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自我修正現象近年來逐漸受到學者關注,但鮮有人對同傳過程中的自我修正現象進行研究。本文基于翻譯碩士的同傳課堂,從口譯自我修正的視角切入,采用質化與量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出一套課堂環境下翻譯碩士漢英同傳實踐中自我修正的分類系統,探究學生譯員在這一過程中自我修正的變化情況,并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本研究的結果對今后口譯教學以及學生日常訓練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自我修正 同傳課堂 漢英同傳實踐
一、引言
對自我修正的研究近年來逐漸引起學者的關注,但目前文獻對口譯的自我修正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修正的類型、分布、影響因素以及避免的方法;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在各大會議的同傳錄音、口譯考試的現場錄音或是研究者仔細挑選的固定語料。很少研究課堂環境下的自我修正特點及分布,此外,研究對象有限,沒有專門對于整班學生的自我修正現象的研究。加之,現有研究的實驗周期較短,缺乏對一定數量學生譯員在某段時間內的譯文進行相應的分析研究。本文將研究范圍擴大到翻碩的同傳課堂中,有助于了解翻譯碩士在這一階段中自我修正的變化情況,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動態,了解翻譯碩士口譯水平的變化,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文獻回顧
國內外對自我修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語或二語,對口譯的自我修正研究相對較少。目前對口譯自我修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自我修正這兩大層面。Schegloff, Jefferson 和Sacks (1977 )從會話角度進行分析,第一次對“修正”與“修改”的概念進行了區分,并提出了最早的修正結構?;赟chegloff的研究,Levelt(1983)構建了自我修正類型的分類模型,這一模型為該領域的相關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極大影響力。李悅娥(1996),結合會話、小組活動、課堂教學的不同種類會話,對自我修正進行了系統分析。Petite(2005)運用跨學科的方法構建了同聲傳譯中自我修正現象的理論框架。段少敏(2009)結合法庭對話語料庫的實例,基于目的原則將自我修正進行了再分類。查家敏(2012)選取新聞發布會中的交替傳譯視頻作為語料庫,研究發現漢英交替傳譯中主要存在五種修正類型。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及研究問題。本研究以大連某高校翻譯碩士口譯班中十人的課堂錄音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收集該十人的課堂實時錄音,探討適用于課堂環境的自我修正分類系統及一學期下來自我修正的變化情況。繼而通過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從中選取5名研究生進行半結構化訪談,分析自我修正產生變化的原因。通過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研究范式,解決三個研究問題:1)翻譯碩士同傳課堂中不同類型自我修正的分布情況。2)翻譯碩士在一學期的課堂同傳實踐中自我修正現象是否發生了變化及其變化情況。3)影響翻譯碩士自我修正發生變化的學習者因素。
2.研究過程。研究者挑選的課程具體安排為:每節課由五名學生準備語料,其余十名學生輪流進行同傳訓練,所以每節課后研究者可收集的音頻共計10段。以第一次收集而來的十份語料所涉及的同學為研究對象。分別對開學初及期末兩次篩選出的語段進行轉寫分析,將語段中的自我修正現象進行歸納整理,以得出自我修正各類型的分布情況,整理出本文的理論框架。
進而對轉寫材料進行分析后得出每種類型自我修正出現的頻數。對每個維度的兩個頻數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觀察其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即可得出學生在一學期的時間內同傳自我修正現象有沒有發生變化及其變化的具體情況。
最后通過對五名學生的半結構化訪談,獲取他們對自我修正五個維度發生變化的反饋,進一步分析影響學生口譯實踐中自我修正可能發生變化的學習者因素。
四、結果與討論
1.翻碩課堂漢英同傳實踐中的自我修正分類系統。通過對錄音的轉寫與研究,作者歸納得出了該課堂下自我修正主要包括六大類:重復信息修正、不同信息修正、恰當性修正、錯誤修正、失敗修正及隱性修正。具體分類如圖所示:
表1 翻碩漢英同傳課堂下的自我修正分類系統
其中錯誤修正出現的頻率最高(41.79%),其他修正類型的分布情況依次是隱性修正17.44%,不同信息修正14.87%,恰當性修正13.59%,重復信息修正6.41%以及錯誤修正5.9%。
不同信息修正又具體分為兩種:信息改正修正和信息增加修正,在學生譯員翻譯的過程中對于信息的處理仍然不夠成熟,所以此類修正還是不可避免的;恰當性修正又具體分為三種:減少模糊詞修正、連貫性修正以及高級詞匯修正,學生譯員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于源語和目的語的處理還顯得不夠成熟,代詞的過度使用使得文章的模糊性增加,另外英語中適當加入關聯詞可以使得句子更具邏輯性;錯誤修正主要包括詞匯錯誤修正、語法錯誤修正、語音錯誤修正,學生譯員對于語言功夫的把握還不夠專業,所以這種比較“低級”的錯誤在同聲傳譯時發生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
根據數據得知兩次錄音收集中共發生自我修正390次,其中錯誤修正高達163次,所占百分比最高。這樣的結論與顧慧艷(2013)論文中的結果不謀而合。本文中隱性修正占據總修正的17%,而在朱麗娜(2014)的論文中得出隱性修正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種修正,對于這一結論的不同,作者認為與研究環境和對象的不同有關。本篇論文的研究對象仍是學生,所以對于語言的把握沒有專業譯員那么成熟,錯誤修正出現頻率偏高。
