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來友
摘 要:2016年全國各地中考化學計算題,可謂異彩紛呈,吸人眼球。涉及到的計算方法有平均值法、關系式法、極端假設法、守恒法、差量法、分類討論法、方程(組)法等等。這些計算題旨在引導師生注重思維方法的提煉,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經歷中考“計算風暴”洗禮的同時,感受化學計算的新奇和魅力,真正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關鍵詞:2016年;中考化學;壓軸計算題;探究和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14-0045-04
一、問題的提出
將化學中考壓軸計算和實驗進行結合,是近幾年來中考化學壓軸計算題命題的一大亮點,也是中考中的一個難點。分析近幾年全國各省市中考化學試卷,發現這類試題越來越新穎,也越來越靈活,是對學生計算能力和實驗能力的一個很好的考察。但學生往往得分率很高,得高分率和滿分率卻很低。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在計算方面缺乏一定的解題技巧。對計算題的認識,還停留在只根據一個化學方程式列正比例的水平上,涉及到的反應多了,理不清頭緒。二是學生實驗能力較差。對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細節理解不夠深刻,不能充分挖掘實驗的內涵和外延,只是對書本進行死記硬背,出現了一批“看實驗”、“記實驗” 、“背實驗”的考生。三是學生對從實驗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不能從整體上把握題意,不能把題中信息前后聯系起來進行整合處理。四是由于受考試時間和考試空間的限制,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倉促應戰,盲目作答。下面,筆者以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學試題的第17題為例進行分析說明。
二、對考題的解析
【題目】某固體粉末由Mg、MgO、Mg(OH)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某化學小組為了探究該固體粉末的成分,設計如圖1所示的裝置(固定裝置省略).
【信息資料】本實驗條件下,氫氣密度為0.09g/L.
【實驗過程】
步驟Ⅰ:檢查裝置氣密性,裝入藥品并連接儀器.
步驟Ⅱ:傾斜Y形管,使樣品充分反應,測得生成氣體的體積為55.6mL.
步驟Ⅲ:拆下裝置,往Y形管內殘余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經過濾、洗滌和干燥后,稱得沉淀質量為2.90g.
【回答問題】
(1)該套裝置氣密性的檢驗方法是___.
(2)①使樣品與硫酸充分反應的正確操作是___(填標號).
A.硫酸溶液轉移到樣品中;B.樣品轉移到硫酸溶液中.
②判斷樣品完全反應的現象___.
(3)根據實驗結果分析:
①通過步驟Ⅱ推斷,樣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___.通過步驟Ⅲ計算,樣品中鎂元素的總質量為___.
②結論:該樣品中的成分是___.
【反思】
(4)該化學小組同學經過討論得出以下結論,正確的是___(填標號).
A.利用該實驗方案,能計算出樣品中各物質的質量.
B.實驗前可通過樣品的質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質量,確保樣品完全反應.
C.僅稱量步驟Ⅱ中Y形管內藥品減輕的質量,即能計算出樣品中各物質的質量.
