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勇良
本輪經濟下行始于2008年,至今已9個年頭。全國GDP增長除2010年一度重返兩位數增長外,逐年回落,現終于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筑底跡象。
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數據,2016年一二月份以來逐月好轉。虧損企業累計增長,2015年末高達20.6%,2016年一二月份以來逐月降低,2016年10月已降至累計同比增長0.7%。資產負債率2016年10月末為56.1%,比上年同期降低0.7個百分點,表明企業資產質量已有所提高。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據則比全國更勝一籌。這讓人感覺到,會不會這就是本輪經濟回落的底部呢?
更重要的是,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速穩步上升。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速隨著投資和出口的斷崖式回落,2012年年初出現負增長。2013年因上年基數降低,重攀兩位數增長;2014年重回一位數增長,2015年負增長2.3%。2016年一二月以來,盡管多數財務指標仍均較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速從4.8%的水平逐漸提高,2016年1至10月累計同比增長達到8.6%。
全國工業增長的一個穩固底部,或許正在形成,存在著繼續轉好的可能。這是因為在較好的利潤增長和相對較低的資產負債率支撐下,加上生產者價格上漲激勵下,企業預期將有所改變,補庫存周期或將開啟。
收入和消費增長的雙雙相對較快,是中國經濟增長近幾年的一個重要支撐。在出口和投資近乎斷崖式下滑下,居民人均收入因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以及企業對經濟下滑猝不及防,2011至2015年實際增長比GDP增長快1.0個百分點,比人均GDP增長則更快一些。由此導致2011至2015年消費持續兩位數實際增長。由此進一步導致服務業增長加快,吸收了制造業減少的就業人群。2016年一至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3%,雖有較大回落,但仍大致與人均GDP增長同步。進而導致2016年1至11月份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同比實際增長9.8%。
筑底意味著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均衡正在形成。所謂新均衡是指在保持企業正常或較好財務狀況下,總產出與需求結構變動及需求增長放慢相適應的穩步增長。因此,新均衡應有三個基本標志,一是出口占比下降,二是居民收入及居民消費地位上升,三是企業利潤及投資正常增長。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要求,如金融格局保持穩定,以及股市、債市、匯市和樓市基本穩定,但前三者無疑是基本面和支撐性的。
當前狀況下,形成和保持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均衡,關鍵是做到四條:一是積極促進經濟發展回復到內需主導發展上來,二是積極促進經濟發展回復到消費主導發展上來,三是全面增強多層面引進及自主創新,四是積極保持金融等的穩定和風險控制。上述一、二兩個方面,已逐步有所做到及顯現,后兩者或有較多問題,但第四者近幾年總體可控。
正是以上述分析為基礎,筆者提出促進“淺V”回升判斷。中國經濟2011年至今,形象而言應是一種“雷電型回落”。這樣,如果關于經濟增長進入底部的判斷成立,則2017年或下一階段,完全有可能出現GDP增長稍有向上的回升,出現“淺V”狀的增長曲線,形成自1998年走出低谷以來的新一波次較好增長。
草根經濟韌性是中國經濟回升的一個重要支撐。東南沿海經濟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這部分經濟雖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這些區域的企業家在堅持艱難打拼。一些民營企業家像叢林中的狼一樣在千方百計尋找商機,管理和投資都十分精到。
2017年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要增強信心及加快轉型。在中國微觀經濟正出現若干好轉的情況下,仍有相當部分人預期偏于悲觀。信心背后也有環境不佳等問題,如創新項目貸款難、進入難、審批難、房租高,以及合伙人誠信水平低、市場仿冒嚴重等。
政府轉型是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首先是各級政府思想觀念要轉型。正視經濟社會格局的根本性重大變化,正視經濟發展放慢現實,正視2017年錯綜復雜的形勢,堅信活力在民間。政府的關鍵是保護產權,規范和監管市場,增強和提高服務效能。注意控制政府欲望,防止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亂動。其次是領導經濟的方式轉型。積極實施“三個解放”,即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的,“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社會活力”。提升民間活力以增強發展牽引力,提升社會活力以增強發展支撐力,提升政府效能以增強發展服務力。再次是政商關系轉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親”和“清”的要求,領導干部積極與企業家交朋友,但決不僅僅與少數企業家交朋友;領導干部潔身自好,但關鍵時刻敢于擔當決策。政府改變重商親商傾向,努力在資本和勞動之間依法維護各方權益。
政府當前應以積極行動改變企業繼續主動收縮的狀況。當前經濟形勢的一個特點,是企業主動收縮生產經營,形成低水平增長下的微觀均衡。這雖有利于企業增強抵御風險能力,但也對宏觀經濟有較大的不利影響。如所有企業均取“現金為王”策略,則將是災難性的。
在如何優化企業預期、增強信心、增加投資等方面,“一個行動勝于一打宣言”,關鍵是出臺有“干貨”并能較好貫徹實施的政策舉措,同時就企業關注的長期問題,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減輕企業負擔,注重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注重國企改革,注重優化及改善政府及政府性投資。同時還需注重金融改革。當前貸款責任制個人化嚴重影響業務人員積極性,寧可錯殺一千,絕不錯貸一家。建議商業銀行加強系統內統籌協調,避免單兵作戰導致的實體經濟信貸收縮,增強抱團應對促進實體經濟貸款增長,對一些確實不是主觀因素導致的呆壞賬,不應籠統由業務人員及其所在支行承擔經濟責任。