2.翻譯碩士在一學期的課堂同傳實踐中自我修正的變化情況。作者將兩階段得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并將每一維度下的兩組頻數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整體自我修正頻數由234次降到156次,通過SPSS軟件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得出P<0.05,即有顯著性差異,說明一學期下來,翻譯碩士在同傳實踐中的自我修正情況的確發生了變化。通過對數據的進一步處理發現,在本文得到的11種自我修正中,其中有四種發生了顯著性變化,即高級詞匯修正、詞匯錯誤修正、失敗修正以及隱性修正。
這一結果的呈現與作者的預期還是有出入的,作者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曾大膽預測不同信息修正和恰當性修正在前后兩階段會發生顯著差異。這兩種修正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學生譯員對于信息的理解以及詞匯的選擇不夠熟練,作者認為在一學期的課程學習中,學生譯員在這兩方面會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數據呈現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作者發現發生顯著性差異的四種修正主要還是集中在詞匯和語言的流利度上。通過研究學生譯員的錄音文本,不難發現詞匯錯誤修正的改善主要集中在詞性的選擇和詞組搭配上。學生譯員在翻譯的過程中,詞性經常會使用混亂,固定詞組中的介詞部分經常出錯,一學期的課堂練習下來,這些情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隱性修正的改善主要體現在譯文輸出的流利度上,重復現象明顯減少??偟膩碚f,學生譯員在同傳過程中對于自我修正的改善情況主要集中在詞匯以及流利度這些基本的語言把握上,而離專業譯員的要求,即對譯文信息的整體把握和譯文準確性的整體處理上仍存在一定的距離。
3.影響自我修正發生變化的學習者因素。通過對學生的訪談,作者發現影響其自我修正發生變化的學習者因素主要有四方面:學習動機,使得學生譯員有提高口譯的決心;學業歸因,使得學生譯員找出自身口譯中的不足;自我效能感,確保學生譯員制定出高效合適的計劃;學習策略,保證學生譯員達到自己制定的目標。
此外,對于學生譯員集中在詞匯方面和流利度方面的提高,研究者也向接受訪談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通過訪談得知,課下學生之間會互相聽課堂錄音來研究學習,但是聽的重點也都是譯文的輸出是否足夠流利,在他們的眼中,譯文的流利度已經是檢驗翻譯水平一種標準。對于翻譯不流利的學生譯員而言,他們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詞匯輸出不熟練,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這些平時都會背,一做同傳時就忘了。”所以課下他們采取的最直接的補救措施就是背單詞。不難看出,他們自身對于同傳的好與壞仍停留在非常淺顯的流利度上,當然,這一認知與老師在課上的教學側重點是密不可分的。
五、結語
同傳作為一種特殊的跨語言交際活動,其即席性和即時性的特點使得同傳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自我修正現象。本文研究出一套試用于同傳課堂的自我修正分類系統,以求彌補目前這一學科領域的空白。結果表明,課堂中出現的自我修正主要有六大類。在一學期的課程學習中,改善最明顯的是兩大類即失敗修正和隱性修正。這一結果的呈現也反應出老師的教學重點主要放在了譯文輸出的流利度上,而沒有深層次的培養。
本文的不足之處主要為:課堂環境下做實證研究多有不便之處,作者本意是將研究對象分成兩組,分別用A,B材料進行同傳練習,到期末再將材料互換,將數據做對比研究以增加其準確性,但是這樣做會打破老師原有的教學計劃,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兩篇難度相當的文章做研究。
今后,可將數據庫擴大,可以同時對幾個班進行研究。也可與導師協商,適當調整課程安排,以迎合該研究。當然,本文研究了影響自我修正發生變化的學習者因素,還可以從其他方面對其進行研究,以豐富這一領域的研究。
參考文獻:
[1]Levelt,W.J.Monitoring and Self-repair in Speech[J].Cognition,1983,14(1):41-104.
[2]Petite,C.Evidence of Repair Mechanism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rpus Based Analysis[J].Interpreting,2005,7 (1):27-49.
[3]Schegloff,E.A.,Jefferson,G.& Sacks,H.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7,53:361-382.
[4]段少敏.基于目的原則的自我修補分析[J].外語學刊,2009, (4):77-80.
[5]顧慧艷.漢英同傳中自我修正現象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6]李悅娥.會話中的阻礙修正結構分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6,(5):39-44.
[7]查家敏,洪媚.學生譯員漢譯英連傳口譯中的自我修正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68-71.
[8]朱麗娜.漢英同床中的自我修正現象——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4.
作者簡介:鐘洋(1991-),女,大連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