【解析】本題計算非常復雜,其意圖在于,通過用量氣法和沉淀法來測定混合物成分的實驗,考查學生運用“元素守恒”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涉及到了“關系式法”和“極端假設法”這些高級的計算方法。盡管計算不要過程,但其思維方式堪稱一絕,在初中階段也算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真是匠心獨運。下面,我們逐一作答。
第一問,把水準管下移一段距離,使水準管和量氣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時間后液面差保持不變,則說明裝置不漏氣;反之漏氣。
第二問,①選A,理由是如果樣品轉移到硫酸中,勢必造成有一小部分固體殘留在容器內壁上,這部分沒有反應掉。②判斷樣品完全反應的現象是Y形管中的固體全部消失,因為樣品是不溶于水的。
第三問,①通過步驟Ⅱ可知,有氣體產生,說明樣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金屬鎂;通過步驟Ⅲ可知,氫氧化鎂沉淀質量為2.90g,根據其化學式用“守恒法”容易算出樣品中鎂元素的總質量為1.2g。
②結論:該樣品中的成分是Mg、MgO和Mg(OH)2。理由是:易求氫氣和單質鎂的質量分別為5×10-3g和6×10-2g。用守恒法或關系式法可求出單質鎂轉變成的氫氧化鎂質量為0.145g,不含單質鎂的剩余樣品轉化成的氫氧化鎂質量顯然是(2.90g-0.145g)=2.755g。剩余樣品總質量為(2.00g-6×10-2g)=1.94g。
假設剩余樣品同時含氧化鎂和氫氧化鎂,令氧化鎂質量為x,用“守恒法”可知它變成氫氧化鎂質量為x,剩余樣品含的氫氧化鎂不用轉化,其質量就是(1.94g-x)。
顯然x+(1.94g-x)=2.755g成立,解得氧化鎂質量x=1.811g,則氫氧化鎂質量為1.94g-1.81g=0.13g,基于這樣的分析,故樣品含有三種物質。
第四問答案選A、B。根據上一問的分析,選項A顯然成立;至于選B,沿用上面所得各成分數據進行估算當然可行,但很繁瑣,若用“極端假設法”估算較為簡單。
假設各種成分質量都等于2.00g,容易理解利用金屬鎂估算出的硫酸溶液質量最大,按此數據準備硫酸溶液的質量一定可以保證各成分完全反應掉。
【評注】仔細推敲,本題計算涉及到了守恒法,關系式法,(一般)假設法,方程(組)法,極端假設法.如果平時不注重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不注重解題方法的訓練和思維方法的提煉,解答本題必然陷入困境.
三、教學啟示
把化學實驗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至關重要,畢竟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但掌握一些常見的解題技巧也不可忽視,尤其是計算技巧更應該牢固掌握。教材的很多實驗都是定性實驗,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化學要重視實驗并親歷親為,要善于利用身邊的器材或替代品動手做實驗,通過實驗理解某些化學知識,或對某些化學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拓展教材已有的科學探究案例來組織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但從目前中考和實際教學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出的要求來看,僅僅利用課內提供的素材來組織實驗探究教學還遠遠不夠,仍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大膽嘗試。
(一)利用現有教材,盡力多給學生動手做實驗的機會
在中考中,化學實驗探究是源于教材的,多數并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再現,而是被專家們做了巧妙的處理,乍一看似曾相識,細一看是有變化的。有時以信息給予的形式呈現實驗探究的內容,貌似脫離了書本,極力去尋覓,也還是能夠在教材上找到一些痕跡的。縱觀近兩年全國各地中考試卷,處處都有教材的影子。因此,應該根據教材內容和本地區實際,盡量為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做實驗創造條件。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暴露很多問題,有很多問題不是我們教師能夠預測到的,可以說有的問題是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或是教學案例,如能予以重視并加以解決,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我們在做氫氧化鈉性質的探究實驗時,同學們發現: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混合時,實驗現象出現了異常,試管內的沉淀有藍色的,有藍色絮狀的,有上方為藍色下方為淺藍色的,有淺藍綠色的,有藍色中夾雜白色的,有藍色中夾雜綠色的,有藍色中夾雜黑色的,有上方為藍色下方為黑色的,等等;沉淀上方的溶液顏色也不相同,有的是無色的,有的是藍色的,等等。面對這樣的結果,教室里學生們議論紛紛。此時,我趕緊拋出如下問題:①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混合一定產生氫氧化銅沉淀嗎?②各小組實驗現象既然不同,這說明了什么?你能猜想產生不同實驗現象的原因嗎?③如何配置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才能較好地得到藍色絮狀氫氧化銅沉淀?通過出現異常實驗現象,創設問題情境來引起學生內心沖突,動搖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從而喚起了思維,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究者的角色,參與到探究活動來,學生的興趣被有效地調動起來。最后通過討論,大家認識到:反應物濃度不同,滴加順序不同,得到的產物也不相同;要想較好地得到藍色絮狀沉淀,應該控制氫氧化鈉和硫酸銅的質量比為1:2(或者是氫氧化鈉的量略微過一點)。
(二)注重課堂生成,帶著質疑做實驗
在利用教材提供的有限探究素材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其中有不少可開發為新的科學探究素材。科學探究可在教學設計中預設,也可以隨課堂而生成。針對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有價值問題,經過巧妙處理,都能成為新的探究素材。即便是有的問題沒有探究的必要,但也體現了一種學習態度,說明提問的學生并沒有滿足固有的結論,而在極力地尋求真理。這樣,我們獲得的知識,才能不斷完善和進步,否則就會停滯不前。
如:在春季理化加試前的訓練階段,當我們在做金屬鎂、鋅、銅活動性順序強弱的比較實驗時,有位學生發現:把鎂條不斷伸入到鹽酸中反應很激烈,試管口出現了白霧,反應不再發生后,就把試管放在了試管架上,可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學生發現試管內出現了白色沉淀。于是,他拿著試管找到了我,跟我說:“老師,鹽酸中加鎂條加多了試管口出現白霧,冷卻后又出現白色沉淀,這是怎么回事?”我一看機會難得,立即對全班學生說,今天的鎂條老師買單,各組完成鎂、鐵、銅的活動性順序比較實驗以后,向剛做過鎂條和少量鹽酸反應的試管中重新狠狠地放入鎂條,看看試管口有什么現象?待試管冷卻后再看看試管底部又有什么樣的現象發生?
