問題,給不同特質的學生搭建多樣的平臺,讓他們都能找到下手解題的角度。由此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使用和繪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信息,通過地圖判斷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理解地理現象的成因及其規律。
(四)落實課標要求,彰顯時代風尚
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是“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生要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知識來思考和解決與人類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從而體現地理的學科價值。對學生而言,“過去,課本就是生活;現在,生活就是課本”,生活中的許多地理現象可以用來豐富學習資源,開拓學生視野。為了體現這一重要理念,試卷命題加強了與社會生活、學生經驗的聯系,通過社會化、生活化的情景設計,增強了問題的真實性和趣味性,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導向作用。在抓住知識點的同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突出時代性,例如2016年的第31屆里約奧運會;2015的“新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俄羅斯等國。
二、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一)研讀《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學習品質和學科素養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是地理學科中考命題的主要依據,因此不論是平時教學還是迎考復習都要認真體會和把握《初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課標構建的知識框架進行梳理、消化,結合中考試題,明確考試內容,把握知識和能力要求,使教學有的放矢。
(二)轉變教學理念,關注學生學習過程
從中考試題可以看出,與傳統評價方式相比,當前對學生的考試評價發生了深刻變革,不再是主要考查已有知識的再現。傳統的評價方式以分數作為惟一的評價指標,導致課堂教學主要關注的是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重知輕能,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死記硬背知識點。新課程主張教育以人為本,要益于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所以“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學”,力求使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自己完成知識的建構,而不是知識的復制。
(三)深入研究學情,精心設計學生活動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地理新教材四個版本都特別重視教學“活動”內容的編寫,活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和分析,直接與知識“親密接觸”,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學會在探究中自己成長,而不是由教材的編寫者或教師替代這個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首先充分了解學情,知道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從而站在學生的認知層面設計活動,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進來,而不是“被活動”;其次活動的設計必須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活動才能成為思維層面的,才是有意義的;最后,活動的設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有梯度、有層次,使每個學生在活動的每個階段都能有所收獲,從而不斷自我肯定,激勵學生不斷探索。
(四)創設教學情境,演繹多彩課堂
中考地理試題往往是提供一個時事背景,站在地理的視角闡釋人地關系,目的就是為了考查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學生的地理素養。因此在平時教學中就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相應能力,例如獲取地理信息能力、邏輯判斷和推理能力、闡釋地理事物能力等。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給學生強烈的代入感,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讓課堂更有趣,更具吸引力,還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貫穿教學始終,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同時還能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豐富課堂內容,使教學更加生動而富有色彩。
(五)用好地理圖表,培養地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每幅地圖都承載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因此讀圖能力的考查是地理中考的一項必考能力,也是初中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既然是一種能力,就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地理課堂是進行地圖能力培養的主陣地,首先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時刻保持地圖意識,通過讀圖、析圖、說圖、畫圖強化學生的意識,養成讀圖看圖的習慣。在地理圖像教學中,要注意的是不能僅僅停留在引導學生充分挖掘圖中的地理信息,還應將圖中信息與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進行聯系,讓學生學會整理、歸納、概括基本規律。還要關注學生地理動手能力的培養:畫圖——地理略圖及氣溫曲線與降水柱狀圖、人口折線曲線圖,以及其他統計圖表計算——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相對高度、比例尺量算計算、溫度與降水量的有關計算等。
九年來,保定地理中考很好地起到了引領地理教學、穩定地理教師隊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作用,也為高中地理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