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市政道路建設規模也逐漸擴大。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水泥穩定層施工技術因其特有優勢而得到廣泛應用,其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較強的板體性以及較好的水穩定性等特點。在道路結構中,水泥穩定層作為承重層,主要任務是將上面層荷載傳遞到路基墊層,在道路運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某市政道路工程為例,簡要介紹了水泥穩定層施工準備工作,重點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水泥穩定層施工工藝,以期能為有關方面的需要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市政道路;水泥穩定層;施工工藝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1.108
1 工程概述
本文以某市政道路工程為例,該道路全長10.8km,車行道寬18m,設計的路面基層為5%水泥穩定層,其施工厚度為18cm,水泥穩定底基層的厚度為25cm,施工面積為68000m2。相關單位要在符合有關道路設計的基礎上進行水泥穩定層的設計和施工,混合料的運輸、攤鋪與碾壓施工要與工程地質相結合,從而確保施工質量。
2 水泥穩定層施工準備工作
(1)施工基層準備。在回填完路基以后,需要組織人員對下承層進行清掃和灑水潤濕,為水泥穩定層施工做好準備。
(2)原材料準備。在施工前置備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進行施工,確保其具有3h以上的初凝時間和6h以上的終凝時間。所使用粗集料要具有30%以下的壓碎值,控制其硫酸鹽含量在0.25%以上,級配石的有機質含量要低于1.8%。單個顆粒的最大粒徑要小于37.5mm。要選用潔凈且不含有害物質的水進行施工,以日常飲用水為宜。
(3)檢查軸線和標高。在施工以前,需要全面檢查土基的平整度、高程等是否與設計要求相符合,并將控制樁每隔10m—15m在路基鋪筑段設置一個,隨后將高程控制樁設置在路基兩側,每隔10m左右打一個,將確定的虛鋪標高用紅油漆在樁上標出。
3 水泥穩定層施工工藝
(1)施工流程。施工單位首先要對底基層進行檢查,然后進行施工放樣,隨后拌和運輸混合料,接下來對混合料進行攤鋪和整型,然后進行穩壓,隨后對穩壓后的路基進行找補和整型,接著就是碾壓施工,最后進行驗收養生。
(2)準備工作面。工作面需要在施工前一天準備好并上報監理人員進行審查。施工人員需要清理干凈路基上的雜物、對表面凹凸不平的地方進行平整,確保路基的路拱符合規定標準,不允許有軟弱地點和松散的材料出現在路基中。
(3)施工放樣。施工放樣工作需要在施工前做好。在將中線恢復時,直線段的設樁間隔要控制在大于15m且小于20m的范圍內,曲線段的設樁間隔要控制在大于10m且小于15m的范圍內,同時將指示樁設置在兩側路肩邊緣,用明顯標記在指示樁上將邊緣的設計高掛基準線標出,邊緣線需要用白灰劃出。
(4)拌和與運輸。在施工路段的指定區域設置拌和站,通過集中拌制的方式進行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施工。拌和以前要對各種規格的含水量進行測定,需要依據運距的長度、天氣情況以及含水量對用水量進行適當調整,從而保障混合料具有均勻的含水量。灑水量根據季節的不同發生著變化,特別是在夏季施工時,首先要通過灑水來濕潤碎石。實際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的基礎上要高出1%左右,確保混合料在運輸和攤鋪過程中保持最佳的含水量。檢測灰劑量時要根據相關規定標準進行,如果灰劑量不夠需要及時加灰,確保灰劑量比配合比大0.5%,并同時取樣試驗確保其成型。
施工單位要利用裝載機對料倉進行加料,從而確保拌和樓具有充足的集料。在每天施工結束前,需要清理干凈拌和樓,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和維護,防止水泥的下料口因水泥結塊而出現堵塞。施工單位要通過15t自卸車來運輸混合料,運輸前檢查車況和車輛數量,裝料過程中需要先裝后半部分,再裝前半部分,最后裝中間部分,實現前后移動裝料。在鋪筑過程中,要盡快將拌成的混合料運至施工現場。
(5)側模板。在進行水穩層施工以前,需要將側模板支立在硬路肩或沒有設計路緣石的部位,避免水穩層澆筑施工超出設計邊線。支立側模的第一步就是立模放樣,校模和驗模需要在模板加固后立即進行,在模板符合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水穩層澆筑施工。
(6)攤鋪施工。在攤鋪施工以前,應設置專人在試驗路段鋪筑中進行掛線量測,將各種數據記錄好,對各種問題進行研究和解決。在試驗路段,要及時挖除不符合施工要求的部分,隨后通過對參數的適當調整繼續試驗,直到施工質量滿足設計要求。通過試驗路段對集料的配合比和混合料的松鋪系數進行確定,適當控制集料數量,合理配置機具類型和攤鋪方法,適當增加混合料的含水量,選擇符合施工要求的壓實機械組合,確保壓實遍數、速度和順序處理最佳狀態,從而提升整個施工流程的協調配合程度。
(7)碾壓施工。在完成路基修整和攤鋪后,需要立即進行碾壓施工。碾壓時采用25T的重型壓路機進行,碾壓時將其行駛速度控制在每小時1.5km至3km左右。施工人員需要根據試驗段確認的方法進行碾壓施工,碾壓時本次輪寬需要與上次輪跡保持1/2的重疊,后輪需要超過兩段的接縫處。每個位置需要確保有相同的碾壓次數,兩側增加2—3遍的碾壓。壓實厚度控制在12cm—16cm左右,通過人工方式對壓路機無法碾壓的位置進行夯實。不允許壓路機有調頭或急剎車情況出現在已完成或正在碾壓的路段,避免破壞水穩層表面。壓實后需要檢查表面的平整度,不允許有輪跡或隆起情況存在,碾壓后要人工拍打邊線,確保邊坡的密實度和整齊度。
(8)接縫處理。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出現橫縫,在終凝前對橫縫進行有效處理,要采用對接法處理兩工作段的橫向接縫。選取適當的方木作為支撐,將末端的混合料通過人工方式整齊,用方木做端模緊靠混合料,使端部的壓實度得到保障。在對混合料重新攤鋪以前,小鑿除不平整的端部,并清掃干凈下承層頂面。攤鋪機到已壓實層末端后,混合料攤鋪工作重新開始。
(9)道路養生。道路完成施工后,一般要進行7d的養生,養生采取灑水的方式進行,確保在養生期內表面始終保持濕潤,直到施工路段的表面強度符合施工要求。如果有破壞或修整情況出現在養生期間,需要通過“貼補法”使其達到要求標準。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要使水泥穩定層獲得比較理想的強度和板結性,首先要認真把關施工材料的優質性,嚴格控制混合料的拌和質量,合理掌握混合料的含水量,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行相關技術,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妥善處理,從而保障市政道路的水泥穩定層施工質量,促進市政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祝偉君.淺談市政道路水泥穩定層施工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