話音剛落,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各小組比較完金屬鎂、鐵、銅的活動性順序以后,都爭著搶著重做鎂條和鹽酸反應的實驗,結果所有小組都發現試管口產生白霧,冷卻后試管底部出現了白色沉淀。此情此景,學生興奮,我也很激動。我追問道:把白色沉淀過濾出來,用蒸餾水洗凈后,先加入適量的稀硝酸,然后再加入幾滴硝酸銀溶液,預測一下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實驗現象?白色沉淀含有哪些離子?說完,迅速組織學生從準備室拿出過濾器,藥品、鐵架臺等等,發放到各小組的實驗桌子上,學生們也很配合,大家有條不紊的繼續探究沉淀的成分,結合實驗現象,經過討論得出沉淀含有鎂離子、氯離子、氫氧根離子,最后我明確告訴學生沉淀叫做堿式氯化鎂,它不溶于水但溶于鹽酸、硫酸、硝酸等等,是一種鹽。這時下課鈴響了,我當場宣布:在剛才的實驗中,你認為白霧中可能含有什么物質?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這些問題課下思考,下節課上課到臺前展示你的研究成果。聽完我的宣布,學生們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聲。當我走出教室的時候,有幾個學生跑著追了出來,跟我說,老師,今后這樣的課多上幾次多好呀!這說明什么?這說明注重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帶著學生的質疑做實驗,非常受學生的歡迎。遺憾的是我們老師很少有機會能把課把實驗上到學生的心坎里去,上到學生的心窩子里去。
(三)創設探究時空,鼓勵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探究欲望
化學實驗探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支持,在有限的教學時空中,既要重視完成教材的探究活動,又不能放棄對學生探究過程及其新發現、新問題的關注。關注學生的探究成果,激勵學生開展自我探究,提升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學生感興趣的探究過程中逐漸培養其探究能力。在這些方面,教師要盡自己的最大可能給予呵護,著力進行培養才是。
(四)通過定量實驗或半定量實驗培養學生對計算的興趣
計算和實驗結合壓軸題的出現和快速增多,標志著計算與實驗在教學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縱觀全國各省市中考化學試卷,都有不同程度的具體體現。探究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對實驗的定量探究越來越受到出題者的青睞。這就需要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包括課后習題,中考典型試卷等等,開發和定量實驗和高中知識有關聯的探究題材。創設探究情境,和巧解巧算結合,不斷豐富實驗探究內容,從而把化學計算中常見的計算技巧落到實處。
如此一來,大多數學生都會對計算感興趣,因為遇見計算題,學生頭腦里就會想到和實驗結合,產生興趣,就會覺得學習計算是為了更好地完成實驗,可以探索實驗中出現的有趣的實驗現象和新的發現。因此,教師結合實驗或實驗題,指導學生學習化學中的巧解巧算,對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大有裨益,也一定會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何樂而不為呢。
結束語:通過對這道計算和實驗結合壓軸題的解析,我們不難看出,這類試題旨在挖掘學生的各種各樣的創新潛能,引導師生在計算和實驗結合的教學活動中,更加關注思維方法的提煉,重視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經歷中考洗禮的同時,感受化學計算和實驗結合的獨特魅力,全面提高學生的運算技巧和實驗探究水平,為以后升入高中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應順應時代的發展,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通過計算和實驗結合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或許是一條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